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返回地球了,月宮中的蟾蜍是怎麼回事?

2021-01-09 行旅書簡

「這應該是一面唐代的銅鏡。」我對靈犀說。

「是依據什麼呢?」靈犀問我。

「這一面銅鏡為菱花式,所繪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菱花的造型,神仙人物故事的主題這都是隋唐以後的銅鏡才有的特徵。至於唐嘛,完全是出於大唐的偏愛。」我回答道。

靈犀笑了起來,與我同看牆上的標籤:「大吉」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唐,果真!我與靈犀在看展時常不看其介紹而先猜測其年代及背景作為一種樂趣。

左上角飛天的仙子是嫦娥,左下角是搗藥的玉兔,對角線上的是桂樹,中心的瑞獸是銅鏡上作為裝飾結構的鏡鈕。對此,我們都沒有異議。我和靈犀產生分歧是右下角的蟾蜍。

蟾蜍之辯,蟾宮折桂?

為什麼銅鏡上會有一隻蟾蜍?在我看來這一面有「桂樹」與「蟾蜍」的銅鏡所表現的就是「蟾宮折桂」的主題。

蟾宮折桂最早的出處是晉時郄詵當雍州刺史將上任時,晉武帝讓他評價一下自己。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科舉盛行時便引申為了「蟾宮折桂」。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鑑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我先說了我的推測,這是一面唐代的銅鏡。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唐代以後流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應考得中。《紅樓夢》中就有寫林黛玉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笑著說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又自古而今,人們常把漢字中代表寓意美好的字或詞彙,用諧音之物在建築、木雕、繪畫、剪紙等生活中加以體現。

福州木雕「二甲傳臚」 福州博物院藏

建築的影壁,瓦當上雕繪有蝙蝠,乃取意幸福吉祥;福州木雕刻一隻螃蟹,一鰲鉗住蘆葦花,寓意「二甲傳臚」,與「蟾宮折桂」一樣寓意金榜題名。近代書畫大家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作品之中繪有柿子,藉以傳遞「事事如意」的願望;民間傳統年畫之中常用蓮花與鯉魚的組合表現「連年有餘」,借寓豐年吉利、富足有餘之願。

故而,這一面有蟾有桂的鏡子是唐代的時候,人們對取得功名願望反映在現實之中,生活之物的具體體現。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中的蟾蜍便是人們根據「蟾宮折桂」這一願望繪上去的。對此,靈犀懷有不同的意見,她給我講了自己的觀點。

蟾蜍之辯,自古有之?

靈犀告訴我說,月亮裡有蟾蜍自古有之,極大的可能是古代的人觀察月亮,通過月亮中的陰影輪廓而想像出來的。

擷芳主人 繪

文字可見記載,戰國就有蟾蜍出現在了月亮中。屈原在《天問》中問道:「月亮有著什麼特性,缺了又能圓?月中黑點是什麼,是不是蟾蜍藏在腹中?」「顧菟」一般就解釋為蟾蜍與兔子,聞一多先生的看法「顧菟」就是蟾蜍。

(《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

靈犀的話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與疑問。古人盡可想像很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要把月亮中的陰影想像成為蟾蜍呢?也就是今天的癩蛤蟆。而且在今天流傳的神話故事之中,我的記憶裡,月宮之中並沒有蟾蜍一說。有的是嫦娥、搗藥玉兔、吳剛和砍不倒的桂花樹。

對我這個歷史小白,靈犀少不得一一耐心的講解。靈犀說,這很可能與遠古時代人們的信仰崇拜有關。新石器時代出土陶器上有很多的蛙紋,源自於對蛙神的崇拜。

中國新時期時代的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都有蛙的形象出現。中國少數民族中,布朗族就認為他們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壯族、黎族的圖騰中也都有蛙。

馬家窯文化蛙紋彩陶罐

內蒙古陰山,廣西花山巖畫都有「蛙形人」圖案。北美、阿爾及利亞以及澳大利亞等地也有發現。

巖畫上的蛙形人

古人對蛙崇拜的原因有三。一是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惡劣,出生率與存活率都極低,人口的缺失是當時各部落都會面臨現實的問題,而蛙是極強的繁殖能力,造成了人們對蛙的崇拜,屬於生殖崇拜。

