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言教育
許多家長會意識到,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不願意敞開心扉,喜歡什麼事都獨自承受著。
或許是孩子們變得孤僻了,或許是和家長的矛盾與日俱增,讓他們不再信任了,又或許是他們自我意識增強了不願被人管束著。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家長都一定要和孩子維持可以溝通的關係。能夠日常地傾聽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們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當有一天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一定要引起重視,否則任何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近日,一名13歲女孩的遭遇便令人深思。
01女孩自殺原因
2021年元旦假期期間,人們對新的一年懷著美好期望時,安徽省潛山市的一名13歲女孩自殺了。
什麼原因讓這樣鮮活又年輕的生命消逝了?經過調查,女孩疑似因老師質疑成績,受不了這樣的委屈而結束生命。
在月考中,女孩小怡政治考了100分,而班主任汪老師對這個成績懷有質疑,於是打電話詢問了女孩的爺爺,是否提前買了試卷。
在爺爺否定後,班主任仍在第二天把小怡叫出去說了些話,小怡也許是受到了打擊,哭著回教室了。
當天中午班主任就讓她進行了補考,結果小怡做錯了兩道小題,得了98分。
女孩沒有和家裡人說她的感受,也沒有任何人察覺她有異常。但在1月1日這天,家裡人發現的是浸泡在冰冷水塘中的屍體。
前後不過三天而已,家裡人也說小怡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據了解,小怡成績向來不錯,一直在年級前十左右,只是這次考了年級第一。
小怡在QQ空間裡最後的留言是:「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文字中可見她的不滿與委屈,但現實中,她卻並未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02孩子需要正確的情緒引導
一個年僅13歲的女孩自殺,而她家裡人在這之前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這確實不正常。
或許有的人確實很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但作為她的家人,他們是知道孩子受了委屈的。要是他們多關心她一些,願意在這件事上多開導開導她,這件事是否又會有不同的結局呢?
作為班主任的汪老師一次次質疑自己的學生的確不對,但一個人的一生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兩次的質疑。
對許多常人來說,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並且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事也就算過去了。但小怡這樣一個向來活潑的孩子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就說明她的內心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但她不願意向任何人傾訴,負面情緒被她壓抑在心裡,最後將她引向了死亡。
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受些委屈沒什麼大不了的,認為這些小事都要放心上的人,將來肯定沒什麼出息。
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對。如果將一個孩子放養著,他就能獨自成長為一個堅毅勇敢的人,那麼家庭教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任何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都是有足以依賴的事物存在的。一個內心沒有依靠沒有安全感的人,又如何能堅強起來呢?
小怡的家人或許正是對她太過「放心」,便缺少了對她的關注。沒人發現她的異常,便說明了她不夠信任家裡人。
小怡的身亡在令人痛心的同時也發出了一種警示:家長們不要再忽視對孩子的傾訴教育了。
03讓孩子學會傾訴
當一些負面情緒壓抑在心裡得不到宣洩時,人就常常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傾訴,而是家長們會忽視他們的情感。
小時候,孩子也許會向父母表示「我害怕這個」或是「我不想做這個」。
在家裡,家長或許只是敷衍回應。而在親戚朋友面前,家長們或許會出於面子維護和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就對他們進行訓斥。
即使家長心裡是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好,但在行為上卻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感被漠視了。漸漸地他們就會將想法藏在心底,不願再告訴任何人。
想讓孩子願意傾訴,其實也不難。只要家長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進行溝通,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們此時此刻想要什麼。最重要的便是讓他們意識到,父母是可以依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