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電動車維修師傅年入十幾萬 一門手藝養活全家

2021-01-08 大豫網

老張是航海路電動車市場的老商戶了,眼看一年一度的金九銀十到了,他卻高興不起來。

「今年別提金九銀十了,能維持住生意就不錯了。有些配件商開了三個月,一個客戶都沒新增。」按理說,鄭州電動車保有量在激增,但他的生意卻出現不相匹配的不振。這讓他憂心忡忡。

這是個案還是全部呢?他了解到,社區周邊的電動車維修點卻生意火爆,有的「麻雀」店甚至年入十幾萬。這讓他羨慕不已。看來有電動車同行做得風生水起的。

到底咋做的?有啥秘訣?老張和同行們想學習學習。

現象丨八百米街道上五家電動車維修點

晚上八點多,焦女士騎著電動車經過桐柏路西站路口時,電動車不知被什麼扎了一下,車胎沒氣了。

無奈之下,她推著電動車沿著附近的街道向前走,沒走多遠,就找到了一家電動車維修點。

維修點門頭上有電話,焦女士聯繫了店主,不一會兒店主就到了,五分鐘左右電動車就修好了。

「都快九點了,沒想到店主很爽快地趕過來了,原打算扔在他家店面門口,明天再來推走。」焦女士說。

對於焦女士的讚揚,店主李先生反而覺得不好意思起來。

「不只是救急的事兒,主要是生意競爭大,你看這條街道上,僅靠路邊的電動車維修店就有五家,我也是幹一個活兒就積累一個口碑。」李先生說。

河南商報發哥在附近看到,李先生開的電動車維修店在冉屯路和煤倉北街路段,這兩條路總共八百多米,路不長,電動車維修點卻有不少。李先生家的店面還算大些,十多平方米,其他幾家的店面只有五平方米左右,有的「店面」連「店」都不算,一把凳子,幾個工具箱,就成了電動車「維修店」。

故事丨靠一門手藝養活全家,年入十多萬

40歲的李永勝在這條街道上經營電動車維修生意已經14年了,他的店面較大,十多平方米,每年毛利十萬多元。

「店面大,房租就貴,經營不好的話撐不住店面。」李永勝邊忙活手中的活兒邊感嘆。

在他的店裡,電動車輪胎、車把、電池等大大小小的電動車零件分類擺放,有的體積較大的貨品就懸掛在牆上,節省空間。

據李永勝介紹,這處店面每月房租兩千多元,為了節約開支,店面裡沒捨得裝空調,只裝了一個吊扇。

他每天早上七點上班,晚上八點回家,一天幾乎無閒暇之機。店裡最常見的活兒是補輪胎、調車把、調電路等。

為了節約人力成本,他既當老闆又當工人。因為活兒太累,他沒捨得讓妻子來幫助自己。

「有時候蹲在地上修車,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一般人都撐不住。」李永勝說。

據他介紹,電動車維修店之間經營狀況差別不太大,在季節上也比較穩定。

其主要原因就是近幾年電動車數量飛速增長,經營電動車維修,只要肯吃苦,就能撐起一個門面。

說起吃苦,李永勝忍不住感嘆說,最難的是夏天和冬天。

「夏天時來維修的車輛多,可這種店面都是在外面維修,又沒有陰涼,火辣辣的太陽曬著,只能蹲在地上幹活。」說話時李永勝正半跪著給一輛電動車補輪胎,他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抹把汗,頭都沒空抬。

據他介紹,因為夏天天氣熱,他曾一天喝掉近20斤水,差點「水中毒」。

困惑丨惡性競爭,門檻越來越低

該街道上另一家電動車維修店,也開了將近20年。

據維修的戴師傅介紹,自家以前是做自行車維修生意,後來隨著電動車增多,改行做電動車維修生意。

發哥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店面和戴師傅情況類似,由經營五金店、汽車維修等生意改行過來。

李永勝說,之前,一條街道上也就一兩家電動車維修店,而這兩年,許多人融入這個行業,有些新成立的店面,為了爭取客源,惡性競爭,給原來的老店帶來不少影響。

他舉例說,售賣一組電動車電池,利潤是20元錢,有的店面為了競爭,以10元利潤低價出售,還有的以次充好,顧客也看不出真假。

「這個行業技術好學,進入時沒啥門檻,有的人會補個輪胎就能開維修店。」他說。

為了在眾多的電動車維修店裡突圍,一些店面也會使用各種方法。

從和上班族一起「早起」「晚歸」,延長營業時間,到研究電動車流行趨勢和顧客「定製」需求,電動車維修店看起來「隨大流」,也不斷「投顧客所好」,比如提供改裝車燈、個性噴漆等備受年輕群體喜愛的服務。

