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的時代終究還是結束了

2020-11-25 澎湃新聞

搖滾明星活過一定年紀,很容易就讓你錯覺他永遠不會死,比如大衛·鮑伊(David Bowie)。今年1月8日是他的69歲生日,好像給這個世界的禮物還不夠多似的,老爺子生日當天交出自己的第25張專輯《★》(Blackstar),又給了世界一個驚喜。

當了一輩子搖滾明星的大衛·鮑伊在新專輯裡決意跟搖滾說再見,義無反顧地找了一隊紐約爵士樂手玩出了完全不同的新鮮玩意。就在歌迷盤算著老爺子的下張專輯大概會回歸搖滾之時,傳出了「大衛·鮑伊死於癌症」的消息。

很遺憾,這不是玩笑,是真的,消息很快被他的家人和官方確認。所以沒有下一張專輯了,「變色龍」大衛·鮑伊的時代結束了,在經歷了長達18個月和癌症的鬥爭後,他去世了。

他讓上世紀七十年代免於黯淡

1972年,大衛·鮑伊把自己變成太空搖滾歌手Ziggy Stardust。從此,Ziggy Stardust成為他百變形象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個,「外星人」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亦成為他的經典之作。他把搖滾和自己鍾愛的日本歌舞町伎融合在一起,用妖嬈性感的表演為搖滾帶來不一樣的面相。他用雌雄同體的豔麗在人世的虛無中留下一抹異色,對死亡和夢幻的迷戀延續到了他的最後一張專輯。

同年,在接受雜誌採訪時大衛·鮑伊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並把頭髮染成了橘色還剃光了眉毛,在當年掀起軒然大波。

大衛·鮑伊的經典形象Ziggy Stardust

從此,他頹廢又自由的雙性人特質成為個人標籤。儘管鮑伊聲稱自己對時尚並不關心,只是希望自己的音樂「聽上去和看上去一樣」,他依然順理成章地成為時尚大師。他一面不斷地嘗試新的音樂類型,搖滾、靈魂、電子、放克……一面「殺死」舊我創造新的形象。Ziggy Stardust這一個角色自然是不夠的,鮑伊其他著名的角色還包括Aladdin Sane和The Thin White Duke等。

大衛·鮑伊的經典形象Aladdin Sane

大衛·鮑伊的經典形象The Thin White Duke

有人說,大衛·鮑伊就是時尚本身,他用自己的鞋子/褲子改變了世界。對他來說,像越來越土的美國人一樣穿著牛仔服以本來面目登上舞臺是難以忍受的事情。既然上臺,就要與眾不同。他曾說過:「我在舞臺上就是一個演員,而非搖滾藝術家。搖滾成為一種姿態也許從我而起。」

總之,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嬉皮文化的衰落而漸趨蒼白,是這位渴望出名又一度扮演「搖滾救世主」形象的明星讓它免於黯淡。

無論是音樂還是時尚,潮流總是瞬息萬變。大衛·鮑伊的法則就是「當一股潮流冒頭的時候就意味著結束,我將迅速尋覓下一個方向」。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1977年。在他的身上,潮流的無情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是職業需要,亦源自他的內心。閱讀早期的訪談,人們會驚訝於這個表面上超級自信的搖滾大師內心的自我厭惡和質疑:「我並不是一個原創者。我總是把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好的東西化為己用。」

鮑伊也經歷過迷失,吸毒、名聲曾衝昏他的頭腦。他曾有過「英國需要法西斯首領」和「希特勒是最早的搖滾明星」等言論,一度讓人擔心他會走進死胡同。

還好,他放慢了腳步。1975年後鮑伊在柏林住了幾年,他被魏瑪時代的頹廢氣息和表現主義藝術所吸引,創作了著名的「柏林三部曲」。他再度蛻變,由熱烈誇張轉變為陰鬱而溫文爾雅,並從危險中急流勇退,進入相對平緩的時期。

這位擁有波斯貓眼睛的「變色龍」亦出演過不少影片。他最有名的兩部音樂片分別是1979年的《男孩不停搖擺》和1980年的《復歸塵土》,共同的影像特質是對鏡子和面具的迷戀。他亦從未放棄對宇宙的嚮往,去年還排演了一部音樂劇《Lazarus》,靈感就來自自己上世紀七十年代出演的科幻片《天外來客》。

大衛·鮑伊剛剛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Blackstar》封面

最後兩張專輯:搖滾和再見搖滾

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大衛·鮑伊逐漸枯竭。他與不同的音樂人和樂隊合作,嘗試硬搖或者電子舞曲,卻再未掀起曾經的狂瀾。

