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近日,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過350萬,死亡病例超200萬,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是最常見的癌症。
然而,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該數據一經發布,便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在諸多癌症患者和家屬看來,無疑晴天霹靂,一時間,引發無數人長籲短嘆,恨生命無常!不少網友暗自倒計時,等待自己那個「五年大限」的來臨。當然,也有許多網友在旁加油打氣。
五年生存率,真的只能活5年嗎?
可千萬別這樣自己嚇自己~
請先冷靜下來,記住,癌症≠死亡~
什麼是5年生存率?
在醫學上,生存率指的是罹患某種疾病的患者,經過若干年隨訪(1,3,5年)後,尚存活的病例數所佔的比例,它反映了疾病對生命的危害程度,可用於評價某些病程較長疾病的遠期療效。
對於癌症,醫生通常會用5年生存率來評價治療效果。這只是一個統計學意義,是某種腫瘤在經過各種綜合治療後,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例如,1000例某種腫瘤患者,在接受了某種方法治療後,經過5年隨訪,有600例依舊存活,其餘400例因中途出現復發轉移而去世,則該方療法的五年生存率是60%。
這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並不意味著所有這類癌症患者都是這個「結局」。假如你接受的是其他療法,這個參考標準就不適用。
為什麼是5年?
癌症是世界性的難題,絕大多數癌症迄今尚無確切的治癒方案。因此,只要五年內不出現復發轉移,便認為是「臨床治癒」。
通常,即使接受了手術、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也難以保證癌症不復發。有研究表明,通常接受治療的3年內,80%患者會出現復發轉移,約10%會在5年內復發轉移。因此,如果五年內不復發,再次復發的機會就很小了,所以,在臨床上,五年生存率是一個用來評價治療效果很有效的指標。
別被數據嚇倒,你能做的還有很多!
一份統計數據的公布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許對業內人士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對於某個具體的患者來說,則沒必要過分在意。
事實上,想提高5年生存率,患者自己能做的努力還有很多。改善飲食結構,保持營養均衡,適度鍛鍊,保持樂觀心態等。
治療方面,在自己經濟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配合醫生治療。但還要注意,準確的診斷和科學的治療方案,對提高五年生存率至關重要。
好醫友提醒,當遭遇癌症時,不要盲目接受可能對身體造成較大損傷的治療。儘可能掌握全面、充足的信息,得到最合適的初始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