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鷹匠」的猛禽救治之路

2021-01-09 菏澤日報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牡丹晚報記者 武 霈)深冬臘月的菏澤,蒼茫而遼闊的天空中很難再看到鳥兒的身影。然而,在曹縣桃源集鎮上空,一隻紅隼總愛在此飛行盤旋,或駐留牆頭,或落在樹端。

「這是海洋家的小紅。」周邊村民都認得這隻鳥類猛禽。從他們口中,牡丹晚報記者得知:「海洋救了它,放飛後,它一直捨不得走。」

村民口中的「海洋」叫李海洋,是曹縣公安局桃源集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除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護鳥人」。

隼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之一,因一些不法分子的販賣,生存現狀令人堪憂。此時,像李海洋這樣救助野生猛禽的護鳥人,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對於村民口中「小紅」這個名字,李海洋不是很認同:「我們不應該與鷹有過多接觸。為保留它們的野性,我從不給鷹起名字。等這隻紅隼恢復健康了,我就放飛,讓它回歸自然。」

這位致力於讓「猛禽回家」的護鳥人,懂得「以鷹之需為己需,以鷹之苦為己苦」,在救助工作中堅持了十年之久,救下數百隻野生保護動物。

昨日,牡丹晚報記者採訪了李海洋和他的志願者夥伴們,讓我們共同一睹這些「鷹匠」們的「鳥人鳥事」。

十年前,他救下一隻貓頭鷹

談起自己的救助猛禽經歷,昨日,李海洋十分興奮、也十分感慨。

由於自幼喜歡動物,李海洋從小就餵養了很多狗、貓、兔子等寵物,但真正與野生猛禽接觸,還要追溯到10年前。

「大概是2008年,什麼季節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就在莊寨的集市上,我看到一個老農販賣貓頭鷹。因為賣貓頭鷹的不常見,當時圍了好多人,我也上前湊熱鬧。」李海洋回憶道,「我當時對貓頭鷹這種夜行猛禽還不太了解,對方似乎也是外行,本應該栓在貓頭鷹腿部明杆的繩索,卻栓在了有肉、有 毛的大腿上,兩隻腿都已經磨得紅腫。」

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體力不支,這隻貓頭鷹無意間跌進這位老農家,成了不速之客。農村一直有貓頭鷹不吉利的說法,老農不願意在家宰殺,便拿到集市上賣。生了惻隱之心,李海洋就花了100元錢買下這隻貓頭鷹,在家裡騰出一間小屋,開始餵養它。

「大概養了一周,這隻貓頭鷹恢復了健康,腿好了,似乎也有勁了。我打開窗戶,它一陣撲騰,頭也沒回地就飛走了。」李海洋回憶道,「雖然偶爾對這類鳥有所耳聞,但這還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引起我的好奇心,從那時起開始查閱一些關於野生猛禽的資料。」

救助事業發生質的改變

酷愛動物的李海洋,與「貓頭鷹小姐」第一次 「邂逅」後,便對野生猛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鷹、雕、梟、、隼……野生猛禽分為好多種,每個物種再往下又細分很多種,經過查找資料和一番學習,才明白這些鳥類雖然在全國有不同分布,但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中,金雕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說起野生猛禽,李海洋侃侃而談。

李海洋告訴牡丹晚報記者,隨著對野生猛禽越來越了解,他發現全國各地存在著很多「鷹獵群」,一些非法交易在地下偷偷進行,一隻隼能賣幾萬元,在利益的驅使下,盜獵十分猖獗,成為珍貴鳥類愈加稀少、珍貴的原因。

「多數野生猛禽在食物鏈中接近頂端,能讓它們意外死亡的只有人類的捕殺,彈弓、氣槍、網捕、二次中毒……每年因此喪生或被捕捉的珍貴鳥類比比皆是,尤其是彈弓傷害,案例最多。其中,是被端上餐桌最多的猛禽。」李海洋說。

