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陪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場遊戲了?有多久沒有開懷大笑過了?童年帶給我們無數歡樂的遊戲,看似無用,實際上教會我們很多。如果每個孩子是一粒種子,遊戲就是種子生長的營養素。現在,玩泥巴的孩子長大了,為人父母,讓我們在這個六一,回憶遊戲帶給我們的成長意義,想一想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守護孩子的成長。
自主遊戲時間,濟南歷下三幼的孩子們在院子裡自由玩耍。
文/片 本報記者 徐潔
實習生 張琪
每天一半時間在遊戲
貴在孩子的自我探索
五月末的一天上午,天氣漸漸炎熱,上午10點,濟南市歷下區第三實驗幼兒園的空地上,孩子們散落在院子各處,沒有整齊劃一的運動,也聽不見老師的命令和呼號,每個孩子都忙著玩自己的遊戲。
在歷下三幼的操場上,許多廢舊物品都成了玩具,比如從汽車修理廠買來的廢舊輪胎,比如家長們從家裡帶來的奶粉罐,不用的鍋碗瓢盆等等。
院子西側,幾個孩子正在用鍋碗瓢盆玩過家家。院子中央,大片的積木供孩子們隨意搭建,有的搭了一列火車,招呼小夥伴們「上車」旅遊;有的用多塊木板和方形積木搭了座獨木橋,大家一起玩起「過河」遊戲。院子東側,中班的孩子們正拿著塑料手槍「衝鋒陷陣」。
看似無用的遊戲佔用了歷下三幼孩子們每天一半的時光。園長張悅介紹,院子被設計成趣味運動區等7個戶外遊戲區域。每天,如果沒有嚴重的霧霾,沒有大風暴雨,孩子們就像散養的小雞小鴨一樣,奔跑在幼兒園每個角落。
張悅相信,孩子天生會玩,只要給他們提供空間和基本條件,他們會發明出千萬種玩法,她要求老師只是做一名觀察者、陪伴者。她認為,被過度幹預的遊戲是假遊戲,因為孩子自我探索、體驗的天性被剝奪了。遊戲不是培訓,孩子會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興趣。
就在同一天,濟南市百合幼兒園親子遊戲嘉年華啟動了,活動主題只有一個:讓孩子盡情地玩。濟南市十畝園幼兒園的六一活動摒棄了文藝表演,操場變身為瘋狂遊戲城,匯聚了彩繪輪胎、彩繪花生油桶等創意遊戲項目。
這些做法看似是為了迎合今年教育部學前教育宣傳月「遊戲點亮快樂童年」的主題,實際上,讓孩子自主地遊戲,已成為不少幼教工作者不謀而合的想法和實踐。
小水窪很髒
可孩子們願意撲騰
「前兩天濟南下雨了,幼兒園的院子裡出現了一個積水的小水窪。孩子們天生就是愛水的,就那麼一點點的小水地,引來了一群孩子,雖然水已經髒成那樣,雖然他們也知道水會弄髒衣服,但是他們還是願意在水裡撲騰。」這一段觀察來自百合幼兒園90後老師範江涵的日記。
範江涵對記者描述,當時老師看見了,沒有去制止,因為她知道喜歡水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是不懂教育的人,可能覺得太髒了,滑倒怎麼辦?其實,這是孩子們在與自然進行交流,在對他們還感到懵懂的大自然進行一點點地探索,在踩水的時候,孩子們感受到了水的性質,水的流動。
如果非要問在髒髒的小水窪中踩水有什麼用,範江涵說,探索中孩子們可能會生發出很多的思考。比如,這裡為什麼會有水,其他地方沒有?或者,這個小水窪有多深呢?稍加引導,科學的知識就會讓孩子學習到,這樣的學習要比在教室裡想來想去更加真實、深刻。
在許多幼兒教育者看來,一句「有什麼用」,阻礙了孩子的遊戲能力。
徐蘇是歷下三幼自主遊戲的設計者之一,她說,在幼兒園倡導自主遊戲之初,有的家長觀摩後說,孩子的確玩得挺開心的,但是有什麼用?在他們看來,教孩子拼音、識字和數數才有用,更有甚者不願意讓孩子「荒廢時間」,讓孩子出去上幼小銜接班。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接受「無用」的理念,而不是讓幼兒園給孩子灌輸知識了。
因為要參加輔導班
媽媽不讓玩積木了
