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行遠小學校是一所新建校,我作為首任校長,在學校進入室內裝修階段接手籌建工作。
有位抹灰的大姐問我:「你每天都來工地幹什麼呢?房子裝好了交給你們,招老師、招學生不就開學了嗎?」
大姐,辦學可真不是這麼簡單!
放假前夕接大三的兒子回家,我們已經半年多未見面。談起因學校太忙開學時沒有送他去機場,他問我:「媽媽,現在這所學校對你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思考片刻說:「就像一家人!」兒子開起了玩笑:「這學校不會是你的『第二胎』,我的兄弟夥吧?」
是的,一所新學校的建構蝶變,仿佛經歷十月懷胎,從呱呱墜地、蹣跚學步到茁壯穩健,伴隨著創建者的汗與淚,苦與甜。
一所起點普通的公辦學校
怎樣長出良知和「母性」?
一所起點普通的公辦學校,總是以各種意外不斷的模樣,走進校長和老師們的生命。
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總包扯皮,又受體制內各種流程法規的限制,新學校工期嚴重滯後,到了6月底招生季,還無法騰出一片乾淨像樣的場地用於現場招生。怎麼辦?沒有退路也不能卻步。我們借用社區的一塊休閒空地,背景噴繪、遮陽裝置、宣傳展板、流程座牌、問卷資料、綠植茶飲……從第一天傍晚到次日清晨,揮汗如雨十幾個小時,終於「倒騰」出一個精緻而美好的新生「第一印象」。
接手籌備工作初期,我發現轄區內無新建樓盤,多數生源來自拆遷戶或還建房居民,資源匱乏,素養參差。然而這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情,看完圖紙走完工地我坐不住了:原有設計封閉落後,如果不做出改變,這所新學校肯定剛建成就已落後。上下左右協調論證,幾次三番斡旋爭執,最後才懂得,教育不僅是一個人的堅守與勇敢,更是一群人的配合磨合與理解包容。
2017年12月深夜,我給代建方負責人去信:「教育是技術活,也是良心活。無論何時,不論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和藉口消極懈怠、因循守舊甚至蠻幹亂來。」我鼓足勇氣的溝通,贏得了一個「有共識的夥伴」,他回了信息:「鄒校,你讓我對建設學校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敬畏,當教育良知遇上教育智慧,就會迸發力量。」
開學臨近,學校籌建進度讓人揪心。家長們憋不住了,建群、上訪、約天天630曝光、到教育局靜坐。人越集越多,家長們的訴求越來越偏激,眼看逐漸演變的鬧劇式維權,局領導出面協調,施工單位做出承諾,夥伴們仿佛長出三頭六臂多方引導,我也以校長之名,懇請家長不起鬨不傳謠,相信政府相信學校,提醒他們理性守法,呼籲他們協助學校投入緊張而繁重的開學工作。在領導駐守工地督導下,24小時輪班搶工的學校終於在9月4日開學了。
開學後煩惱接踵而至。陪著孩子湧入校園的家長,有穿拖鞋穿吊帶的,有牽著寵物抱著二孩的,有摸不清狀況又行動粗魯的……沒辦法,只得不留情面地把這些家長「請」出校園。沒想到的是,學校的「兇」反而換來多數家長的點讚支持。
教育離不開家校共進,它理應是在向上向善的氛圍中,達成彼此的信賴與堅守。我們開發家長課程,學校微信公眾號開闢「家長共進」專欄;兩年來,我們5次公開信溝通家校分歧,展開6次問卷調研,研發4冊家長陪護指南;N次家訪、N次親子課程、N次家長論壇……
在日復一日的主動「共進」中,家長們逐步轉變,從不修邊幅來校到一參加學校活動就整潔出行,從什麼都質疑到什麼都滿意。「這一所充滿母性的學校,就這樣安定著我們的生活,充實著我們的生命。」家長的述說詮釋著家校關係的良性循環。
如今,每晚7:00-8:00的線上交流時光,雲端班級和家校共進圈裡異常活躍,曬親子時光、秀作業作品、問困惑、議熱點;學校還策劃舉行「共建共享家校社,垃圾分類齊步走」大講堂,學長榜樣到社區採訪,優秀居民來學校領獎,大學教授與孩子們連線互動……這樣的多群體共創,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共進迸發出的驚人力量。
一所起點普通的公辦學校
怎樣長出年輕的力量?