經營丨七八棟高層就可以維持一個店

實際上,電動車維修店雖然生意相差不大,可也有人為經營困境而困頓。

農業路上一家電動車維修店的店主張先生告訴發哥,自己的店面臨近高架,因為城市管理力度加大,電動車維修不能在店外經營,電動車電焊維修、噴漆等都不能經營,現在店裡只有補輪胎、售賣電池、維修電路等常規工作,生意很受影響,一天只能收百十元錢。

「店面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可房租貴,城市管理又嚴格,最好是開在小區周邊,一個有七八棟高層的小區就能養活一個電動車維修店。」他說,一個2000戶的小區,按照一戶一輛電動車保守計算,就有2000輛電動車,這個數量足夠維持一個電動車維修店的正常收入。

「店面在小區周邊,客源穩定,口碑也容易形成,來來往往都是老客戶,店面就容易幹長久。」他解釋說,「有些人在路邊支個攤就維修電動車,那和流動性商販差不多,也容易售假」。

另外,在價格上,附近一家電動車維修店的店主說,電動車維修的價格看似不透明,實際上是透明的。以充電器為例,市面價格30元、50元不等,區別不大。真正不透明的是電路維修等生意,因為對於電動車使用者來說,並不清楚具體是哪個零件出了問題,容易被蒙蔽。

對於經營問題,也有經營者告訴發哥,考慮到人力成本因素,這種店面多是以夫妻店、親戚店等形式存在,看似年入十多萬,除去人力成本和日常花銷,所剩並不多。

這位經營者現在開設了一家分店,可因工人難僱,正考慮是否要將分店關門。

「本來就是圖便利的手藝生意,難以形成加盟店、連鎖店。」他預測說。

新現象丨網絡APP上門服務能否打出新天地?

電動車壞在半路上,這樣的事情讓許多騎行者窩火。

近年來,有些商戶就瞄上了這種「意外」,提供上門維修電動車的服務,並在趕集網、58同城上進行推廣。

今年1月,鄭州電動車免費上門服務平臺「找電驢」曾聲稱,為鄭州市區內的電動車車主提供上門檢修、上門換電池、道路救援等活動,並承諾30分鐘內到達,全城免收上門服務費。

目前,該平臺已經停止這一業務,工作人員稱「因為不賺錢」。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雖然鄭州電動車數量龐大,可鄭州電動車維修的實體店也「遍地開花」,覆蓋率很高,如果電動車在道路上發生故障,附近的維修店就足夠應對,這也是為啥上門服務的網絡平臺暫時無法興起的原因。

