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一直都很受大家喜愛,她們的粉絲應該可以與一線明星相匹敵,尤其是那些在國際比賽中打過先發的球員,一舉一動都能引起不少媒體報導。女子排球隊能夠擁有現在的人氣,最大的原因就是敢於拼搏,永不放棄,鼓舞了幾代人。為發揚女排精神,體育總局去年還策劃製作了一部相關影片,今年國慶公映,票房成績不俗,同時期的作品都名列前茅。
昨日,國內電影三大獎之一的金雞獎頒布,女排電影「奪冠」(原稱「中國女排」)狂攬3個大獎,分別是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可見評委們對這部電影的認可之情。影片奪冠,其實也是對女排的宣傳,讓更多人領略到了女排的魅力,但沒想到,網上竟有人質疑該片不合時宜!
很多人評論說:「我覺得最佳音樂獎應該授予《生命之河》,頒發的這三個獎項都算得上,實在不合時宜。」或許其他人都會覺得這部電影很火,但作為一個十多年的影迷,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什麼精髓,更重要的是來了不少球員自己。」「老影迷們覺得編劇、情節都不錯,但鞏俐、女排女孩都很棒。」「這架勢看起來像是在給誰打耳光。」「看得見今年爛成什麼樣子?」批評界對中國女排的認可和對電影的不認可幾乎都是如此。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老實說看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首先是女排的艱苦訓練,看到繃帶下的血跡,忍不住飆淚,然後郎平被單獨區分開來,加練,除夕和男排的大戰,世界盃決勝局的拼盡全力,郎平回來參加前隊友的追悼會,在壓力之下一隊出線,直到裡約奪冠,淚點都沒有斷過,怎麼還配得上這些大獎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電影的故事太單薄,忽略了很多細節,其實大家都想得太多,老一輩女排女孩創造了5連冠的記錄,她們每個人的背後都可以獨立拍攝成電影。女子排球隊從陳忠和下臺到郎平接任,歷時4年,並非無人繼承女排精神,王一梅、楊珺菁、馬蘊雯、周蘇紅、曾春蕾等人都在其中扛起了女排的大旗,這些也有很多故事在挖掘。
另一位女排郎平初次接任,亞錦賽無緣前三名,創下38年最差記錄,她是如何度過難關的,想必背後也有許多故事。從一個鄉下孩子走到世界第一主攻位置上,朱婷的辛酸怎麼說也夠拍一部電影了。又有惠若琪因心臟病,經歷了兩次手術,成功站在奧運會頒獎典禮上…這些都值得一拍,更別說陳忠和帶領中國女排創造雅典奇蹟以及97個月後發生在雅典的事情!
每一個女演員的過程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說不完的傳奇,所以導演只能有選擇地去拍,即使換成其他導演、編劇,恐怕要想在一部電影中展現中國女演員幾十年的故事,就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細節太多,歷盡世世代代,都可以單獨成一個系列!
總而言之,個人還是很贊同這部電影,認為拿獎實至名歸,沒有大家說的那麼不堪,很多網友看到中國女排,自然無限拔高要求。也許電影裡有很多藝術虛構的成分讓大家不滿意,比如不在意成績快樂地打球,這不太符合郎平的要求,她曾經直言女排參加比賽的目的是為了升旗,兩人比較起來,更像是導演的夾帶,每個導演在創作作品的時候,都會有一些私貨,不負責任,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