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文/林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置身A股,會面對很多捉摸不定的風,在風中穿梭的是上市公司內部人士、投資者、分析師等等。
其中,當屬上市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總裁、總經理、董事等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他們是除了資金、技術之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A股異聞錄(上)》紀錄了2020年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因為財務造假或是其他問題被處以行政處罰或刑拘。
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高管們的悲歡各不相同
那是發生在2020年4月18日下午的故事。身價近5億元的中電電機(603988.SH)創始人、原董事長王建裕翻牆進入了競爭對手華永電機廠區,但被後者的工作人員發現並控制後報警,當地警方隨後將其帶走調查。潛入競爭對手內部的原因,按照華永電機董事吳謝良的說法,是王建裕拍攝了他們公司的生產線和新產品,竊取公司最核心的商業機密。
但中電電機於19日回應稱,「王建裕現任公司董事兼總經理,目前沒有被採取人身強制措施,也未收到相關部門的立案調查通知,可以正常履職,不受影響」。
到了4月20日,中電電機股價漲停開盤,盤中雖有反覆,但收盤仍上漲6.42%。目前,對於王建裕為何會出現在華永電機的廠區內,中電電機至今未給出答案。為此,《華夏時報》記者電話聯繫該公司董秘辦,接線人員稱「處理證券事務的人員出差了,案件的具體情況與進展並不了解」。
儘管並未釋疑,但翻牆確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足以見得該名董事長是身強體壯。然而,同為董事長的角色,遊族網絡(002174.SZ)董事長林奇卻沒有展現自己體力的機會了。
12月25日晚間,遊族網絡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林奇「因病救治無效」逝世,享年39歲。
至今,林奇的離世仍蒙著一團疑雲。他從身感不適到醫院接受治療,再到被宣布死亡,不過才十天。諸多跡象與證據表明,林奇是中毒而亡,且是被他人投毒,投毒者疑似遊族網絡前高管、現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許垚。目前,案件仍在調查中。但對於這位白手起家,創辦百億市值上市公司的「遊戲少年」之死,人們依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除了悲嘆,在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玩笑話裡,林奇亡故還給了他們一個警醒,要提防員工。還有的玩笑稱,除了員工,部分董事長們還要格外注意防範枕邊人,因為有前車之鑑。
2020年9月10日,一封《致每一位高特佳人的公開信》在網上瘋傳。流傳內容顯示,公開信作者是博雅生物(300294.SZ)控股股東高特佳集團董事長蔡達建的結髮妻子金惠麗。她實名舉報蔡達建包養下屬小三,還非婚生子,並指控其因沉迷小三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工作事業,導致高特佳2017年至今經營管理不善,造成重大併購失控。
受負面消息牽連,2020年9月11日博雅生物股價收盤下跌4.25%。當夜,博雅生物發布了一則澄清公告,稱控股股東高特佳集團及蔡達建不參與公司經營活動。但隨著這一事件的不斷發酵,暴露出了蔡達建及高特佳更多的問題。
如果說與員工鬥智鬥勇,與愛人同床異夢是發生在公司內部人士之間的行為,那樂歌股份(300729.SZ)與沃森生物(300142.SZ)高管們的「一進」、「一退」便是2020年A股上市公司與外界碰撞的「刺眼火花」。
2020年8月29日,樂歌股份董事長項樂宏因認為調研機構平安資管在在線視頻會議上不尊重公司、研究不深入、提問不專業等原因,在公開平臺對其發出「不歡迎」宣言。
平安資管股票投資經理張良對此回應稱,不存在所謂「沒有來過樂歌一次調研」。作為專業投資人,平安資管對任何一家公司的研究盡調都要做到專業審慎,該問的問題下次一定還會問。而項樂宏則回擊稱,樂歌不歡迎平安資管的基金經理來公司投資,年輕人不做功課,「老三老四」。但再到後來,項樂宏又反思稱,此次事件應該被理解為一次偶發事件,作為上市公司應該更開放更包容,在材料準備上應該更具象,更容易讓人理解。
與樂歌股份董事長「怒懟」不同,國內知名疫苗製造公司沃森生物顯得和氣多了。2020年12月4日晚,沃森生物公告,擬以11.41億元的對價,轉讓上海澤潤32.6%的股權,同時放棄優先購買權。若交易完成,沃森生物持股比例將降低至28.5%,不再具有控制權。消息一出,投資者表示極大不滿,因為此刻距離上海澤潤手握的2價HPV疫苗(宮頸癌疫苗)變現上市,只有一步之遙。在該公司12月5日下午的電話會議上,投資者斥責管理層,沃森生物最終取消了該交易預案。
鋼鐵製度和柔性補丁
啼笑皆非的A股故事背後折射的是經濟的活力,以及伴隨著活力展露出來的制度漏隙。整體來看,2020年國內的A股市場表現不錯,從滬深300和創業板指數的漲幅可見端倪,後者漲幅達60%。