新學校代表著年輕。相較有多年辦學經驗的校長,我是新兵;相較名師名家匯聚的學校,我的團隊一半是剛畢業新老師,整體平均年齡不足28歲;每年我們只招收一年級新生,每年都會增添新的師資。
誠然,新學校沒有校史積澱、缺少教學經驗,但這正是學校發展的資本,年輕意味著有幹勁、有活力、有創意、有潛力。
工作是個包含智慧、熱情、信仰、想像和創造力的詞彙。2020年初疫情倒逼,我們聽到了年輕的聲音,感受到了年輕的力量。疫情突然,萬千學校不得不開啟線上教學的新實驗。不同的是,我們決定笨鳥先飛——1月26日(正月初三)成立線上課程項目組,1月28日行遠智課堂第一期正式上線。
短短半個月,我們的雲端學校便開始高效運轉,所有老師嘗到了線上教學甜頭,學生學習效果好,家長滿意率達100%。更沒有想到的是,我們贏得了中國教育報、重慶電視臺、重慶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重慶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網、新校長雜誌等25家媒體40餘次報導。
我們怎麼做到的呢?沒有洋槍洋炮,「小米加步槍」也得上陣。一個衣架一部手機的組合,夥伴們摸索出錄製寫字微課的最佳辦法;年輕的數字原住民一代似乎天生具有延展設備資源的本領。
管理無跡可尋,還得趕鴨子上架。線上課程怎麼督導?專業的管理人員從何而來?我們為智慧研創部增設了新職能。我們延展人力資源,「矮子裡面選高子」,掘地三尺尋找學校的技術達人,語文教師、兼職信息技術老師、酷愛搗鼓音視頻的音樂教師、數學統計專業的研究生、擅長小視頻製作的幼兒園老師就組建成了「技術支撐小組」。
年輕的夥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校數學組11名教師,承擔下重慶市教科院數學文化微課的研發製作,5天時間,全冊12節,大家群策群力、發揮特長,聲音甜美的錄播,教學骨幹設計腳本,網絡達人精選課程資源。年輕的後浪攜著前浪,踩著青春的節律乘風而行;年輕的學校也以年輕的姿態,與時代同頻共振。
迎接每個加入團隊的新夥伴,我都會發送一段這樣的歡迎辭:「我是你的大朋友鄒賢蓮。很高興能夠和美好年華的你同行成長,能夠和優秀的你在職場新站點相邀起航……」
第一次陪小夥伴們培訓,我在日記中寫到:「成長屬於每一個個體,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我好想伸出手,陪伴你們、幫助你們,一如穿過時光隧道去幫助17歲剛參加工作時迷茫的我、無助的我。」
我們開發教師「修遠」課程,提出崇德行、健身心、強專業、慧生活、敢創新的目標願景。工作中,從飯桌上創變童謠到板房內完成課題申報,從肌理縱橫帶來無限質感的油畫到活力四射帶來全場尖叫的健美操,每位老師努力認真的樣子,分外迷人。
儘管各有分工,但新學校人手少、事務多,夥伴們往往身兼幾職,「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臨時安排是慣常,幹份外之事成為共識,其實沒有這樣的分擔和補位,又何談職場成長,又怎能幹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前幾天的幹部總結會上,大家不約而同追問:「我們可以為新學年即將加入團隊的新夥伴帶來什麼?」於是,本年度的各部門管理報告,先放一放等著她們;老師們已經準備好的教學論壇,先延一延等著她們。因為共同經歷既共同成長,一起學習才能一起進步。
在成長進階的路上往復淬礪,兩年時間,年輕的老師們習慣了追求熠熠生光,也開始懂得怎樣行遠致穩……
一所起點普通的公辦校
怎樣長出未來教育新生態?
一場全球疫情,一切都在重建。歷經線上教學的洗禮,行遠小學的創變行動一層層生長,「雲端+實體」共建,「線上+線下」混融,智慧學校建設正在朝向縱深,學校正在長出「未來教育新生態」。
人盡其才——師資力量混融,多群體共創
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這只是一句玩笑,還是一種教學變革的智慧?學生要全面發展,老師是否也要成為「多面手」呢?
我們決定試試。學校備課開始走向混搭式教研:每節課由1位主備、5位助教,分4步「群體眾籌」——群體暢想,頭腦風暴;主備先行,設計初稿;面對設計困難,成員提供支持;優化細節,形成終稿。這樣每個老師每周精備一堂課,能解放出更多的時間用於研討學習。
其實,目前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普遍堪憂,因為多數教師都深陷瑣碎繁雜,不讀書不研討,每天謀生式的按部就班,職業幸福從何而來?我們充分利用隱性的資源力量,學生家長、教師家屬、志願人士等都真正成為學科教研、甚至課堂師資的補充力量。
物盡其用——組織方式混融,多課型共生
複課之後,我們考慮線上教學已有基礎,混搭組建「雙線雙師融合課」,深研「年級授課,精講少講——分班輔導,線下實踐——空間共創,智慧共享」的立體化課程目標。
老師們嘗試開發線上直播課、線上線下融合課、單班線下輔導課、開合班組課、雙師融合課、室外體驗課、分層輔導課等。除此之外,我校還實施了單元整合課、主題融合課、項目驅動實踐課、體育拓展課等等。
每一周,每個學科教研組都會研討產生一張新的課表。從課程內容、課時目標、課型選擇、備課分工等多個方面落地落實。
學盡其理——課程內容混搭,多學科共融
不同的學科老師看待問題有不同的視角,也能夠從不同角度發現不同的課程資源。當多學科共融,資源是否會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學反應呢?