2004年的時候,大衛·鮑伊曾因心臟病突發不得不縮短巡演行程。那時,恐怕媒體們已經開始準備這位藝術搖滾大師的訃聞,至少認為遭此一劫之後的他將對四十餘年的不斷創新感到厭倦。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結束。2013年,大衛·鮑伊出其不意地發布了新專輯《The Next Day》。

優雅地老去,老而彌堅,用上個世紀的老辦法炮製搖滾成為聽完這張大衛·鮑伊新專輯之後最直接的感覺。然而這種老,細品之下,自有其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一張密度很大、黑暗直接、火力十足而又精巧複雜的專輯。裡面充滿兇殘的暴君、風雨欲來的校園屠殺、欲置人於死地的狙擊手以及陰鬱的宗教元素。然而拋開內容不談,這張從29首曲目中選出來的14首歌並非哥德式的陰暗之作。相反,以快板為主的曲目從曲風到大衛·鮑伊本人的演唱都精神抖擻,充滿盛年的堅定和力量。他重生的證明。

名聲和死亡是這張專輯的主題。在《The Next Day》裡他唱道:「我還活著,一息尚存。我的身體等待腐爛於聖樹之上。」對於這位習慣於把真實的自己掩藏在妖嬈而多變的外表下,一手修補了藝術和搖滾之間隔閡的搖滾大師而言,這首歌驚人地坦白。

他亦反思自己之於大眾的意義,在《The Stars (Are Out Tonight)》的MV裡他唱道「我希望他們永生不死」,這不正是我們對他並不公正的期許?

2016年1月8日,大衛·鮑伊的最後一張專輯《★》(Blackstar)正式發行。他希望這張專輯「遠離搖滾」,所以爵士、流行、說唱、電子,應有盡有,他隨心所欲,已經毫不顧忌市場所好。

用一首十分鐘的歌曲作為開場很容易就把聽者嚇跑,尤其這首長歌陰鬱、複雜、讓人心慌。麥卡斯林曾把它解釋為鮑伊為IS暴行所憤而寫,但是很快遭到老爺子本人的否認。關於死刑、下跪、天使墜落、黑星出現,可能只是鮑伊的一場漫長的噩夢,一個幻象,一次對死後世界的臆想。人老了容易變得掏心掏肺,或者毫不在意能否被理解,自己覺得通了,有意思就好。大衛·鮑伊應該是屬於後者。

大部分的歌古怪而冷僻,但是依然能在裡面聽到熟悉的老搖滾。一首《Lazarous》作為他去年排演的同名音樂劇中的歌曲,鮑伊的唱腔懇切而清楚。光聽歌是不夠的,必須點開這首歌的MV。病床上頭綁繃帶的抽搐老頭,病房裡如在水中漫步的外星人老頭,觀感難以用語言形容。

他也訴衷腸,最後一首《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見識愈多而感受愈少,說著口是心非的話。這就是我的內心,這就是我想說的話」。這是我們能聽懂的真心話,在最後為這張神秘的專輯祛魅。

關於大衛·鮑伊:

他1947年1月8日生於英國倫敦。1969年7月,鮑伊發表成名作《Space Oddity》,由此進入了大眾的視野。1972年,他以外觀華麗和雌雄同體的Ziggy Stardust形象出現,並以流行單曲《Starman》和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為先鋒,宣告了華麗搖滾時代的到來。鮑伊「挑戰了當時搖滾樂的核心價值觀」,並「創造了或許是流行文化中最為突出的偶像崇拜」。大衛·鮑伊的作品,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音樂探索,對整個樂壇起著開創性的作用。在世人還未注意到電子樂、靈魂樂時,大衛·鮑伊已將這些音樂類型納入版圖。在BBC於2002年舉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評選中,鮑伊排名第29位。在他的音樂生涯中,他總共約售出1.4億張專輯,進入搖滾名人堂。2004年,《滾石》雜誌在百大藝人評選中將他排列在第39位,在最偉大的歌手評選中將他排在第23位。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中的大衛·鮑伊

《致命魔術》中的大衛·鮑伊(左)

大衛·鮑伊還是位出色的演員,參演作品有大島渚導演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等。他結過兩次婚,有一兒一女,現任太太是一個來自索馬利亞的模特。大衛·鮑伊的長子鄧肯·瓊斯是《月球》、《原始碼》,以及將於今夏上映的《魔獸》電影的導演。