5月27日中午,午休時間,記者走入濟南一小學門口的小賣部。小賣部門口擺放著一臺電腦,三五個男孩子坐在一起,玩一種打鬥類遊戲。而小賣部的裡屋裡,三四個孩子每人一部手機也玩得不亦樂乎。記者走近觀察,孩子們有的在玩手遊,有的在聊天,還有一個孩子在看書,這些孩子中有男孩也有女孩。
小賣部老闆對記者說,這些孩子在他開的小飯桌吃飯,「不讓他們玩電腦遊戲做什麼呢?吃完小飯桌也沒事做。」不玩電腦遊戲、不看電視就不知道玩什麼,這或許是許多孩子的現實。
現在的孩子們都在玩什麼?記者在多所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門口做了隨機調查。「10後」小朋友們說,平時最喜歡玩的遊戲是切西瓜、丟沙包、搭積木、賽車和打籃球。
一名二年級的孩子說,喜歡玩樂高積木,另一名同伴則表示,上課、寫作業、上輔導班,沒什麼時間玩。而接受採訪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一學生普遍表示,不玩遊戲,也有學生喜歡王者榮耀、陰陽師這種當下比較熱的網遊。此外,也有學生表示最喜歡的是聊天。
濟南五年級男孩軒軒酷愛拼插樂高積木,媽媽劉女士說,孩子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用零零碎碎的積木拼成一艘大船、一輛房車,即使快上初中了也是如此,不過和他一起玩積木的鄰居小孩有一天告訴他:「媽媽不讓玩了。」
這讓劉女士很詫異,鄰居小男孩說,因為要參加輔導班,玩積木太浪費時間了。
劉女士感慨地說,上了學的孩子也是孩子,剝奪了孩子快樂遊戲的權利,很難培養出一個豐盈和快樂的人,何況看似幾個小時的時間「無用」,實際上軒軒從中鍛鍊了專注力,細緻認真的習慣,這些對學業沒有幫助嗎?
電子遊戲多了
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少了
前不久,一段發生在遊樂場的視頻在朋友圈裡傳播。兩個孩子在滑滑梯時碰到了一起,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對另一個孩子及家長大聲斥責,甚至動手。網上搜索此類視頻,並不少見。
團省委青少年心理督導專家泰祺在看過視頻後說,兩個在遊戲中的孩子產生碰撞、矛盾,這都不是問題,在孩子與別人有了摩擦後,媽媽情緒完全失控,必然帶給孩子焦慮和恐慌,孩子長大後也會模仿媽媽,用歇斯底裡的方式處理類似的糾紛。
泰祺說,遊戲是孩子最熟悉的語言,在遊戲中,孩子鍛鍊了專注力,尋求著同伴的認同和自我價值,觀察孩子長大後遇到的種種問題,有的上了高中、大學,人際交往困難,要重新學習,問題出在哪兒?還得回歸到童年的遊戲中去尋找。
不少人覺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玩」的能力在降低。泰祺認為問題出在,一是電子產品取代了真正的遊戲;二是學校對於安全的過分重視,有安全風險的遊戲一律不讓玩;再就是父母無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或者因為手機的誘惑,或者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無法全情投入地與孩子互動,使得孩子的遊戲質量降低。
前不久,在美國百老匯備受歡迎的創意手影劇《影子夢工廠》來到濟南,演員用廢紙、繩子、襪子、水桶等不起眼的物件,創意組合後演出一部精彩的手影劇,這部號稱「最會玩兒的劇」對徐蘇等幼兒老師觸動很大,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不論你多大,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希望你有遊戲精神,這能讓你感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