看到了傷害的殘酷,才明白救助的意義,李海洋開始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救助辦法。「我在網絡上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中華鷹匠』的民間組織群體,在這裡掌握了一些保護、救助猛禽的技能。」他說。

李海洋告訴牡丹晚報記者,正是在「中華鷹匠」群體中的學習,讓他的救助事業有了質的改變。

「以鷹之需為己需,以鷹之苦為己苦,以鷹獵為手段,以野放為目的。此為鷹匠也。」獵殺、販賣猛禽固然是絕不允許的,但試圖馴養猛禽也是禁止的,「很多人因為喜愛,感覺馴養很酷或者部分鳥類很萌,有了飼養的想法,但野生動物不同與寵物,大自然才是它們的歸宿,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野生猛禽回家。」李海洋說。

全國第五、我市首個傷病猛禽救助公益機構,由他發起成立

「我在中華鷹匠群裡學到很多知識,也意識到自己單打獨鬥的局限性、凝聚更多志願者才能為救助事業出力。於是,我萌生了成立救助中心的想法。」李海洋說。

2017年9月,李海洋自籌了3萬元,在自己家建立了菏澤市鷹匠猛禽救助中心。這裡成為全國第五家、菏澤首家經過合法程序備案的傷病猛禽救助公益機構。

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李海洋的行動得到很多人的響應,陸續有很多熱衷於救助的愛心人士加入救助中心成為志願者,崔存方和王魯飛就是其中的兩位。每日看到李海洋在救助工作中樂此不疲,耳濡目染下,他倆也走上了公益救助之路。

「簡單的餵食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但一些猛禽二次中毒,或者撞網骨折,需要洗胃、手術、稱重,這些疾病的救治一個人幹不來,海洋在學習,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崔存方說。

據介紹,剛成立不久的鷹匠猛禽救助中心分工明確,既有救助隊,還有巡邏隊和宣傳隊,已經發展至近40名志願者,除了日常的救助和巡邏外,還經常到附近鳥市上做宣傳活動。

「今年元旦,我們接到舉報,得知市場上有人出售雀鷹,志願者便出動到現場。最終,我們協助森林公安、林業部門抓獲三名嫌疑人,營救了兩隻雀鷹、一隻紅隼。」李海洋說,「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1月21日,我們又聯合市林業局、中華公益網等愛心人士到集市上做公益宣傳,為居民普及保護野生動物知識。」

每年自掏三四萬元救助猛禽

聊起救助野生猛禽,李海洋和崔存方、王魯飛都滔滔不絕。

眨眼已是正午時分,三人卻顧不得自己吃飯,先要去餵養家中傷殘的紅隼和普通。

跟隨三人的腳步,牡丹晚報記者爬上李海洋家的二樓。這個二層小樓明顯是新蓋的,尚未裝修,僅用鋁板隔斷成多間小屋,讓野性難馴的猛禽各有所居。

「樓是海洋特意為這些猛禽康復修養蓋的,近500多平方米。為了公益救助,海洋都是自掏腰包,無論是餵食還是醫治,每年都花不少錢。」王魯飛指著首間小屋裡的蒼鷹說,「這隻蒼鷹身上安裝著GPS定位系統,就是為了方便測量它的飛行能力和恢復程度,器材都是要自備的。」