「也許以後還會有類似的平臺出現,能否開闢新天地,個人並不看好。」他說。

原標題:電動車業日子真不好過?鄭州電動車維修師傅年入十幾萬

編輯:王嘉懿

相關焦點

  • 孟津殘疾男子無手有手藝 靠雕刻絕技養活全家
    入行根雕業一年多的趙建峰,誓言要把根雕這門手藝練到精湛,給妻子和孩子帶去更幸福的生活。   靠手藝無手化腐朽為神奇   趙建峰在6歲那年由於淘氣攀爬變壓器,被高壓電電擊失去了雙手,並且造成了右耳徹底失聰。
  • 鄭州八平米滷肉店年入60萬,做到這三點你也行
    在鄭州市南三環有一個八平米滷肉小店,真的每天人山人海,小小滷肉店年入60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剛開始聽說後,作為吃貨的我們也不相信啊,十一黃金周期間趁著回老家的時間,我們拜訪了鄭州這家八平米滷肉店的師傅,王師傅說,「我的鄭州八平米滷肉店年入60萬太輕鬆了,只要做到這三點你也行」。
  • 電動車跑不遠怎麼辦?維修師傅教你一招,據說每天能多跑30公裡
    電動車跑不遠怎麼辦?維修師傅教你一招,據說每天能多跑30公裡 !最近幾年大家的生活條件真的是在不斷的發生各種各樣的改變,大大小小的事情也都是變得更加的簡單和方便了!因此買車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但是關於電動車,基本上大家都是可以用得到的,感覺真的是非常的方便的!但是最近有網友也是跟小編說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電動車跑不遠怎麼辦?有的時候還沒有行駛多久呢,就覺得沒有勁兒了!其實小編覺得有不少的人也是會經常的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吧, 如果說更換電池的話,又是覺得非常的麻煩了呢!
  • 鄭州1角3分錢補胎「發票」 見證60多年前一輛自行車能傳三代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曉冬 萌友 王保喜  漫步喧囂躁動的鄭州街頭,不論是人來人往的繁華鬧市,還是老舊院落的犄角旮旯,隨處都能見到修理電動車、自行車的攤點。  這裡的修車師傅一般都貌不驚人,甚至還有些不修邊幅,但大多手藝精湛,憑藉良好的口碑吸引了眾多的老顧客。
  • 家族內師徒口手相傳的一門謀生手藝——閹雞技術
    家族內師徒口手相傳的一門謀生手藝——閹雞技術網絡圖片聽行家說,雞的性別有四種:雄雞、母雞、閹雞、中性雞。所謂中性雞就是閹得不徹底的半生公雞。刀是一把鋒利的小切刀,撐是一支約5寸長兩頭帶有彎鉤的薄竹片,絲是一條約六寸長的絲線,夾是鐵夾。這些工具外加一支竹笛、一包消炎藥,那就是閹雞師傅的全部家當了。網絡圖片上世紀70年代,農村的閹雞師傅走村串戶為公雞做絕育手術。
  • 電動車用防爆輪胎好,還是普通輪胎好?八年維修師傅告訴你!
    大家都知道電動車輪胎有一定的使用壽命,而當其需要換新時,維修師傅都會問用戶同一個問題:是選擇價格更高的防爆輪胎,還是一般的普通輪胎?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可能都會糾結,那麼,到底該怎麼挑選呢?作為一名八年維修師傅,今天來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讓大家做出正確的選擇。
  • 無手人有手藝化腐朽為神奇 孟津殘疾男子靠雕刻絕技養活全家
    入行根雕業一年多的趙建峰,誓言要把根雕這門手藝練到精湛,給妻子和孩子帶去更幸福的生活。靠手藝無手化腐朽為神奇趙建峰在6歲那年由於淘氣攀爬變壓器,被高壓電電擊失去了雙手,並且造成了右耳徹底失聰。在趙建峰的老家孟津縣城關鎮桐樹凹村,記者見到了趙建峰的母親,她說儘管兒子雙手殘疾但他從小「看啥會啥」,在上聾啞學校期間,他自己愛上了畫國畫,就跟著別人畫畫的樣子學。
  • 走近角落裡的鐘表手藝人,還有人記得這份即將遺失的傳統手藝嗎?
    這35年的修表生涯對於快55歲的李克永來說,生活正如同不緊不慢、不急不快的鐘表,在一天天的守望中悄悄走過。  2  貳  80年代初,剛20歲出頭的李克永在白馬鎮上拜師,學起了修手錶的手藝。出師之後,他在白馬鎮上支了個修表攤,沒想到,這一修就是幾十年。  雖然出攤的位置時常會因天氣、季節等多種因素改變而變換,但老顧客們始終能準確地打聽到李師傅的出攤位置。  只要有需,便會一如既往,光顧李師傅的小攤。
  • 扒一扒防電動車上樓的奇招 電梯裝座椅樓門裝柵欄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2017年1月1日起,按照《鄭州市電梯使用安全管理辦法》的規定,乘客將不能攜帶自行車(含電動自行車,已摺疊的自行車除外)乘坐電梯。昨天,記者了解到,鄭州一家小區的物業為讓業主提前適應這一新規,在電梯內安裝了一個座椅,但因其太佔空間,不少業主紛紛吐槽。
  • 小鳥電動車飛入尋常百姓家
    鄭州市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從未消停過,品牌戰、價格戰此起彼伏,連年不斷,甚至有一些電動車品牌因「體力不支」陸續在鄭州市場上消失。雖然如此,鄭州市場仍然是眾多電動車品牌覬覦的主戰場,一些新的強勢品牌還在登陸鄭州。小鳥電動車就是其中之一。
