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

2021-01-16 中國綠髮會

2020年度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於10月11日在瀋陽市植物園(瀋陽世博園)順利召開,並於13日圓滿落幕。會議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作為年會的主辦方之一,同時舉辦了以「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為主題的培訓班,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原總工程師李煒民、世界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文香英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進行培訓班課程講授。

在正式進行課程講授之前,培訓班特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執行主任廖景平,結合其對我國植物園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以「中國植物園在管理及物種保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與挑戰」為主題做開講報告,使與會學員們對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的背景和現狀有個基本的了解。

廖景平主任首先介紹了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指出如今世界植物園處於一個多種模式並存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對歷史傳承的結果。而我國的植物園由早期的4類32個經歷了三次發展高峰發展到如今的162個,總面積達102,007.2hm2,其中熱帶32個,亞熱帶68個,溫帶62個,但在高原寒帶和極地寒帶還是空白。他認為,根據近年對青海等地的考察,中國植物園體系亟待補上這兩地特殊生境的空白。

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

我國早期的植物園

我國現有的植物園分布圖

基於對全國抽樣的35個植物園的活植物收集現狀分析顯示,我國植物園的活植物登錄號已達387,749號,物種種數是24,534種,覆蓋3927個屬,344個科。而植物園遷地保育的這些物種中,本土物種種數為14,897種,僅佔我國本土植物總物種數的41.6%;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94種,佔51.53%(994/1929);受威脅物種(即《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物種)1569種,佔41.65%(1569/3767);我國特有植物(根據《中國植物志》收錄的)就更少了,只有4405種,佔比24.89%(4405/17700)。由此看來,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本土植物、重點保護植物、受威脅植物沒有在植物園中進行遷地栽培和保育。

在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就全國162個植物園的調查結果來看,九項指標(即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活植物登錄管理、考察和引種收集、繁殖管理、定植管理、物候觀測、種子與材料交換、遷地栽培植物編目、計算機記錄系統)的數值都比較低,只有「考察和引種收集」一項,大多植物園都開展了,有102個植物園,佔比63%;而在「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一項,只有20個植物園開展了,佔比12.3%。對於收集的活植物其來源是苗木、枝條還是種子沒有完整的記錄,這對於後續保育研究追溯以及種質創新都極為不利,然而大多植物園卻並沒有將活植物信息記錄在管理過程中重視起來。

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九項指標評價

遷地栽培植物編目

在保育研究和開發利用方面,所幸我國植物園的科學研究學科門類齊全,各植物園利用地理區域優勢,開展專科、專屬與專類植物收集和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華南植物園對木蘭科、姜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對蘭花的綜合保護;武漢植物園對水生經濟作物蓮以及獼猴桃種質收集和創新等等。此外,各植物園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也成績顯著。據統計,這些年來共培育新品種1514種,申報新品種587種,獲國家授權新品種502種,推廣園林觀賞/綠化樹種17347種次,開發藥品/藥物748個,開發功能食品281個,推廣果樹653種,在資源發掘利用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新品種培育:玉壺含笑(左),木蓮屬鏞粉和鏞紅(右)

(圖片來源:會上廖景平主任報告PPT)

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國植物園已成為優質的旅遊景區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已建成較為系統的科普旅遊服務設施,開展了富有植物園特色的科普活動如華南植物園春季禾雀花、應節專題花展、應季時令專類植物自然導賞;北京植物園牡丹科技文化節;上海辰山植物園國際蘭花展等。以2012-2014年為例,接待參觀遊客人數達155,582,304人次,年均51,860,768人次,其中青少年人數為29,574,832人次,年均9,858,277人次。

雖然我國植物園取得的成績矚目,但廖景平主任認為,我國植物園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亟待改善。一是缺乏整體部署與規範,二是收集和管理不足,三是信息記錄不重視,四是研究與應用不足。針對這四個問題,他分別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和建議。他認為,未來應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與管理認證為導向,建設國家遷地保護網絡,開展遷地保護評價,提升遷地保育針對性,實施重點保護物種優先保育策略和更加嚴格的數據標準與信息記錄管理,建設保護性國家活植物收集專類園區,實施國家植物園技術規範和遷地保護績效管理認證體系,加強建設研究體系及種質創新鏈,加強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及「一帶一路」植物遷地保護與國際合作。與會學員們會後都表示受益匪淺。

