做環創,是幼師心頭的一件苦差事,每每為了環創風格而產生爭執之時,難免會想:為什麼不在修幼兒園的時候就設計一種裝修風格呢?為什麼角角落落都需要老師來裝飾呢?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啊……
在這裡我們分享《日敦社要做什麼樣的幼兒園設計?》一文,從幼兒園設計師的視角審視我們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幼稚的裝飾就是孩子們喜歡的嗎?「美」只是一種不實用的外在形式嗎?教育與設計之間有什麼聯繫?我們要為孩子設計什麼樣的幼兒園環境?
以下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日敦社設計」
ID:ridunshe
沈冠英
日敦社設計聯合創始人
專注幼兒園設計11年,先後為全國三百餘家幼兒園提供國際化、高品質的設計服務
如果給你一個詞「幼兒園」,讓你去聯想它的樣子,你會給出一些什麼樣的關鍵詞呢?
2010年,當曄子姐(張曄)、燈燈(張暾)和我創立日敦社時,我們常在工作中提出這個問題,訪談對象有時是投資人,有時是園長,有時是老師。
當時,大家普遍給出的回答是:幼苗、呵護的手、彩虹、花朵、卡通、鮮豔的色彩……我走進幼兒園,看到的絕大多數畫面也符合大家給出的關鍵詞。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照片後,心中是什麼樣的感受?在幼兒園現場時,我的感受是十分喧囂和浮躁的,更談不上美的傳遞和感知。我們把這些照片總結為缺乏美的「故意幼稚」的環境。在我看來,缺乏美顯示了我們在美育教育上的匱乏;「故意幼稚」則是成人自己對幼兒園和童年想像的迎合,成人膚淺地理解兒童,並未對兒童有細緻的觀察和了解,以這種形式逃避思考。
當時,從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幼兒園的現實狀況出發,我們確定要做的設計是為幼兒園「做減法」。去掉原本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那些浮躁的喧囂的東西,去掉過度的色彩,營造舒適、安全、自在、樸素的氛圍,孩子在其中可以停留和放鬆,形成自己的專注力,去探索和發現有意思的事物。
這是我們2012年的設計作品——博達幼兒園青白江園區,由一所小學改建而成。施工也是我們完成的,在2013年。
如果說堅持「做減法」的幼兒園設計是我們設計發展的第一階段,那在這個階段的工作中我們也不斷刷新著自己對兒童的理解,由此引發了設計發展的第二階段,那就是嘗試去研究兒童的需要,把兒童的需要融入到設計當中,我稱之為「關注兒童需要」的幼兒園設計。
比如孩子們都喜歡小小的秘密空間,所以我們會在幼兒園裡選擇適當的地方,做一些小型的秘密空間,給孩子們玩耍休憩。下面的圖片是我們在一個叫可可幼家的幼兒園樓梯間下做的小空間,你會看到孩子使用的痕跡,看到這個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斷變化和生長。
每次我走到這個秘密小空間,都會想起馬克思·范梅南在《兒童的秘密》一書中說過的一段話:「在我大概四五歲時,我在一堵凸出的牆邊的一個儲藏箱底下找到了一個狹窄的秘密空間,我有時候會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坐上好幾個鐘頭,根本不管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自己也說不清是什麼把我吸引到這兒來的。有一天我又坐在那,媽媽突然喊我的名字,離我幾步之遙。我第一反應是應該走出去,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說話。突然我覺得這個帶給我幻想的秘密之所變成了一個令我興奮的藏身處。聽著媽媽一直叫著我的名字穿過了整座房子,我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因為我把自己隱藏得如此不露痕跡。」
兒童還有很多的需要,比如需要與自然有更多接觸,比如需要為自己服務、鍛鍊自己能力的環境,比如需要可以創造、塗鴉的環境,比如需要可以討論、表達意見、交流想法的機會……這意味著我們要不斷與兒童和老師產生連接,意味著我們要不斷思考教育與設計的關係,直到今天我們也還在路上。我發現,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作為設計者關注的範圍一直在不斷擴展。
今年6月初,我們的姐妹機構日敦社幼師學院舉辦了「有點東西」幼兒園環境創設線上論壇。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創始人張俐老師說:「我們普通的家庭裡有孩子、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被照顧,幼兒園也是這樣,在幼兒園這個家裡也應該照顧好每一個人。」
廣州道禾幼兒園校務長嘉宏老師說:「思考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時,我們更關心如何去創造一種情境氛圍,讓裡面的大人和孩子產生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的內心的觸動或感動。甚至在這種觸動或感動中忍不住想要去產生一種衝動的行為,包括跳到水裡踩水,甚至去淋雨。在我看來整個環境最核心的概念是如何創造一種意境,然後用這種意境去影響一個人生命的生成、生命的走向和生命的建構。」
這些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感受——如果我們想為一個幼兒園做好設計,需要關注到的不僅是兒童,也要關注老師和家長,還包括幼兒園的保安、廚師、清潔阿姨等等。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氛圍好的空間,那麼在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自己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空間,最終空間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共同定義的。空間也絕不止於物理的空間,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行動來延展它。
從第一階段「做減法」的幼兒園設計,到第二階段「關注兒童需要」的幼兒園設計,我們第三階段的設計發展又會是怎樣呢?我的思考未有停止,想法不斷充盈,尋找答案亦是生命的旅程,我正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