仰韶文化蛙紋彩陶罐
蛙紋演變圖

另一則遠古神話故事女媧造人。據說,女媧的稱謂也是從蛙圖騰演變而來的。「媧」與「蛙」同音,古代的文字「蛙」與「始」字相通,女媧因而被視為人類的始祖母。

唐 伏羲女媧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莫言在《蛙》中描寫:「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狀相當,人的卵子與蛙的卵子也沒有什麼區別;你看沒看過三個月內的嬰兒標本?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與變態期的蛙類幾乎一模一樣啊。為什麼「蛙」與「娃」同音?為什麼嬰兒剛出母腹時的哭聲與蛙的叫聲相似?為什麼我們東北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裡抱著一隻蛙?為什麼我們的始祖叫女媧?「媧」與「娃」同音,這說明人類的始祖是一隻大母蛙,這說明人類就是由蛙進化而來的,那種人由猿類進化而來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第二個原因是,古代人們不理解氣候的變化,不能理解晴雨雷雪等自然現象。但是田間的青蛙總會在風雨來時呱呱叫,這引起了人們觀察並揣測青蛙與天氣是否存在聯繫,自然地將動物的反應神化。另外,蛙能吞食田間的害蟲,保護禾苗,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莫大的功勞。人們很容易將蟾蜍、青蛙認為是保護人們的益蟲產生好感而進行崇拜。

東漢 飛鳥紋銅鼓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靈犀講到這,我想到了古代樂器展中看到的一家銅鼓。我問她:「中國古代樂器展有一面銅鼓,鼓面就順序排列著四隻青蛙,是不是就與此有關?」

她回道:「是的,銅鼓在古代作祭祀之用,古代人們認為音樂能感天通地,與神靈交流,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會用來祈雨,銅鼓上的蛙就是圖騰崇拜的反映。」

接著,靈犀說了第三個原因。在古人觀念中,蟾蜍還是一種長壽神物,能活三千歲,甚至一萬歲。傳說中嫦娥就因為吃了不死的仙藥飛升月亮變成蟾蜍。故而,綜合以上幾個方面,古代的人們相信月中有蟾蜍,又將月亮稱之為「蟾宮」。

嫦娥變成了蟾蜍?

靈犀的講述我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還有幾件事是我好奇的,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追問道:「那麼,依你說來,月宮中的形象最開始是蟾蜍,搗藥兔、嫦娥、吳剛、桂花樹又是何時有的,蟾蜍怎麼和嫦娥關聯上的?」

靈犀說,嫦娥這一形象可能經由「常羲浴月」神話演變而來。「常羲」因發音接近「嫦娥「,這一故事在長期流傳講述中漸漸變作了「嫦娥」,直至後來越來越被人們接受認同。

傳說中,常羲是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生下了十二個月亮,並給她們洗澡。(《山海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的另一位妻子羲和則生下了十個太陽。

齊家文化時期 重輪星芒紋銅鏡拓片

靈犀特別和我分享了下面這個觀點。生日、月均屬於人們對於理解天上日、月存在所作的解釋。古代人們對宇宙,對日與月,天地萬物存在的觀察與闡釋,創造了諸多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最終演變成為了各國文化的一部分,那些神話故事越是繁榮的國度其文化就越深厚。

在中國對日與月的觀察認知,就發展為人們對萬物有陰陽,萬事有兩面,其一面發展到了極致便會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這些看法遂而逐漸擴展形成了陰陽五行的學說,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見於秦墓竹簡《歸藏》,記載了嫦娥盜竊了西王母的不死藥飛往月亮變成了蟾蜍。(《歸藏》中《歸妹》卦辭:「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東漢張衡《靈憲》:「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南陽市西關崗漢墓畫像磚拓片

「常曦浴月」與「嫦娥奔月」這兩個故事在創造時序上應該是常曦在前,蟾蜍也先與嫦娥存在月中。故而,人們在創造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時候,為了不和已有的認知矛盾或者要讓這個故事在邏輯上顯得真實可信,就有了嫦娥飛升到月亮變成了蟾蜍這一說法。

嫦娥奔月通常又和后羿射日關聯在一起,兩個傳說歷來有不同的版本,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后羿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考古資料顯示,那時有一段非常乾旱的時期,火燒連野,引發了人口大遷移。國外有科學家說這是一場彗星撞擊地球事件,或許正是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的人們有這一段艱難時日,難以忘卻卻不能理解的現象方才編造了這一神話故事。