整理/慧子 審/Talina 編/Angel

相關焦點

  • 潘伯榮: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
    會議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作為年會的主辦方之一,同時舉辦了「珍稀瀕危植物保育」主題培訓班,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原總工程師李煒民、世界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文香英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進行培訓班課程講授。
  • 《三峽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圖鑑》出版發行
    中國網11月20日訊  近日,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三峽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圖鑑》正式發行,該書由三峽植物園組織歷時三年編寫,全面釐清了三峽植物園近20年來收集保存的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共計54科108屬183種(含變種、亞種)。可以說是為三峽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建立起「身份證」和「戶口簿」。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三峽植物園對秤錘樹實施「野外回歸」(資料圖)三峽植物園 供圖中新網宜昌11月23日電 (董曉斌 李薇)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
  • 瑞麗珍稀植物園搶救性收集保存珍稀瀕危植物127種
    南卯湖公園千果欖仁已成林中國園林網7月29日消息:走進瑞麗南卯湖公園,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樹林,綠樹成蔭。與其他公園不同的是,這個公園裡生長著許多珍稀瀕危的植物物種,如合果木、千果欖仁……它們是瑞麗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最直接的見證。
  • 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啟動建設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廣東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和生物物種基因庫。昨天(4月22日),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在南嶺啟動建設。這個保育基地,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目前首期已有180畝建成。未來南嶺基地將建設成為具有典型中亞熱帶特徵的國際一流水平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育基地,重點收集保存南嶺地區特有極小種群珍稀植物和區域特色南藥資源,科學開展野生植物資源拯救保護、回歸引種和野生種群重建,成為區域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和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這段時間,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南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動植物調查行動。他們在保護區內布設了130多個紅外相機,捕捉到了多種珍稀鳥類的身影。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5月22日舉行的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中國植物保育國際會議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國植物保育國際會議在上海舉行 11月8-11日, 「IABG中國植物保育國際會議」在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舉行。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給予我們食物、能源和生機的植物,而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以及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使得全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
    原標題: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馬拉松西雙版納植物園開跑 在奔跑中遇見珍稀瀕危動植物
    馬拉松西雙版納植物園開跑 在奔跑中遇見珍稀瀕危動植物 2017-09-17 16:38: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5日訊 (記者 黃俊毅)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5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2020年中國蘭科與蕨類植物保育學術探討會在深圳市成功召開
    11月21日,2020年中國蘭科與蕨類植物保育學術探討會在深圳市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蘭花專業委員會和蕨類植物專業委員會、中國花卉協會蕨類植物分會、中國植物學會蕨類植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等5家單位為此次會議的承辦單位。
  • 【關注】「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關注】「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2021-01-05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超30萬隻
    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4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5年來,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其中藏羚羊野外種群已恢復到30萬隻以上。近年來,中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
  • 雲南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通過鑑定
    科學時報昆明6月24日訊(記者張雯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龔洵和其課題組完成的「雲南部分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項目通過成果鑑定。專家組認為,該研究積累了雲南珍稀瀕危植物的本底資料,從生殖生物學、遺傳多樣性等方面探討了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提出了有效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珍稀瀕危植物蛛網萼:首次踏上野外回歸之路
    9月27日,珍稀瀕危植物蛛網萼野外回歸活動在樂清市雁蕩山林場舉行,樂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及浙南(溫州)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讓100株人工繁育的蛛網萼幼苗首次順利回歸野外。蛛網萼(Platycrater arguta)繡球花科(Hydrangaceae)蛛網萼屬(Platycrater) 植物,落葉小灌木,因其不孕花萼片有密集脈紋如蜘蛛網,故名蛛網萼。為東亞特有單種屬植物,是日本與亞洲分離以前即存在的孑遺植物,由於其特殊的中國—日本間斷分布模式,對研究東亞植物地理、植物區系有較高科學價值。
  • 科治好:「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據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