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玉山
有一個外來的成語叫「茶杯裡的風波」——「A storm in a teacup」,直譯應該是「茶杯裡的風暴」。不管「風波」也罷,「風暴」也罷,卻指出了杯子的某種可能性:有時候不那麼簡單,也可以引起或寄託什麼或大或小的故事與事故。
譬如《紅樓夢》裡,林黛玉前後面對的四隻杯子——茶杯或者酒杯,沒有哪一隻僅僅是杯子,每一隻裡面,都大有文章。
(一)初進榮國府,杯子是寄人籬下的一道門檻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在賈母處用晚餐。
「寂然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雲飯後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裡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盥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
飯後漱口,本為衛生之道;而賈家沏了茶來漱口,這個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賈家作為簪纓仕宦之族的氣派與奢侈。
而林黛玉小小年紀,看到與自己家的習慣不同,並不大驚小怪,更不是不管不顧地端起來就喝,而是等一等,先觀察別人,自己再照著做,足見聰慧細心過人。
此時林黛玉才六歲。內心的包袱卻連成年人亦難以承受:「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眼前這一隻盛著香茗,卻用來漱口的杯子,哪裡還是一隻杯子,分明是一道門檻。
這是林黛玉來到賈家遇到的第一個杯子,後面不知還會有許多,其中所盛是甜是苦,等著她自己慢慢體會。
(二)品茶櫳翠庵,杯子是白蓮花悍然的挑釁
第四十一回,賈母領著劉姥姥逛大觀園,一行來到櫳翠庵。
招呼賈母過後,妙玉拉釵、黛進去喝體己茶,寶玉跟了進去。
妙玉給寶釵斟茶,用的是「(分+瓜)瓟斝」;給黛玉斟茶,用的是「點犀盉」,都是罕見的「古玩奇珍」。不僅杯子講究,而且煮茶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林黛玉嘗不出來,還被嘲笑是個「大俗人」。這只是第一個挑釁:林黛玉是何等的「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卻在妙玉面前,因「雨水」「雪水」之辨,先輸了一陣。這個不值得一提,要害是下一個杯子。
妙玉先借幾個杯子,不動聲色地宣示出身、標榜高貴,緊接著,又放了一個大招:「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隻綠玉鬥來斟與寶玉。」一個女子,拿自己喝茶的杯子給個男的用,這是什麼用意,還用猜嗎?而妙玉偏偏裝作漫不經心,就在釵、黛眼皮底下,借一個杯子明火執仗地與賈寶玉間接親暱一回,且看你待怎地?不過刷了層出家人的保護色,一切便若無其事。
而且此處另有一個重要的字眼,往往被讀者忽視:「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隻綠玉鬥來斟與寶玉。」
注意這個「仍」字。什麼叫「仍」?如果是第一次這麼幹,不叫「仍」。依照前例,才叫「仍」。這一個字就透漏出,寶玉並不是第一次來喝茶,更不是第一次用妙玉的杯子。
這小小的杯子,本是妙玉寶玉兩人私下裡撩情的媒介。這回在黛玉寶釵面前,妙玉卻有意無意「仍」照前例,借一個杯子,狠狠地又撩撥了一把寶玉。這一把撩得好,撩出一片春光蕩漾:一個裝傻,嚷嚷「世法平等」,一個撒嬌,說「獨你來了,我是不給你吃的」。背後劇情,黛玉豈能看不懂?於是悄悄拉寶釵走了。
有人會問,林黛玉為什麼不吃妙玉的醋?後來還放縱寶玉一個人去求梅?這個不奇怪——誰會和出家人吃醋?你且撩好了。林黛玉還不吃襲人的醋呢!一個道理,誰會和下人吃醋呢。
面對赤裸裸的挑釁,林黛玉視而不見,揚長而去,使得妙玉一套七傷拳招招落於空處,生生憋成內傷。
(三)夜宴元宵節,杯子是用力過猛的主權宣示
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之上,賈母讓寶玉給姊妹們斟酒,「寶玉聽說, 答應著,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飲,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上邊,寶玉一氣飲幹。 黛玉笑說:『多謝。』寶玉替他斟上一杯。」
林黛玉在大庭廣眾之下,把自己喝剩的半杯殘酒遞到寶玉唇
邊,這個舉動太不妥當了。這就是公然借酒杯打了個喯,更像是夫妻合巹的一個模擬。這一招只怕她是和妙玉學的,但妙玉好歹是在統共四個人的私密場合,而且又披著出家人的掩護色,而林黛玉面對一大家子女眷,何其膽大肆意乃爾!