我繼續問道:「神話故事可以說是由於過去的人們認知偏差而想像出來的故事,對於我們還什麼意義嗎?」

靈犀非常肯定作了回答。她說,當然有意義,無論是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都是人們渴望去理解身邊的宇宙與宇宙現象而引發的一系列的討論或通過想像創造出來的故事。儘管這些故事並非我們與今天利用科學手段觀察到的現象一致。

但是這些故事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與認同,構成了聯結一個民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使一國一族的文化得以傳承千年不斷。今天,當探測器被送上月球,會取「玉兔號」「嫦娥號」這樣的名稱,也是如此。

嫦娥五號

這些故事不僅是歷史溯源的依據,也是個人在人間精神的寄託。同時也為後來者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

於個人而言,這些故事形成的民風民俗也讓身處同一時代的我們,因為有了相同的體驗而有了聯結,正如到中秋時,人們會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感。

於思維方式,今人與古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想像未知,古人創造神話故事通過講述或文字記錄加以表達。今天只不過是在人口相傳和文字記載之上,多加了圖片、影像等表現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今天探尋月亮,探尋天體能夠取得成功,不也正是古人的願望的延續嗎?而今這一願望仍然被追尋著。

玉兔是怎麼成了搗藥兔的?

我對靈犀的講述著迷大有拍手鼓掌的衝動。當我還沉浸在聆聽的喜悅之中時,靈犀已經講起了月中兔子的事。

靈犀說,月宮中有兔子,西漢時就有了,不少的典籍有記載,磚石畫像也能說明。(劉向《五經通義》有一句:「月中有蟾蜍與玉兔。」東漢王衝《論衡》中說:「月中之獸,兔、蟾蜍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也能印證。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這幅T形帛畫反映了古人對宇宙的認識。上中下三層,最上一層為天,有《山海經》中的日月、飛鳥,中間一層為人間與地下,最下一層力士託起了整個世界。

帛畫左上方會有一彎鐮月,月下有一飛升的女子,就是嫦娥。這個時候,蟾蜍已不再是嫦娥的幻化之身了。月中還繪有一隻含著靈芝蟾蜍和兔子,可以看到此時兔子是處於奔跑的狀態。

T形帛畫(局部),月中有蟾蜍和奔跑的

奔跑的兔子之所以變成了搗藥兔,與西王母的傳說有關。西王母可能是商周西方崑崙山一帶部族的首領。西王母信仰最初就流傳於此,瑤池所指當是這一帶的湖泊。

西王母崇拜先秦時就有,戰國晚期魏王墓出土的《穆天子傳》,《山海經》《莊子》皆有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東西文化進一步交流,使得西域各國關於西王母的神話回流至中原,使其相關的內容更為豐富。

東漢 神人(西王母)龍虎紋畫像銅鏡

這時黃老學說盛行,統治者迷戀神仙方術,尋求不死藥、長生之術。長生的觀念也在民間流傳,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佛教傳入以後與道教互相刺激,道教編織神庭,掌握長生秘訣的西王母成為女仙之首,並在當時的社會上廣為流傳。

是以,在漢磚石畫像中,有很多西王母的形象。經常與西王母一起出現的就是作為侍從的搗藥兔,所搗的即不死藥。漢樂府詩集中有寫「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

西王母、搗藥兔漢磚石畫像拓片

所以,月中奔跑兔變成搗藥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漢時期的長生不死的念想,西王母圖像志中的搗藥兔更為符合當時人們的願景。

月中桂樹從何而來?

月中嫦娥、蟾蜍、兔子弄清楚了,不過我一直以來有一個疑問,月中桂樹是從何而來?所指的又是哪一種?是月桂還是桂花?我先以為是月桂,查閱資料又有桂花樹一說,都沒找到確切的關聯,少不得向靈犀請教。

靈犀說,倒沒必要糾結月中之桂是月桂還是桂花樹。古人未必不知道到嫦娥奔月是想像出來的故事。故而生活之中,不同地區的人們也可能把月中桂樹想像成為了自己生活周邊的一種桂。實際上,在人們的認識裡之中二者應當都是有的。

神話編出來是讓我們發揮想像力的,這才有聲有色。探尋溯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不可多得的樂趣,藉此可以理解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以至可以理解我們自己。