一跟記者算起 「經濟帳」,李海洋的妻子高景鮮就有一肚子的「怨言」。

「一個月三千多元的工資,他從沒給家裡花過一分錢。自己還捨不得吃牛肉呢,他卻買二斤全餵鳥了,每年在鳥身上至少花三四萬元。」高景鮮說。

高景鮮嘴上說得 「厲害」,可行動上卻在一直默默地支持老公。

「看著他如此熱衷這個公益事業,我慢慢地就默許了,跟著他學習、了解了很多救助野生動物的案例,由最初的不理解變成支持。」高景鮮說。

「牛肉實在太貴了,一隻普通或紅隼,一頓能吃100多元的。可這些猛禽不吃雞肉,沒辦法,我只能買些狐狸肉。」李海洋戴上皮手套,將大肉塊剪開,裝滿一桶,挨個餵食。

餵養救治猛禽就要保留其「野性」

第一個「用餐」的是一隻普通。因為右眼被彈珠打傷,它失去了野外捕食能力。

對這隻受傷的,李海洋有著很深的感情。「當初,它全身多處受傷,不到一斤重,幾乎是皮包骨頭;右眼被彈珠打傷後,高傲的它直接將右眼撞瞎了。」說起這隻普通的傷勢,李海洋對獵鷹者恨之入骨,「經過治療,它雖然已經康復,但受傷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東西了,也失去了在大自然生存的能力,只能在我這裡終老。」

李海洋告訴牡丹晚報記者,他的願景是「讓所有野生猛禽,良有所歸、傷有所醫、殘有所留」。對於失去自然生存能力的,他要盡心照顧,而對於更多猛禽,回歸自然才是最終目的,為此保留它們的「野性」十分重要。

「餵養野生猛禽一定要戴手套,除防止被啄傷外,主要是避免銘印錯誤。」李海洋一邊餵養一邊說,「銘印指的是對幼鷹在剛出生後對周邊實物模仿學習,形成一定潛意識的條件反射,比如,我一直用手拿肉餵食,幼鷹就會形成看到手就有肉吃的意識,不僅喪失自己的捕食能力,也會對飼養人造成潛在危險。」

李海洋說,目前,在他家中「療養」的猛禽有15隻,為方便餵養、治療,進行了一一編號,哪只猛禽幾斤重、怎麼受傷的、需要多久康復……他全都記錄在冊。「雖然每隻猛禽都有編號,但我不能給它們起名字,更不會當面喚它們。除了餵養和治療,我也不與它們接觸,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護它們的野性。」李海洋沿著各個房間一一介紹,「每當有人來,這些猛禽就在房間裡撲騰,對人類還是恐懼的,這樣才正常;它們如果一看到人就很乖巧地飛到你手臂上,那就淪為寵物了。」

每晚去黃河灘邊巡邏,為珍貴鳥類保駕護航

「救治工作是辛苦、漫長的,經歷過對野生猛禽的救治才能真實感受到對獵殺者的憎恨。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是切實有效地減少盜獵、提升珍稀動物種群數量的最有效方法。我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尤其是黃河灘一帶,經常有獵鳥者出沒,保護好這一帶的珍貴物種是我們救護中心的使命。」崔存方說。

我市位於黃河與黃河故道之間的夾角地帶,所轄範圍內,林茂糧豐,河流縱橫,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鳥類的繁衍生息和遷徙越冬提供了比較理想的場所,成為許多重要候鳥的集聚地,也是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鳥類200餘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鳥20餘種,比較珍稀的有丹頂鶴、東方白鸛、大鴇、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白額雁、灰鶴、蓑羽鶴、禿鷲等,對人類有益的食蟲益鳥100餘種,經濟鳥類20餘種。

「時常有人帶著獵狗去黃河岸邊捕殺野生動物,有的捕殺者還投毒,灰鶴、大鴇、大雁……經常被獵殺,為保護這些野生動物,我們救護中心成立了巡護隊,每天晚上都去巡邏,也經常與獵捕者發生衝突,他們一旦看到我們報警就落荒而逃。」王魯飛說。

「前兩天,河南長垣縣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轉交來兩隻在保護區被毒死的猛禽:一隻獵隼,一隻短耳鴞,很多猛禽都是因為投毒而導致二次中毒的。」李海洋憤怒地說。

據介紹,這些死去的猛禽仍然有很大的價值,羽毛可以拼接在其他受損、受傷的猛禽身上,類似於「器官移植」。「那只在我家周邊一直徘徊的紅隼是翅膀受傷,從死去的猛禽身上取下的羽毛,經過拼接手術才能重返天空。」李海洋說。