鄧肯·瓊斯在推特上貼出與父親的老照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綿寶寶的爸爸:大衛·鮑伊
    大衛·鮑伊是一位英國搖滾歌星,以戲劇性的音樂轉變而聞名,其中包括他扮演的角色Ziggy Stardust。他在1996年被選入搖滾名人堂。大衛·鮑伊是誰?戴維·鮑伊1947年1月8日出生在倫敦南部的布裡克斯頓區。他的第一首熱門歌曲是1969年的《太空怪事》。最初的流行變色龍,鮑伊成為一個神奇的科幻角色,他的突破曲奇星塵專輯。
  • 鏡頭:大衛·鮑伊
    《大衛·鮑伊:偶像(David Bowie: Icon)》是一本不一樣的影集,在這本書裡,集合了25位曾經拍攝過搖滾變色龍的攝影師,他們不僅奉上了關於大衛·鮑伊的經典照片,更講述了這些照片背後的私人回憶。今天我們將通過這一些照片和回憶,從這些片段裡重溫大衛·鮑伊。
  • 莫扎特x大衛·鮑伊 給流行搖滾穿上古典「外套」
    艾拉·馬利肯 巡演部分節目單1.莫扎特、吉米·亨德裡克斯-Intro.- Mozart + Jimi Hendrix2.大衛·鮑伊-Life·鮑伊。與披頭四樂隊、滾石和貓王一樣,大衛·鮑伊創造了流行音樂的標準和終極目標,五十多年來,大衛·鮑伊斬獲六次葛萊美獎、發表111首單曲、售出1.4億張專輯,還有一個主帶小行星被命為其名。
  • 【影音匯】向大衛•鮑伊致敬 聆聽《彼得與狼》
    古典樂壇正在以大衛·鮑伊(David Bowie 1947年1月8日-2016年1月10日)在古典樂界所遺留的傳奇錄音:普羅科菲耶夫的兒童交響作品《彼得與狼》,來緬懷這位永恆的搖滾流行巨星【大衛·鮑伊和古典樂情緣】1978年5月,大衛·鮑伊與由EugeneOrmandy指揮的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推出了他配音的普羅科菲耶夫作品《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是1936年的時候,普羅科菲耶夫受莫斯科中央兒童劇院所託,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愛好和音樂品味而作。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威和布萊恩莫爾克的經典合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次要推薦的音樂來自搖滾變色龍大衛鮑威(David Bowie)和安慰劑樂隊主唱布萊恩莫爾克(brain molko)的經典合作曲目——without youplacebo樂隊(中間是主唱brain molko)至於大衛鮑威,了解搖滾圈應該都聽過他的大名。
  • 緬懷大衛·鮑威:搖滾變色龍人生已足夠傳奇(17/35)
    無論我是否還在期待他的演出,大衛·鮑威不再是《奇異太空》裡的湯姆少校,徹底與歌中的地面控制失聯,永遠消失於黑星。這位大名鼎鼎的搖滾變色龍在69歲生日剛過的兩天後,也是新專輯《黑星》(Blackstar)正式發行的兩天後,永遠消逝於他所嚮往並歌唱的星空。
  • 《經典搖滾音樂指南:大衛·鮑伊》"搖滾變色龍"創作生涯全記錄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場華麗的搖滾演唱會,死亡則是他最後的作品。時值大衛·鮑伊一周年祭日後不久,由知名文化品牌「未讀」和「樂童音樂」聯合引進的《經典搖滾音樂指南:大衛·鮑伊》也將於近日面世,這是英國權威搖滾音樂雜誌UNCUT《經典搖滾音樂指南》系列引進中國大陸的第三本特輯,也是目前國內所有出版物中,關於大衛·鮑伊音樂創作生涯和專業評價最權威的珍貴讀本。
  • 樂壇變色龍大衛寶兒病逝
    圖:大衛寶兒1996年在奧地利演出 路透社  有「樂壇變色龍」之稱的英國傳奇搖滾歌手大衛寶兒(David Bowie)10日病逝,享年69歲。他是上世紀70年代華麗搖滾的先驅,將音樂與藝術的結合推至巔峰,至今仍影響人類流行文化。大公報駐倫敦記者 李威  其官方臉譜發布了訃告,稱「1月10日,在與癌症的抗爭18個月後,大衛寶兒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離世。希望大家在此哀思的時刻尊重家屬的隱私。」他的兒子、著名導演登勤鍾斯11日也在推特上留言稱,「對不起,很傷心告訴大家這是真的。我要離線了,愛你們。」
  • 這個弄潮兒為什麼被稱為「變色龍」?你欣賞他嗎?
