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14日,北京市衛健委消息稱,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穩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危重,但未進一步惡化。
經核查,患者由內蒙古當地救護車轉至我市朝陽區醫療機構治療,有關密切接觸人員,均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隔離醫學觀察。截至目前,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摘自北京市衛健委網站
劃重點!!!
患者是「由內蒙古當地救護車轉至」北京朝陽醫院的!「截至目前,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所以,專家也通過媒體提醒大家不要恐慌。
不過,了解鼠疫傳播渠道、加強預防還是有必要的。自然之友特別重發去年一篇關於旱獺的舊文,幫助大家了解這個外表「萌萌噠「,實則可能是鼠疫桿菌等病菌攜帶體的小動物。
近日,一位自然之友同事在北京紫竹院意外看見一隻萌萌的小動物,小傢伙呆呆地蜷在路邊,胖乎乎的身影很是可愛,惹得遛彎的人們都忍不住停下來圍觀挑逗餵食。但是這只可愛的萌物究竟是什麼物種,又來自何方呢?經專業人士判別,它就是傳說中的旱獺。
圖片來自自然之友夥伴
旱獺在都市
旱獺,別名土撥鼠,屬齧齒動物,起源於歐亞大陸、興盛於北美,又擴散回歐亞。在我國,也有不同品種的旱獺生活在新疆、雲南、內蒙古等地。其中,分布最廣泛的是喜馬拉雅旱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區。在新疆阿爾泰和天山一帶居住著灰旱獺,灰旱獺又名阿爾泰旱獺、天山旱獺。長尾旱獺則分布在新疆的西部和南部。在內蒙古中東部草原生活著蒙古旱獺。
然而,近年來,旱獺的身影卻屢次出現在都市中,市民偶遇旱獺的新聞也時被報導。今年5月,一位野生動物愛好者就曾在深圳的梧桐山上,發現了旱獺的蹤跡。從外觀上看,大多旱獺的長相都比較接近,臉大、脖子短、耳朵小,總是一副憨憨的表情,簡直萌化了,加之網絡上走紅的諸多旱獺的可愛小視頻和呆萌表情包,因此,每每有路人遇見它,都忍不住要撫摸一番,通常呆萌的旱獺也很乖巧,面對給它餵食、與它拍照的遊客,基本都是不拒絕的態度。早前,還有家長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鼓勵孩子親近旱獺的經歷,而天性爛漫的孩子一遇上引頸乞食的旱獺自然心悅不已。不過,這是否是與旱獺相處的正確方式呢?我們不妨對旱獺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旱獺與鼠疫
看著憨態可掬的旱獺,很多人可能很難將它與病疫聯繫在一起,但是作為老鼠的近親,旱獺通常是其所在區域內鼠疫的主要儲存宿主之一。
鼠疫是什麼呢?這個對部分當代年輕人而言略顯陌生的詞語,其威力可不容小覷。鼠疫是鼠疫桿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歷史上,歐洲部分地區和我國東北地區都曾爆發過相對嚴重的鼠疫,而鼠疫帶來的疾病與死亡的陰影令人難以想像。
儘管如此大規模的鼠疫已經成為歷史,但是甘肅等地有人因為食用旱獺而感染鼠疫致死的新聞在近年也時有曝出。因此,在面對旱獺時,還是不能忽略它可能是鼠疫桿菌等病菌攜帶體的事實。
當深圳梧桐山驚現喜馬拉雅旱獺身影時,就有相關專家表示,深圳不屬於喜馬拉雅旱獺的分布區。他也嚴肅地指出,旱獺身上致命性的鼠疫桿菌等病菌有可能會傳染給人或動物。
我們該如何對待旱獺
由於旱獺呆萌的外表,不少人考慮將其作為寵物飼養。但是作為鼠疫的主要宿主之一,在家飼養旱獺的舉動無疑會給自己平添許多風險與危機。
有人因為旱獺憨厚可愛想要與它親近,也有人眼紅於旱獺皮毛的利潤對其進行捕獵,還有人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不明緣由地將旱獺放生。事實上,這些親密接觸的舉動都有可能成為感染鼠疫的源頭。
一面是讓人心生愛憐的外表,一面是感染鼠疫的可能性,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旱獺呢?事實上,不僅僅是旱獺,在對待一些其它野生動物時,也存在諸多非法養寵、非法放生的情況(如巴西龜、非洲大蝸牛、野生小浣熊等)。
關心愛護野生動物是好,但也要做到關愛有道,了解野生動物本身具有的特性,用正確的方式與它們相處。若是肆意妄為,盲目飼養、非法捕捉或是放生,不僅破壞自然的平衡,也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
旱獺雖萌,但遠觀即可,可不要貪玩哦~
除特別標註外,本文使用的其它圖片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