漢 「長宜子孫」連弧紋銅鏡

於是,她繼續給普及了月桂的知識。桂最早也是在《山海經》中有記錄:「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桂林八樹,在賁隅東。」《呂氏春秋》感嘆:「物之美者,招搖之桂。」

月中桂樹確切有記錄是在漢代。(《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可作月月桂說。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說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黃嶽淵、黃德鄰合著之《花經》說月桂「月月開花,以十月為盛,花香較次」。明代詩人李東陽寫的《月桂》詩:「一月一花開,花開應時節」,歌詠的就是月桂的花逐月開,其特點在時序上與月的陰晴圓缺統一。以此把月中之桂說成是月月桂未嘗不可。

至於月中桂為桂花樹,在唐詩中可見一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等等。

桂樹進入到月亮中當與搗藥兔一樣,與秦漢至魏晉時期追求長生有關。「成仙」、「長生」觀念瀰漫,道家方士或架爐煉丹,或到自然界尤其是深山老林之中,去尋找「長生」之藥,如「靈芝」、「蒲」、「菊花」等,月宮鏡中嫦娥右手託著的便是靈芝。

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

桂在古代醫家眼中,是上品佳藥,被方士們選中為服食靈藥。《本草綱目》說桂能使人的容顏和童子一樣。

《說文》:「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本草綱目》:「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百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古代流傳著很多服桂成仙的故事。《列仙傳》說仙人「桂父」,因為常服桂葉,顏色如春。郭璞《抱樸子·內篇》說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腳下生毛,日行五百裡,力舉千斤。幹寶《搜神記》說彭祖活了八百歲,經常吃的就是「桂芝」。

唐 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

故而,月中有桂樹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故事,無非是人們對長壽的渴望。桂樹之與仙人有緣,不僅在月亮之中,在人世間就如此。曹植有一篇《桂之樹行》:「桂之樹。桂之樹。桂生一何麗佳。揚朱華而翠葉。流芳布天涯。上有棲鸞。下有盤螭。桂之樹。得道之真人鹹來會講仙……」

與之相關的,是月宮中的另一人物吳剛。吳剛伐樹的記載首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講出生在西河的吳剛,因學仙術犯了錯被罰在月宮中伐桂,每砍一斧,桂樹的創傷就立即癒合。

《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唐代另外一種形制的月宮鏡,桂樹嫦娥紋

吳剛這一則故事文本無多大變化,相比其它幾個故事也沒有那麼重要,之後再創造的故事中還會缺席。不過,我在與靈犀交流的過程注意到很值得探討的和玩味的一點,吳剛伐樹與希臘神話中的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二者都同樣的做著徒勞無功之事,只是西西弗斯有比吳剛更能理解攀登的艱辛,而吳剛又比西西弗斯能更快的知曉無望。在西方對西西弗斯的神話故事加以闡釋的大有人在,而中國鮮有人。這是值得探尋的,或可用來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進展到這裡,我們對這一面的銅鏡的探討已經接近尾聲,除了幾處細節。嫦娥左手持「大吉」牌,為銅鏡之中常用的銘文,與之相對的鏡鈕下方系「水」字銘文與水池;邊緣紋飾區為蜂蝶花枝、祥雲和奇異花枝相間,反映了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吉」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

到此,我們回到了最初的討論,這面銅鏡到底象徵了些什麼?我們作了總結,這一面月宮鏡是流行於中唐時期的故事鏡,可能同時表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兩種觀念,是對於「仕」的追求和長壽的生命願望,也是儒與道兩種思想的反映。

最後,我們也把目光落在了「嫦娥五號」上,「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了1731克月壤上。靈犀說,古代人們崇拜自然,星空,而把認知的渴望借用故事來表達,這些故事共同構成了人在一定時期的對宇宙的理解,同時這些故事在各民族間演變流傳形成的民風民俗也構成了當地人們對民族的認同與精神寄託。

如今,我們已經登上月球,並從月球上取到了月壤,未來人類在天空中還會有進一步的拓展。但是,如果要肯定人類在今天取得的進步。那麼,真正值得肯定的不是我們知道了更多,而是我們更加知道了自己的無知。

