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加菲(自由插畫師)
我們每天都在微信中使用的微信表情包,已經融入每個人的社交性格特點,成為大家網上交流的一種媒介和形象外化。因為一直保持著繪畫愛好,自己也想過創作一套表情包。最近,這個念頭終於化為現實。
「漢服妹妹小四月」表情包 左加菲繪
社交軟體上的交流在使用文字的情況下,不容易表達出情感色彩,我們常用「哈哈哈」「嗯嗯」「哦哦」這樣的疊字方式來表達情緒,也經常出現一些網絡流行語,比如「豪橫」 「奧利給」等來輔助表達。而藉助表情包來圖像化表達,選擇就更豐富了,從高頻的問候詞句到日常情緒、群聊場景,都有各式各樣的靜態或動畫圖片表情。逗趣搞笑、令人心情輕鬆的卡通漫畫形象,承擔起了社交網絡人際交流潤滑劑的作用。為什麼我會有畫表情包的想法呢?因為從小就愛畫畫,喜歡視覺藝術,從某雜誌辭職五年來,除了照顧家庭孩子,陸續在花時間學習書法、國畫、攝影、插畫、漫畫等自己感興趣的在線課程,希望能在自由職業方向有所發展。儘管進展較慢,但也接到了一些訂單,美術方面有了一定的專業自信。2019年受畫友影響也開始用一些軟體畫畫,經過練習磨合,逐漸體會到數碼繪畫新科技的便捷,畫表情包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接觸這件事,我發覺其實創作一套表情包的「門檻」一點也不高。點擊進入手機微信表情界面,除了精選熱門外你在新品推薦欄會發現各種五花八門的設計,很多「設計」可以說完全是濫竽充數。所有創作者都可以按照平臺的製作標準上傳表情包作品,審核通過後即可上架到微信表情商店。記得十多年前曾風靡一時的「兔斯基」動畫表情,幾乎火到全網無人不知的地步,它的創作者王卯卯當時還在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學習,兔斯基的巨大成功給她帶來很多商業機會,後來她去美國讀研工作、事業順遂。微信普及後,像兔斯基這樣有知名度的表情包也都轉移到了微信平臺繼續服務用戶。現在對年輕的動畫美術相關專業創作者特別是學生來說,表情包也是個不錯的機會平臺。一旦表情包形象具有足夠影響力還可以獲得商業授權合作等機會。
對我來說,嘗試這個新領域是新鮮的創作挑戰。疫情期間大幅增加的居家時間讓這個計劃真正提上日程。在塗畫草稿時,貓咪、兔子、小女孩和抽象卡通這些我日常喜歡的主題都有涉及。有一天九歲女兒練習書法後剩了些墨汁,我就拿出了一些宣紙畫畫,順手畫了一個梳著雙髮髻的穿漢服小女孩,接著嘗試畫了「白白」「謝了」「抱抱」「困啊」等幾個表情。畫完自己覺得還不錯,想著如果能把這種源自古典筆墨的中國風帶到表情包的領域也挺好,於是就開始沿著這個人物開始繼續設計了。
進一步往表情包轉化的過程中,我發現毛筆宣紙古樸自然的筆觸和韻味很難轉移到數碼繪畫中。軟體繪圖功能強大,也可以製作動態圖。但我發現在寬和高僅240像素的表情圖片裡,呈現清晰可見的水墨風顯然不行。我儘量保留了一些自然筆觸的效果,和卡通漫畫風格進行了融合。當然,在正式畫圖之前,在微信表情公共平臺註冊並且仔細查看表情包的製作規範是必要的功課。一套表情靜態圖要做16個表情,動態圖要24個。認真的創作當然要考慮用戶,所以就儘量選取一些符合人物特點同時又是生活常用關聯詞語的表情圖。人物定稿後畫了兩三天,完成了16個靜態圖以及一些平臺要求的圖片,就興奮地提交了。因為是在北京四月的春天裡完成的,就給這個中國娃娃起了個名字叫「漢服妹妹小四月」。
經過幾次的細節修改,「漢服妹妹小四月」終於在六月上架了。除了雲淡風輕的小四月,我還想設計一款簡潔的卡通形象動態表情,性格更誇張,有更喜劇化的動畫情態。夏至那天,「小四月吃雪糕」的動態表情也上架了。
朋友說小四月很像我女兒,我想這也是難免的吧,觀察最多的小孩兒就是她了,之前也畫過我們的生活趣事漫畫。作品也總是被比作孩子,「小四月」就這樣誕生了,一個小目標實現了,一扇小窗打開了。我希望繼續努力給她更多的生命力,而她也會帶給我新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2日 16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