相關焦點

  • 來自臺灣的「鷹匠」——鹿紋老師印象
    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位皮膚黧黑偏瘦的男士,戴一頂黑色棒球帽,樣子沉靜而不起眼。讓候鳥飛的田陽陽給我們介紹時,聽說他是做猛禽救護的,我很感興趣,約好了開完會三個人一起去大理,他們要處理當地猛禽巢穴保護的任務,我去打打醬油也順便觀鳥。
  •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將被救治的鳥類放歸自然
    近日,一隻被救治的瀋陽猛禽救助中心於今年同日放飛的還有大鵟雕鴞、雕鴞等被救治的猛禽
  • 商店鳥籠裡圈養猛禽紅隼
    市民供圖      本報7月4日訊(記者 戚雲雷) 6月30日,在濟南明珠西苑北區,護鳥志願者發現一商店門口的鳥籠裡圈養著一隻猛禽鷹隼,遂向森林公安報警求助。森林公安趕到後將鷹隼收繳,並送往濟南動物園救助中心。記者從濟南動物園了解到,志願者發現的是一隻紅隼幼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 千靈山放飛:五隻康復猛禽重回野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驍陽、陳宸、滕芸):24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北京千靈山附近將5隻康復猛禽放歸自然,這是該中心2020年的首次放飛,其中包括1隻蒼鷹、2隻紅隼和2隻燕隼,均是國家II級保護動物。剛進入救助中心時,這五隻猛禽都有不同程度的傷情,經過中心猛禽康復師們的檢查治療,終於在24日重回藍天,自由翱翔。猛禽康復師周蕾說:「現在恰好是燕隼等猛禽的秋季遷徙季節,此次放飛的這些康復痊癒的猛禽可以順利加入今年的秋遷大軍,和小夥伴們一起踏上遷徙之路。」 猛禽處於食物鏈頂端,它們在控制嚙齒類數量,維持環境健康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農戶撿到受傷猛禽 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農戶撿到受傷猛禽 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半島晨報
  • 猛禽受傷「迫降」小區:警民聯手施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松雀鷹
    6月21日,一隻受傷鳥兒飛入隆昌一小區,熱心市民發現後立即交給警方,隨後,轉送至隆昌市鳥類救助中心救治,使其轉危為安。據了解,當日傍晚,隆昌市民肖波在小區綠化帶發現一隻類似老鷹的猛禽,他撿到後發現鳥兒已無法飛行。於是,便把鳥兒交到隆昌市公安局辦案中心。
  • 重回大自然 江西成功救治一隻蛇雕兩隻鳳頭鷹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楊碧玉)近日,在位於豐城的株山省級森林公園內,省林業科學院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成功救治的一隻蛇雕和兩隻鳳頭鷹,從籠子中撲騰而出、飛向藍天,重回大自然。蛇雕和鳳頭鷹屬鷹科,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中蛇雕是珍貴大型猛禽,俗名吃蛇鳥,以蛇類為食。鳳頭鷹屬中型猛禽,以兩棲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 菏澤博愛醫院做到了!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芳 通訊員 董國民 菏澤報導  近日,在菏澤博愛醫院病房裡,看著自己日漸恢復的右臂,家住鄄城的劉明(化名)頗感欣慰。
  • 「寵壞」的猛禽康復回家,有望加入遷徙大軍
    (2016年10月16日,中國 北京)今天,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eijing Raptor Rescue Center,簡稱BRRC)在北京鷲峰國家森林公園放歸了三隻猛禽,其中一隻普通鵟、一隻靴隼雕和一隻雀鷹,它們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三地愛心人士聯動 共同救護「猛禽之王」