造成異聞頻出的原因,在深度科技所長張孝榮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他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一是經濟內捲化,致使企業營收艱難,業績萎靡不振,一些上市公司依靠做假,糊弄投資人;二是A股市場做空機制的監督還有待完善,長期上市多退市少,導致垃圾企業無法完全淘汰;三是舊證券法裡規定的違法成本過低,弄虛作假罰款數額警示意義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資本市場政策專家董少鵬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資本市場是信息市場和信任市場。目前暴露的一些典型案例說明,在利益驅動下,一些上市公司管理者喪失了基本底線。同時,也存在其他利益主體介入上市公司,謀取不法利益的情況。此外,上市公司之中還存在高管主觀惡意並不強,但是法制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嚴重不足的情況,這是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缺失的表現,是上市公司質量問題。
記者注意到,A股市場化、規範化沒有在魔幻的2020年按下暫停鍵。據《華夏時報》記者梳理,這一年,制度的補丁不斷被推出:創業板推行發行註冊制改革;新的《證券法》獲批實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針對證券市場違法犯罪的涵蓋範圍擴大,懲處力度提升,犯罪成本越來越高;2020年12月31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全面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至此,A股迎來「史上最嚴退市制度」,與此同時,也打響了2021年制度修繕的「第一槍」。
張孝榮表示,新《證券法》針對現存的問題現象做了修訂,提高了處罰力度,也設立了退市標準,荒誕的現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眼下,2020年的這一頁翻過去了,下一頁難免仍有荒唐言。張孝榮告訴記者,荒誕的現象不可能完全得到根治,即便在監管制度非常健全的美國資本市場,類似造假的醜聞也會發生。「相比之下,我國的逐漸壯大的資本市場監督依然需要向國外同行學習。」
堅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將繼續在A股市場延續。董少鵬說,「對於不講誠信、虛假披露的上市公司及有關中介機構,必須依法懲處。接下來,要嚴格執行新的規則制度,讓不講誠信、肆意違法者受到嚴厲打擊;讓素質不高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提高素質,不行的退出市場;讓質量不達標和有嚴重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退市。」
他還點出,資本市場必須強化信息披露,讓上市公司把真實情況告知於天下,接受公眾監督。媒體有責任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充分報導解讀上市公司情況,讓造假者無處可逃。
本報記者梳理多位接受採訪的投資人士觀點後發現,他們均認為,A股市場將在新《證券法》推行、註冊制推進和退市規則逐步完善的情況下,步入到長期的、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中。
財務專家王耀武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包括內、外部兩方面。內部方面,王耀武認為,需要提升上市公司的自我治理水平。由於新的《證券法》加大了對財務違規等的處罰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倒逼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對實際控制人及高管人員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震懾。
外部方面,王耀武表明,隨著全面註冊制即將來臨,未來資本市場會越來越市場化,公司股票可能會面臨賣不出去的可能,優勝劣汰會越來越明顯,只有專注於企業經營,做好業績才能會被資本市場認可。此外,新的《證券法》下,會計師事務所等資本市場中介的責任會越來越大。
按照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所想,2021年的中國股市,值得期待。2021年1月4日,新年的首個交易日,A股上證指數站上3500點,系2018年1月以來首次,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創5年來新高,兩市成交額突破一萬億元。1月6日,代表行業龍頭走勢的滬深300指數盤中突破2015年高點,最高觸及5433.47點,為2008年1月以來首次。
針對A股2021年將會如何發展,投資者如何進行行業規劃,《華夏時報》採訪了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陳靂。他向記者表示,投資者可關注「大消費」主題,譬如交通運輸,旅遊,酒店餐飲,高端白酒等,以及軍工板塊與新能源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