  • 維修師傅手機接單 2小時內上門維修
    師傅不必來回跑 第一時間解決「燃眉之急」  普陀區96212物業服務呼叫平臺的值班長李峰告訴記者,應急中心服務區域覆蓋幾乎整個普陀區,面積達3428萬平方米。過去,維修師傅必須首先趕回中心取到紙質任務單後才能前往報修居民家中;完成服務後,維修師傅需再度回到中心上交任務單。一來一回,不少時間浪費在路途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報修響應的效率。
  • 打開電門鎖,電動車不通電,是什麼原因?修車師傅告訴你!
    最近,有用戶向我反映,其電動車打開電門鎖,整車不通電,問我是什麼原因?作為一名修車師傅,今天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其實,發生這種情況一般有四種原因。一、空氣開關沒開,導致電動車不通電如果電動車空氣開關處於關閉的狀態,那麼當用戶打開電門鎖,就會出現電動車不通電的情況。
  • 電動車費電跑不遠怎麼辦?師傅教你不用換件,也能快速修復!
    最近,有位電動車用戶向我反饋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剛換一組新電池,但用了一個月就出現費電跑不遠的問題,而推去維修店進行檢測,電池沒有問題。對此,該用戶感到很疑惑,並問我該怎麼辦?其實,電池正常,而電動車出現費電跑不遠一般都是電機問題,下面來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 堅守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叮噹,叮噹…… 他堅守了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目前,洪師傅的客源主要是一些老街坊,有時還會接一些廠家店鋪訂單,製造生產各類手工白鐵器具。  傳統技藝世代相傳  白鐵匠的工具十分簡單,鐵錘、剪刀、鐵砧、鉗子、電烙鉗……這些都是洪師傅日常製作白鐵製品用的工具。工具看似簡單,但要用好並精通這門手藝可不簡單。
  • 鄭州一公交車與電動車相撞,電動車駕駛員當場身亡(附視頻)
    今天上午,鄭州經三路農科路北向南近路口處,一公交車與電動車發生事故,騎行電動車女子當場死亡。據目擊群眾介紹,事發時公交車與電動車相撞,電動車上女子倒地後頭部朝向東側公交車方向,公交車隨後剎車不及繼續向前,右前輪壓上女子頭部致其死亡。目前,事故相關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
  • 男生最吃香的十大手藝有哪些
    如果你是一名剛畢業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我建議你可以學維修汽車,跟著一個好師傅,學三到五年,你的生活條件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選擇大於努力,當你開始學習一門技術,必須要有肯吃苦,有前途,專業,專注,你的薪資待遇不會差。
  • 兒童電動車有故障怎麼維修?簡單電動車處理方法
    【中外玩具網訊】兒童電動車有故障怎麼維修?兒童電動車有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都是家有小孩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因此,今天中外玩具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維修兒童電動車的方法和判斷處理。  兒童電動車故障怎麼維修?
  • 香港最後一位書寫小巴牌師傅:以此供子女讀完書 冀手藝勿消失
    如今手寫的指示牌漸漸少了,但年逾六旬的麥錦生,一直不忍丟下這門手藝。   1970年,為緩解公共運輸壓力,港英政府將沒有運營牌照的「白牌車」合法化。不受路線、時間和班次的限制,靈活性強的紅色公共小巴被允許進入市區,受到了市民的歡迎。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當時都是私人經營的,沒有那麼規範。
  • 物業維修師傅的小發明——單元門擋門器
    今天跟大家說一個我們維修師傅的小發明。單元門的擋門器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時候,在裝修時或要搬運物品時,物件較大或是騰不出來手開門。就會在附近尋找石塊、木塊等硬物把門掩住。但是這樣長而久之我們的單元門就被掩的門板變形,導致單元門鎖不上,關不上等等一些問題。
  • 正在消失的手藝:堅守山村的老篾匠
    「村裡人都說我爸編織的竹製品精緻緊密、輕巧耐用,幾十年來村子裡的竹篾器編織都送到我家來做。」蔣師傅的女兒蔣觀群對筆者說。事實上,編制竹器並非蔣來法的祖傳手藝。「小時因家裡貧困,農村有句俗話『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在我們那一代人心裡竹篾匠是一個『鐵飯碗』。所以我在18歲時,就跟著隔壁駱村的師傅學習編制竹器。學了三年才出師。」蔣師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