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水池一帶,從晚清至今一直是貴陽老城區的商業中心。元朝和明朝初期,這裡是貴陽城牆的北門,後因擴建外城增設四門,老北門變成了來往內城與外城之間的唯一關卡,在近幾百年的時間裡,這裡先後使用過嘉西壩、格洛格桑、黑石頭、銅像臺、噴水池、「大背篼」等諸多歷史地名,依然不變的是「笙歌十裡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的繁榮景象。
格洛格桑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叫「格羅格桑」的苗族的部落居在嘉西壩(即今貴陽市噴水池一帶)。部落中有一位名叫古波養六(革波魯)的老人,他勤勞勇敢,而且有智慧。他和兒孫們在澤溪壩(現今貴陽小宅吉一帶)開荒闢草,在螺螄山下種地耕田。由於他們辛勤勞動,莊稼越種越好,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那時,這個地方林木茂盛,野獸很多,夜裡時常出沒糟塌莊稼。有一天,古波養六守護莊稼時射死了一條母豬龍。他知道,龍心是個寶,放在水中,天就下雨雪;放在幹處,天就放晴。這樣,他取出了龍心,把它收藏起來。果然,依靠著神奇的龍心,莊稼就長得更好了。一個連一個的大豐收,樂壞了古波養六和部落中的人們。
這件事終於傳到了河都務人的耳裡。河都務是居住在格羅格桑東方的一個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就派人化妝成商人來到格羅格桑。『生意人』在賣東西給古波養六的女兒時,用芭蕉芯冒充的假龍心換走了真龍心。隨後又帶領人馬來侵佔嘉西壩。殘酷的戰爭開始了,古波養六和他的女婿祝德弄(祝德龍)、西南寨的魯勒妹(女)及鄉親們拼死抵抗。三天三夜的激戰中,古波養六與祝德弄死在嘉西壩,魯勒妹死在黑羊井(黑洋箐)。這一天,是農曆四月初八。
黑石頭
在明初建老北門之前,噴水池一帶就有另一個地名,叫做黑石頭。黑石頭的來歷,即與苗族節日「四月八」的成因相關。簡而言之,就是苗族的民族英雄在農曆四月八這一天,在有一塊黑石頭的這個地方壯烈犧牲(暴動失敗後被官軍斬首示眾),族人為了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於是便有了這麼個紀念性的節日,黑石頭自然也就成了貴陽附近苗族人民的聖物。當然現在將就民族團結,便不再提這個節日的來歷了。這個傳統的民族節日,也已經逐漸演化成了苗族青年男女集體談戀愛的節日。
由於每年的這一天進行民族大遊行,都會影響交通,大概在90年代之後,貴陽噴水次的「四月八」活動也被取消了。
北門附近的這塊黑石頭,是辛亥革命過後,滇軍唐繼堯主黔的時候,因為唐嫌它擋了騎兵的道,所以命人敲碎了。同一時期同樣緣由被「滇賊」毀掉的文物,還有貴陽城內的多座牌坊。這些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布德門
據《貴陽府志》記載:明洪武十五年,改元順元城的土城為石頭城,門五:其中北門叫布德門。從該書中的「貴陽內城總圖」上看,北門在北門橋以外,玉帶河從城門一側流入內城,周邊還有沙井坎、城隍廟、車家巷、東嶽廟,「北門月城長三十三丈,垛三十三丈」。明天啟六年(1626年),雲貴總督張鶴鳴、貴州巡撫王瑊在北門外增砌外城600多丈,設威清門、六廣門、洪邊門、小東門四門。
在外城增砌了四門之後,北門就已經失去了老城門的功效。不做老城邊的大門,反而成了內城外城交接點、人流聚集的集市,「笙歌十裡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就是形容曾經這裡的繁華。
關於貴陽北門的老照片,目前僅有載於《城北舊事》影像集上的一幅,如果沒有張冠李戴的話,可能是目的唯一前存世的一幅北門照片。
銅像臺
民國期間,噴水池一帶曾被稱為銅像臺。
桐梓系軍閥周西成主政貴州的三年,曾在貴陽大規模修路,拆除掉老北門,將大南門至六廣門的馬路擴建連通,改稱中華路。周西成為貴州和貴陽做了不少實事,如建發電廠、設電氣局,貴陽開始有電燈、設城鄉電話局、創辦貴州大學、興建頭橋至油榨街的環城馬路及市內其它馬路,興建貴陽通往外地的多條長途公路。淨化社會風氣,重視社會治安,民間有周西成時期「夜不閉戶」之說等等。因此,在走馬燈似也輪流主政的眾多軍閥當中,周西成的名聲是最好的一個。
1929年,周西成在軍閥混戰中陣亡。按他生前擬定的繼承人次序,毛光翔成為貴州省主席,毛批准當時貴州名流的申請,在今噴水池曾經的老北門樹立起了一尊從三都搬來的周西成銅像。塑像建在石頭高臺上,因此被稱為銅像臺。黑石頭這一老地名,從此就「讓位」給銅像臺了。
銅像臺拆毀的時間為1952年,跟拆毀102師抗戰紀念塔、三橋紀念塔為同一年,一般的文獻上都不會說清楚這其中的政治原因,而是簡單地歸結為交通建設需要而一步帶過。
噴水池
銅像臺被拆除後,原址修建了一個噴水池,從此這裡的地名再次更改為「噴水池」,用貴陽話念出來的音同「糞水池」,常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附近道路經過多次擴建,中心地帶成為環島花園,並在過去幾十年修整過多次。
「大背篼」
2001年國慶節,原噴水池的位置落成了一座「四方匯聚」大型雕塑,四塊扇形不鏽鋼,逐漸向空中匯聚,造成整體升騰感,寓意深遠。這之後,噴水池一帶留給人們的記憶變成了頗有喜感的「大背篼」雕塑。
十年後,為城市交通讓道,噴水池環島啟動拆除,「大背篼」和它曾經替代過的那些東西一樣,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只留下「噴水池」這一地名。
幾百年來,這裡的樣貌不斷在變化,但不論叫什麼名字,還有沒有塑像,「笙歌十裡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依然在上演,不過披上另一層時代的外衣而已。
附:關於黑羊菁
貴陽城池有個別稱叫作「黑羊箐」,又寫為「黑洋箐」或「黑羊井」。根據文史專家的分析,黑羊箐並不是一個小地名,而是烏蠻(彝族)對貴陽建城前整個城鎮以及整個格羅格桑盆地的全稱,應該是彝語音譯的漢字寫法,並且當時的城市中心在今都市路一帶,而非今大十字,大十字在元代才成為市區,之前屬於城鎮東北郊;而黑羊巷、黑羊井是清代才有的,是漢語名稱。有些學者僅僅因為「黑羊」二字就兩者混為一談太牽強了。
據說彝語「黑羊」意為「美好之地」,查詢彝漢詞典的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