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的高考作文,相當一部分同學會選擇寫議論文。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想要拿高分,沒有好的素材是不行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用素材?這篇文章我們將談一下這個問題。
只概括為兩個最基本的原則,請大家收藏,記住,並且用好。
第一,選材務必適合表現文章的主題。
完成了審題環節之後,就要考慮如何寫作文。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在選取他們的時候,必須考察和文章主題的相關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心中必須有數。
事實或理論論據,在你確定要用他們之前,一定要想好 他們和文章的主題,是相同還是相反,是聯繫緊密還是鬆散。
初學寫議論文的同學,可能是有材料就覺得很好,升到了高二高三的同學,務必學會剔除那些沒有聯繫或聯繫很少的素材。有沒有的問題看似第一,而好不好的問題,則更關鍵。
所謂的好不好,可以狹隘而實用地理解為所選材料的歷史性和政治性。高考作文,文採飛揚分數卻不高,原因在哪裡?這一篇文章的結尾,有網友留言認為,文章不應當有政治性,確實有一些文章政治性不明顯,但有些試題卻有非常明確的導向。今天便要給大家舉個例子。
下面是2018年全國3卷的優秀作文《走好我們的長徵路》的片段: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更需要傳承一種博大的胸懷。「法國作家雨果說,世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的確如此,唐太宗做到了心懷廣闊,高興的接納了魏徵的進諫,造就了盛唐的基業;拿破崙接見美國的發明家富爾頓,僅僅因為後者把「高貴」錯說成「高大」,聯想到自己身材矮小的不禁自卑,拒絕了後者發明的蒸汽機鐵甲戰艦,錯失了提升力量爭霸世界的良機。面對「一帶一路」的決策,面對全球化的現實,我們這一代人更需要放懷世界的博大胸懷。
同學們可以看出來,引文中的第一句黑色字體的部分,是全段的核心觀點。同學們務必緊扣博大胸懷的中心。
這位考生的處理方法是選取了雨果的名言,還有唐太宗虛心納諫的故事,以這兩者構成正面的論述。
作為對比而存在的是拿破崙拒絕蘇爾頓的故事,這是反面論證。
大家可以注意,這篇作文在選取素材方面,既有正面,又有反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中也提到一帶一路,也提到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作為一個高中生,務必讓自己文章的主題切合時代,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
第二,選材要有時代性。
沒有誰願意讀陳舊的現象或常規的總見到的素材,高考的批卷老師更是如此。所以平時的備考中,大家要極力去擺脫舊的素材,選取那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新鮮的素材。
如上文的一帶一路,在頭些年是比較新鮮的,這些年已經逐漸成為了平常的素材。
道理上比較容易說得清楚,那麼在考試實踐中是如何做得更好呢?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請看2018年天津高考的優秀作文《國之重器贊》:
忘不了那一張智慧的面孔。為了尋找「天眼」最適合的安放地點,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為了對抗瘧疾,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利近200多次的失敗,最終取得成功;為了填補我國探測地球內部的技術空白,黃大年以超負荷的工作量,完成了人民的囑託……正是這些國之精英們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我們的國家重器。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看到了跳動的時代的元素,這幾位科學家,都是在考試期間,在人們公眾視野中,影響正盛,選取這樣的素材,足以證明你是一個關心政治的人,足以證明你和時代共呼吸。
以上僅僅給大家提供兩點最重要,希望大家能由此為出發點,用好論據,寫好作文,切實提升自己的能力。
專注於初高中英語和語文學習文章的撰寫,這是我們今年所寫的第322篇文章。
閱讀更多原創文章,請添加關注。
您的轉發、鼓勵、點讚、寶貴建議,將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