    經檢查,這隻金雕右翅根部折斷,在專業人士的悉心照料下,將得到進一步救治。村民發現受傷「大鷹」據介紹,1月20日下午4點多,家住扶餘市德勝鎮林豐村的苑先生開車途徑村外拉林河堤壩時,發現了一隻受傷不知名的「大鷹」。它在地上不能飛翔,右側翅膀疑似有傷。
  •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動物來啦》本周呼籲救助猛禽
    由於人類的非法捕捉和馴養,猛禽數量銳減,動物觀察員路倫一前往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探秘猛禽救助;水母、章魚、麵包蟹齊聚節目現場上演「海底總動員」,法國設得蘭矮馬Lucky做客,為觀眾揭曉血緣之謎……該圖片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提供關愛瀕危野生動物 人類的行為讓猛禽很受傷!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級旗艦頻道,時推出了保護野生動物題材的《正大綜藝?
  • 小舉動大溫暖 菏澤交警暖心故事暖人心
    大眾網·海報新聞菏澤4月30日訊(記者 周佳)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執勤交警在執法過程中都是一副嚴肅、鐵面無私的面孔,看起來很兇。殊不知,當群眾遇到困難時他們卻是個熱心腸,因為他們,菏澤發生了很多暖心的故事。
  • 極寒天氣下 他們拿什麼溫暖菏澤人
    為了保障市區在惡劣天氣下道路有序通暢,避免市區學校路段引發的交通堵塞,預防重大事故的發生,菏澤交警嚴查交通各項違法行為。   零下12℃的室外 他們赤膊上陣在搶修一線   近日,菏澤永恆熱力運營管理四部正在值班的管理員張亞、賈季龍,接到交通集團家屬院別墅區用戶來電稱,小區暖氣管道出現漏水,他們二人赤膊上陣,經過半小時,修復了漏水閥門。
  • 猛禽學習筆記
    三周前,因為參加一個DeCal課程的Field Trip,去了Golden Gate Raptor Observatory(GGRO)看猛禽。在那裡觀察了幾十年猛禽的Fish先生為我們講解了很多關於猛禽的辨認、習性和保護等知識。結合了一些自己查找到的資料,總結成以下筆記。
  • 長沙鳥類醫院"傷員"滿員 今年已救治了兩千隻
    據鳥類醫院醫生介紹,天氣轉冷後,鳥類醫院平均每天要救治五、六隻市民送來的鳥。現在,鳥類醫院的「病房」已經住滿了各地送來的「傷員」,如果再來「傷員」就沒地方住了。    ■記者 王文 實習生 黃堅 姜婷    鳥兒求醫忙 品種很珍稀     17日早上,鳥語林鳥類醫院就救治了2隻受傷的鳥。
  • 長白山野生動物救助站救治一隻長尾林鴞
    近日,長白山野生動物救助站救治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尾林鴞,經過精心治療,目前傷勢正在恢復階段。隨後松江鎮森保科立即趕到現場,並將其送到長白山野生動物救助站進行專業救治。獸醫崔秀成診治中,認定此鳥為長尾林鴞,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受傷原因尚無法判斷,經檢查發現,長尾林鴞右側翅膀已經嚴重骨折,骨頭裸露在外,精神萎靡。
  • 呆萌「小鷹」誤入鐵絲網 竟是猛禽紅隼
    為了儘快挽救其生命,民警隨即將受傷的隼送到泰州市動物園由專業人士進行救治。經過動物園工作人員鑑別,此鳥為紅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主要以大型昆蟲、鳥和小哺乳動物為食,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目前,該紅隼已經交予泰州市動物園進行專業養護,待傷勢痊癒後進行放生處理。
  • 中型猛禽飛入居民區,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遊隼
    12月23日,南寧派出所救治了一隻受傷的猛禽,經鑑定為遊隼,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3日早上10時22分許,天空灰朦,東源小區北門一群眾發現有一隻「大鳥」,很像是貓頭鷹,在小區草叢中,一動不動,應該是受傷了,隨即向派出所反應了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