賈母肯定是極度寵愛黛玉的,對寶黛的親事無疑也是高度主張的,賈府上下,對兩人的親事,已為默認。不僅王熙鳳肆無忌憚地和林黛玉開玩笑:「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而且府裡小斯都知道,將來「林姑娘要說與二爺的」。
但是,默認歸默認,禮歸禮。小姑娘在長輩面前不能這麼放肆。這一杯酒餵的,讓大家都難堪。十幾歲小兒女,躲著人略為親熱,尚有可恕;在人前這麼表現出來,哪個父母長輩不要皺眉?
林黛玉為什麼會出這樣的昏招呢?
因為她太沒有安全感了。寄人籬下,沒有父兄主持,終身幸福能夠倚仗誰?賈母的態度雖然鮮明,但是,其他跨不過去的鴻溝也肉眼可見。故意當眾親熱,其實就是宣示主權,向眾人公開關係。試圖以激進行動逼迫長輩明確表態甚或祝福。
冒進主義實不可取。林黛玉大失水準的背景是:薛寶釵聲譽日隆;尤其是,薛姨媽「金玉良緣」的宣傳造勢甚囂塵上。內外交憂之下,林黛玉就像敢死隊員扛起一個炸藥包衝鋒一樣,勇敢地端起了那一隻杯子。
可是,這一端用力過猛,給賈母出了難題。事關禮教,事關家族名望,於是緊接著賈母借破除說書人的陳腐濫套,痛批才子佳人,一則定調,我們家,絕不會出這樣的事;二則警告兩個小東西,給我收斂一點,不要貽人口實!
黛玉端在手裡,送至寶玉唇邊的這一隻杯子,未能得證幸福,卻悄然洩漏了林黛玉的張皇失措,敲響了「木石前盟」的警鐘。
(四)慶生怡紅院,杯子是冰釋前嫌情同姐妹的見證
第六十二回,賈寶玉過生日,怡紅院裡好一番熱鬧。
襲人倒了兩杯茶來,半路上給寶玉拿走一杯,到寶釵黛玉面前,「只得一鍾茶,便說:『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卻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夠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在黛玉手內。」
寶釵把喝剩下的半杯茶遞給黛玉,這隻杯子,黛玉接還是不接?這半杯茶,喝還是不喝?
「襲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鍾盡夠了,難為你想的到。『說畢,飲幹,將杯放下。」
不是親密無間的關係,是不會同飲一杯的。這一隻杯子明白無誤地認證了:黛玉與寶釵親密無間情同姐妹。
黛玉是從什麼時候起,和寶釵好成了這樣?原先不是有隔閡嗎?由心存芥蒂到冰釋前嫌到情同姐妹,正驗證了一句話:日久見人心。
林黛玉孤苦伶仃,難免敏感,有所猜嫌是可以理解的。而寶釵終以自己的真心,暖了黛玉的心。其中轉折點,主要在兩件事。
一是林黛玉行酒令時玩得忘形,竟脫口而出《牡丹亭》《西廂記》裡的句子,自己還不知覺;寶釵事後避開眾人,提醒她要謹慎。寶釵坦承自己小時候也都看過那種書,但還是不看為好,「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薛寶釵真心愛護,一番話又在情在理,說得林黛玉「心下暗服,只有答應『是』的一字」。兩顆心悄然走近。
二是林黛玉生病,薛寶釵去探視。
寶釵關心黛玉的健康,認真研究過黛玉的藥方,建議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冰糖熬粥吃;並且,又能理解黛玉怕人嫌煩的顧慮,主動安排拿自己家的送來。可見寶釵真是什麼都替黛玉想到了。
最難得的,寶釵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林黛玉的悲苦。當黛玉感嘆自己無依無靠,寶釵不是簡單地寬慰,而是感嘆「我也是和你一樣」,「也算同病相憐」。互訴心曲,更加心心相印。
真誠的關心,令黛玉感動,認識到「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就這樣,在真誠的交往中,日久見人心,黛玉與寶釵從猜嫌,到信任、親密,乃至情同姐妹。
這一隻溫暖的杯子,必不是塑料杯;這一份真摯的姐妹情,必不是塑料情。
林黛玉一路走來,風風雨雨,見證成長;面對的一隻又一隻杯子,都是生命的印記。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深讀《紅樓夢》:她才是賈府最悲哀的人?
認錯不改錯是一個高明的把戲?不信,看唐朝這個皇帝唐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