我們打破學科壁壘,更多嘗試主題融合課程。主題融合課程的設置,將一個學年結合學校文化、綜合考慮國家法定節假日和紀念日,設置不同的主題月,每個主題月再依據時段安排設置不同的主題周。學校各個部門、各個班級在設計課程時都圍繞這條主線,學校的德育、安全、環保、憲法、心理健康、垃圾分類等課程,都融入其中,統整研發。
以五一勞動周為例,我們延展開設「勞動時光長廊」「地域勞動文化」「5+2勞動實踐」等系列主題融合課,以系統性和整合性為原則,混搭不同的學科知識與內容。
學校為學生研發的暑期實踐活動手冊,以重慶美食、AI體驗、垃圾分類、學期規劃四個不同主題,混搭跨學科實踐內容,真正實現「智中生活來,慧到生活去」的智慧教學理念。
生盡其能——學習方式混搭,多角色共進
融合課中,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導引學生運用設備技術去發現去探索更豐富的知識世界,從根本上改變單一的「你教我學」的方式。
自主時光,孩子們打開「智慧百寶箱」玩起來,思維動起來;在「AI+校園生活項目」中,孩子可以用行遠幣換取在人工智慧體驗館玩耍的機會,雁揚班的孩子還能認領機器人完成編程小任務。
梳理孩子云端學習可能出現的負面問題,結合家長的顧慮需求,牽頭家長和學生代表一起研討擬定「智」學公約,和孩子們一起籌備一個包羅豐富學習資源的電子書包,開通網絡,研發網絡素養課程,讓師生的校園生活更自由。
時盡其效——課時彈性混搭,多維度協同
細想,我們習以為常的40分鐘一節的課時安排,忽略年段高低、無論學科特徵,只為統一管理,真的科學嗎?孩子們的學習一律只能在白天進行嗎?
建校之初學校就從課程設置和作息時間入手,營建學校新樣態。有15分鐘的晨讀,30分鐘的晨練,35分鐘的學科課程,50分鐘的社團課程,40分鐘的自主時光,60分鐘的實踐課程……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學校35分鐘一節課非常好,孩子們的注意力本來只有20分鐘左右,我們的教學很多時候是無效的。
孩子們晚上可以學習交流嗎?當然可以。把開學典禮、散學典禮等策劃成線上線下混搭的集會課程,把線上交流時光調整到晚上7:30-8:30,更人文地照顧到家長的時間,更高效地實現親子陪伴,更智慧地推進家校共育。
其實,無論是人盡其才還是物盡其用,都是資源有限情況下的被逼無奈,但這正是學校的創業財富;無論是學盡其理、生盡其能還是時盡其效,都是延展思維和設計思維,是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的能力和智慧。
智創,是適應這個時代的基本方式。智慧教育的創與變,將會一直跟隨我們、考驗我們。我們將繼續延展混搭,匯聚更多的資源,聯結更多的人、事、物;繼續創變突圍,實現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混融共生,實現涵蓋家、校、社的三空間智慧融合。
正如很多人感受到的那樣,行遠小學正在高維運行、快速生長。她遇到過阻礙嗎?有過衝突嗎?老師們的成長動能足嗎?未來還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在行遠小學當幹部老師,看似不易卻容易。在聽評課中,我們會因為誰破壞「節省時間,只議缺點不說優點」的約定而發生爭執;會議時,我們會強勢地打斷「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話套話,讓發言人如芒在背。
逐年擴容的年輕團隊,怎樣才能保證文化不稀釋標準不降低?面對「至少五年以上」的評定常規,擁有同等業績的新畢業老師只能靠後排隊、動能不足如何破解?剛培養成熟的老師就要面臨請假生子,幹部隊伍的梯度建設應該如何把握?在一條毫無經驗可循的智慧教育路上,怎樣才能少走彎路?……這些都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朝向更高更遠更遼闊的大雁是我校的吉祥物。這個「行遠智慧教育」基本框架的大雁圖譜,是放假前夕小夥伴們一天的研創成果。
其實,夥伴們時常給我這樣的驚喜;而這,正是生長的魅力。
這所普通公辦學校之所以叫「行遠」,是因為我們希望她能和我們每個人一樣,不斷成長超越,一起行到未曾去過的遠方。
作者 |鄒賢蓮,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校校長
責編 |三石
排版 |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