    這是一個搖滾音樂史上活著的傳奇,成為過去某個年代不可或缺的標誌……於是,他有一個綽號:變色龍。1969年,戴維·鮑伊以一曲歌謠風格的《Space Oddity》走紅,後以中性搖滾外星人身份將「瑰麗搖滾」面向最高峰,其敏銳多變的音樂和個人風格令他取得「搖滾變色龍」的稱謂,他的音樂影響了無數以歌謠、迷幻、朋克、電子樂、搖滾等曲風進行創造的音樂家。
  • 影響了涅槃、曼森、麥當娜的華麗搖滾王者
    2016年1月10日,英國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唱片製作人、演員 David Robert Jones(David Bowie,藝名大衛·鮑伊)病逝,享年69歲。歷經18個月,與癌症病魔抗爭,鮑伊在家人陪伴中安然離去。至此,有一顆搖滾巨星隕落,令全世界譁然。
  • 西方權威《經典搖滾音樂指南》中文版首發
    自2003年起,Uncut推出《經典搖滾音樂指南》特刊,每期專門報導一位音樂人或樂隊,如平克·弗洛伊德、大衛·鮑伊、披頭四等,收錄其全部專輯深度樂評和權威雜誌訪談實錄,是全世界搖滾樂迷必備收藏之作。Uncut首次引進中國,也補充了中國搖滾文化體系的部分空白。Uncut《經典搖滾音樂指南》中文版特輯由樂童音樂和未讀聯合出品。
  • 國家地理十大怪異動物:迷惑搖滾變色龍
    第1頁:獨眼鯊魚 第2頁:迷惑搖滾變色龍 第3頁:白化活板門蛛 第4頁:惡魔蝙蝠 第5頁:殭屍真菌 第6頁:薄煎餅海蛤蝓 第7頁:吸血飛行蛙 第8頁:惡魔線蟲 第9頁:深海玉鉤蟲 第10頁:「刻薄鬼」水母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近日評選出了十大怪異動物,包括惡魔蝙蝠、獨眼鯊魚、殭屍真菌、吸血飛行蛙、迷惑搖滾變色龍在內的「
  • 《滾石》撰稿人的搖滾名人錄,盤點搖滾史上的重量級樂隊
    如果問木馬樂隊,他們大概會說David Bowie,去年《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一曲終了,他們接著演奏Space Oddity向鮑伊致敬。  不論你本身就關注搖滾樂,還是觀看了綜藝節目準備「入坑」,想當個酷酷的搖滾青年,即使認不全上 「樂夏」的樂隊,這些大咖也一定要知道:  從披頭四、「誰」樂隊,到綠洲、
  • 擊中大衛·鮑伊&賈伯斯審美,日本服裝設計「四大天王」魔力何在?
    01 山本寬齋靠什麼打動了大衛·鮑伊? 1944 年出生的山本寬齋並非設計科班出身,設計以其日本元素和誇張的輪廓而聞名。>在「Ziggy Stardust」演唱會上邀來山本寬齋來為自己做演唱會演出服,山本寬齋設計出黑膠唱片條紋連體褲、印著「出火吐暴威(Bowie 的日本漢字名)」的披風等服飾,打破性別界限的設計與 David Bowie 雌雄莫辨的氣質很是相互符合,這場演唱會服飾成就了 David Bowie 的經典形象,也成了華麗搖滾史上的經典
  • 梅詠:Liberaiders 不是潮流品牌,它更像是一支地下搖滾樂隊
    Krautrock 是由英國樂評人發明的專有詞彙,很顯然當初是借 「Krautrock" 嘲諷當時的德國前衛搖滾。但實際上,德國的音樂革命,不僅呈現出與英美搖滾不一樣的風貌,更是影響了世界電子音樂和搖滾樂的走向。
  • 搖滾記事1995:張炬走了,唐朝散了,搖滾已經死了!
    在中國搖滾史上,1995年是一個令人十分沉重的時間段。在這一年裡,張炬撒手離開了我們,而昔日輝煌的華語搖滾也開始走在了衰敗的路上。縱觀華語樂壇,湧現出的優秀樂隊也算是林林總總,但衰退的方式卻都大致相同。
  • 十分鐘了解最偉大迷幻搖滾:平克弗洛伊德|迷牆背後的故事
    - 巴瑞特和第二代主唱兼吉他手劍橋人 David Gilmour(大衛·吉莫爾)上同一所學校,由此結交。- 沃特斯在倫敦建築學院結識了討人喜歡隨和的公子哥,鼓手Nick Mason(尼克·梅森),隨後在校內組樂隊時加入了沉默寡言隨和的鍵盤手Richard Wright(理察·萊特)。三位主創都來自劍橋,可以說平克弗洛伊德和劍橋的淵源頗深。
  • Vans新出六款鞋,致敬搖滾巨星David Bowie!
    這不,最近Vans發布了一個新的系列,向英國著名搖滾音樂家—David Bowie(大衛·鮑伊)致敬。這個在搖滾界與時尚界都不可抹滅的Icon在其一生中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果說,有一個搖滾明星最受時尚界寵愛,那必然是David Bow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