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泰星兒童玩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夏貢生 攝
溫州網訊 考察業內先進企業,引入新型智能化設備……下半年剛起步,浙江泰星兒童玩具有限公司便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歷經政企聯動、共克時艱,公司下半年的訂單逆勢上揚,同比上漲20%。
不過,公司董事長鄭起平並不滿足於此。如果說上半年的疫情是一場防守戰,那麼,下半年泰星的歷程更像是一場主動出擊的攻堅戰。
在這場戰役中,泰星充分向科技要產能,上馬構建創新服務綜合體、入駐上海(嘉定)科技創新園、謀劃「5G+玩具」新業態等一系列舉措,於危機中尋發展,於發展中覓突破。
訂單回暖只是一個信號,泰星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老產業刮出「科技風」
一條滾塗生產線總長80米
提及竹製玩具生產,不少人腦海中會浮現工匠手持銼刀打磨生產的畫面。事實上,這是竹製玩具生產曾經的畫面。當下,智能化設備替代傳統人工生產,已成為玩具製造企業發展的趨勢。
泰星,正是我市一家從事竹木玩具加工、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生產的兒童玩具長期出口到澳大利亞以及歐美地區。去年,泰星年產值突破1.4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00%。
偏居泰順深山的泰星牌玩具,何以吸引國際市場青睞?答案是智能化生產體系。「公司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引入智能化設備,目前累計投入已超過2000萬元,帶動產能穩步提升。」鄭起平介紹。
走進泰星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智能化設備已成為生產的主力軍——
在噴漆工區內,一條總長接近80米的噴漆生產線,從入口徑直延伸到出口,傳送帶上的原色板材經過著色、填充、乾燥等工序處理後,快速上色定型,現場操作員工僅6位。「這是公司最新引進的UV滾塗生產線,自帶烘乾功能,幫助節約了以往的烘乾工序。」泰星外貿經理歐楊景邊走邊介紹。
在板材加工區內,6臺六面鑽機齊聲作業,一次下鑽便完成所有打孔工序。「原先板材有幾個孔,工人就要下幾次鑽,費力不說,精度也不高。現在一次成型,一位員工還可以同時操控兩臺機器,生產效率提高十倍不止。」歐楊景高興地說道。
在木料切割工區,兩臺自動化切割機正按照程序指令上木料,記者透過玻璃面看到,切割產生的木屑被悉數回收。一位操作工告訴記者,原先他們都是帶著防塵面罩作業,一天下來臉上、頭上都是木屑,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現在完全不怕了!」
泰星所用竹木均取自泰順當地,天然用材也使得出廠玩具從容應對歐美地區嚴苛的環保出口標準。當前,在美國最大的電商網站亞馬遜上,印有泰星LOGO的兒童竹製玩具,已成為同類商品中長期飄紅的經典款。
展示臺搭建到上海
借力「飛地」培育新業態
日前,在泰順縣科技局的服務指導下,泰星正式入駐上海「科技飛地」,藉助上海「科技飛地」的力量,實現區域創新資源與產業結構的優勢互補,進一步深化拓展合作範圍,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
「獲得入駐科創園區的名額,是我們構建『5G+玩具』新業態的重要契機。」鄭起平表示,要想獲得長足發展,泰星現有硬體條件和科研團隊仍需進一步提升,「科技飛地」恰好打開了窗口。
「5G+玩具」新業態有哪些內容?鄭起平向記者解釋道,一方面是製造設備模塊化和雲平臺自動化控制的研究與應用;另一方面是AR技術在玩具設計上的應用和智能玩具的設計研發,旨在打通玩具設計與生產之間的直通渠道。
「通俗來講,可以理解為依託5G高帶寬、低延遲優勢,在公司現有生產設備上加裝信息接收埠,實現設計信息與生產設備一體化運轉。」鄭起平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和移動公司展開多輪磋商。
AR技術加持也為玩具生產銷售注入澎湃動力。「以一個外貿訂單為例,在完成設計的前提下,一件玩具完成打樣需要7到15天,寄送後,客戶如有修改意見,來回運輸也要7到15天。事實上,玩具在國外的銷售旺季大約只有3個月,在現有銷售模式下,我們承擔了巨大的時間成本。」歐楊景告訴記者,通過AR技術,客戶可以通過相關設備直接查看虛擬3D樣品。此外,在設計階段,3D模型也可以為技術人員提供直觀參考。
談及未來發展,鄭起平顯得信心十足。「公司已在『飛地』成立研發中心,該中心將成為泰星玩具在滬的人才聚集地,同時也是公司重要的對外展示窗口。」他透露,泰星今年計劃完成產值同期持平,「先穩一穩,更多驚喜在後頭。」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盧秀銓 通訊員 夏貢生 陳祥磊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