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小雞適時開食、經常給水
出殼後小雞餵第一頓料叫開食,一般在出殼後12~24小時以內,小雞已能站立、活動作啄食狀時,即可開食。最初幾頓可用小米或碎米經開水浸泡後餵食,或用碎米、小米拌一些煮熟蛋黃開食,同時餵給足夠飲水。第二天起加入少量混合飼料,逐漸由少到多,到第三、四天即可全部改餵混合料。飼料中拌入一些切碎的韭菜、大蒜或蒜葉,加入少量小魚湯,可增加小雞的適口性,並能預防一般性腸胃道疾病。要注意餵量,不要一次吃得過飽。可以少餵勤添、少吃多餐,白天一般餵5~6次夜間加餵1~2次。頭幾次應將強弱分開,使弱雛單獨餵給,否則弱雛往往搶不到料吃。開食時小雞還不習慣,可將飼料撒在塑料布或紙上,用手輕敲幾下,引誘小雞前來覓食。訓練幾次,就能自行搶食。
第三天起可加餵切碎的青飼料,餵量佔日量的10%左右,不宜過多,以免引起拉稀。隨著小雞日齡增長,青飼料可逐漸增加到佔日量的30%左右。平應經常供給清潔的飲水,不使脫水。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小雞的飲水器不足,加水時小雞搶水,有的暴飲過度,有的因搶水而致全身絨毛浸溼甚至壓死,使有人誤認為小雞不能餵水。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應增加飲水器具,增多餵水次數。在機械化養雞的條件下,應用自動飲水器,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
保持正常的溼度和通風換氣育雛室內溼度不能過高,如過於潮溼,會抑制維雞的水分代謝,並使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引起各種疾病。所以,雞舍內的墊草、墊料要常曬、常換或經常添加,室內應保持空氣對流,適當地增加通風換氣。但過分乾燥對小雞也有不良的影響。常用煤爐或氣候乾燥地區,由於空氣過分乾燥,小雞飲水過度,造成虛脫,或因室內灰塵過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應設法增加空氣中的水分,例如在煤爐上加放水盆、水壺等。
陽光照射可以增強雞機體內蛋白質和鈣、磷的代謝,促進維生素合成,防止小雞發生軟腳病,增強小雞體質,如室外氣溫不過冷,天晴的日子可以讓小雞出外活動在注意雛雞保溫的同時,還要注意適當的通風換氣。特別是在溼熱地區以及門窗密閉的雞舍裡,要有通風換氣的窗洞,或定時打開門窗換氣。應使人進入雞舍時不致於感到氣悶,沒有刺鼻的臭味以及使人流淚似的感覺。此外,還要做好疾病的預防,遵守交接班制度。總之,只有精心的飼養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育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