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小知識:純種貓與非純種貓的區別,這幾種非純種的你見過嗎?
文/鏟屎官筆錄
很多非純種貓的起源已經無從知曉,隨著越來越多地受到很多最近的非純種雜交配對的影響,其原有的種質特性在發展歷程中會逐漸被淡化。皮毛上出現虎斑加白色的區域總是指向貓的非純種根源,但是其他特徵可能表明以往有純種的血統加入過,這可能跟毛皮的外觀、紋理以及身體的比例有關係。很多因素也決定於貓種群的穩定性,很多如今常見的品種起源於很狹窄的遺傳鏈,而正是這些基因決定了貓的外觀形態。這樣的貓有時候被稱為是「自然形態」,意味著在它們發展的早期階段沒有受到人們的影響,這類貓的形態可能受到氣候的影響,就像挪威森林貓的情況那樣。很多例子中,長毛基因對於非純種貓的影響遠沒有對於純種貓血統的影響來得明顯。許多情況下,長毛的非純種貓只有在夏季的月份,當蓬鬆的尾巴毛比身體上的毛長出很多的時候才會被認識。胸前也會有較長的飾毛,特別是在冬季,天氣剛開始變冷,但身上的毛還較短而光滑的時候,看起來比較明顯。
以往純種貓可能沒有明顯的特徵表現在外貌上,而只能從體型上看出一點端倪,通常情況下,非純種的貓在體型上要比它們純種的同類小一些。黑白的毛色就像別的雙色類型那樣,被認為是非常不穩定的性狀。在英國短毛貓的早期階段,具有黑白色的品種因為像喜鵲的毛色而被稱為「喜鵲花色」,屬於很罕見的類型。繁育者之所以對培育這樣的貓失去興趣,是因為要創造出這類能用於品種展示的,有著理想圖案花紋的個體實在是太難了,初始的目標是培育出身體的中段是白色的,類似荷蘭兔花樣的個體,這樣的目標後來落空了,是因為要培育和穩定這樣的性狀幾乎是不可能的。
時至今日,哪怕是同一窩的雙色幼貓,外觀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雙色的斑紋也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表現出來,在這個例子中,鼻子上有一個清晰的黑色素沉著,因周圍的毛是白色的,所以特別顯眼,雖然黑色素也可能會擴散到周圍的這些白色區域當中。假如你留意一下黑白貓的腳底肉墊,也常能見到對應著白毛的粉色腳底上有類似的黑斑。每隻具有這種類型的貓,在外貌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差別比純種貓之間的差別大很多。在那些白毛佔了大部分的貓當中,有限的黑斑主要出現在頭上,這樣的貓有時被認為具有梵貓的斑紋特點,由此聯想到土耳其梵貓。
藍白緬甸雜交貓貓的長相可以給你一點提示,最靠譜的還是通過DNA技術加以確認。所有種類的真正的家養貓都能自由地和別的家貓配對繁育,因為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祖先非洲野貓具有相同的染色體數量,它們的後代都具有生育能力,相關的基因互相兼容,假如存在基因方面的問題,可能就是自身的變異,儘管不是很常見。最典型的例子如曼島無尾貓,沒有尾巴的兩個個體不能互相配對,但用有常態尾巴的貓和無尾貓配對就可以。只有在最近的用野貓作為雜交的繁育中會遇到困難,因為最初幾代出生的公貓有不育的傾向。試圖通過貓的長相來理順雜交的血統不是嚴謹的科學,但是對於體態特徵和毛色判斷有一定的意義。在圖上的這隻貓的例子中,它要比緬甸貓更太一些,前腿長,腳爪上的白斑像極了雪鞋貓,它的體態加上較長的前腿,以及毛色更像俄羅斯貓。
四肢上的深色區,即所謂的色點,在這隻雜交暹羅貓身上有所體現,但是眼睛的顏色已經跟暹羅貓不一樣了,耳朵的形狀也不同。暹羅貓在三個月大時就會性成熟,早熟的特性會使其意外產下幼崽。讓一隻這麼大的母貓在外面活動就可能導致跟附近的雜種貓交配而懷孕,可能會產下今後體型比自身還大的後代。就像真正的暹羅貓那樣,初生的幼貓可能就是白色的,在以後的幾天就會長出很具個性特徵的容貌。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色調會進一步加深,這是暹羅貓的又一個特點。
這樣的雜交貓可能會失去正宗暹羅貓優雅的外形和漂亮的斑紋,這種情況差不多是可以肯定的,儘管這貓看起來很有特點,但不會立刻顯現親本的樣子。鑑於不是所有的幼貓都會表現出結合親本體貌特點的相貌,因此對於繁育者來說,在選育新品種時就會面臨困難。在這裡,本來應該是光滑的毛變得粗亂,原來想要得到的性狀在後代身上被淡化甚至消失殆盡,這就需要把這樣的貓再放回去和原來的品種進行回交,指望弱化或消失的特徵在將來重新顯現而不至於丟失。確定貓的類型(相貌)是培育品種所必需的,在選擇和權衡方面要做大量工作,在育種早期要選擇特徵最明顯的個體留種,以不斷強化想要的這種特徵。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