薦展薦書

展覽

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不容錯過的展品

西漢 「中國大寧」瑞獸博局鎏金紋銅鏡

鏡中有銘文五十二字,其中有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當時對中國最好的祝福。

戰國 武士鬥獸紋銅鏡

兩組武士鬥獸圖像,生動傳神,頗具戲劇性。

唐 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鏡

鏡背嵌螺鈿刻畫人物、樹木、鳥鵲等,氣韻華美,充滿大唐氣象。

書籍

鑑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作者挑選了漢至唐代的銅鏡,復原古人使用銅鏡的方式和環境,將考古發現、古代文獻、詩詞、圖像中的鏡子融合在一起,展現精妙的鏡中世界。

相關焦點

  • 全月宮的人都在朋友圈傳嫦娥五號,除了吳剛……
    昨天,小編早上翻看新聞,發現媒體上有好多與「嫦娥五號」相關的信息。 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即將返回,日本隼鳥探測器搶先回到地球,哪家難度更大?
    文/行人我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自打發射以來,任務進展十分順利,好消息也是接踵而至,根據我國航天科工局和「嫦娥五號」工作小組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嫦娥五號的組合體已經完成了分離,目前各個系統工作狀態良好,後續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此次我國的「嫦娥五號」的最終極任務就是從月球上取樣並且帶回地球,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另一臺深空探測器
  • 到月宮上挖土-嫦娥五號背後的航天系統工程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了採集月球樣本並返回地球的任務,這標誌著中國月球探測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全面實現。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將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截至2020年12月中國航天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 「挖土機」開工大吉!
    圖說: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來源/國家航天局(下同)穩穩地,「仙女」降臨月宮。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兩天的月面工作。
  • 嫦娥五號返回艙的耳朵,為什麼一個豎起來,一個耷拉著呢?
    在返回器順利返回後,等待已久的搜索隊員迅速對返回艙進行了保溫處理,並且在返回艙外表面貼滿了各種能夠加熱的「暖寶寶」,但是卻流出了兩個大耳朵,網上大家議論紛紛,很多人調侃說這是在月球上遇到嫦娥了被丟耳朵後失落的表情,也有人評論說本來威風八面的返回地球,沒相當剛落地就給穿了大棉襖、貼了暖寶寶,還怎麼見人的羞澀表情,那麼嫦娥五號返回艙故意留出的兩個大耳朵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 嫦娥五號返回艙貼滿了暖寶寶,網友:父母眼中多穿衣服的典型代表
    今天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介紹,返回艙全身上下貼的確實都是暖寶寶!此前直播介紹稱,這是因為返回艙內部的推進劑還有剩餘,擔心凍住後不好排出,所以貼暖寶寶給它暫時保暖。高端的設備,往往只要最樸素的保溫方式。
  • 嫦娥五號哪天能到家,還需經歷多少關卡,以什麼姿態返回?
    嫦娥5號返回地球共需要多少天?嫦娥五號整體任務需要約23天,高速通道行程只要4天。我們來看一下嫦娥五號迄今為止的行程:北京時間11月24日4點30分,嫦娥五號搭載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龐大的遙五把嫦娥五號護送進入軌道就完成任務了。當日22點06分,嫦娥五號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就是對準了去月球的那條高速路。
  • 隼鳥二號採樣返回,嫦娥五號落月挖土!
    嫦娥五號的上升器和著陸器組合體,在筆者碼字的同時正在月球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邊緣降落,而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的取樣也將於12月份返回地球,這是巧了,這兩個都屬於取樣返回,一個遠在數個天文單位以外,一個則在抬頭可見的月球上,到底哪個更難一些?隼鳥二號的「龍宮小行星」採樣難度有多高?為什麼是隼鳥二號呢?
  • 嫦娥五號今夜回家!
    嫦娥五號今夜回家!在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後,23天過去了,嫦娥五號歷經艱險,飛往月球,著陸後採集月壤成功後任務終於迎來了尾聲,最後的任務是再入返回地球。嫦娥五號使用的返回技術是「打水漂」,由於返回地球時速度達到了第二宇宙速度,一次再入大氣層會產生大量衝擊和高熱,就必須利用打水漂的方法兩到三次進入大氣層,這對於嫦娥五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和角度要有精確的控制,預計今晚嫦娥五號在阿拉伯海附近首先進入地球大氣,然後彈回宇宙後再入大氣,兩次後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精確著陸。預計著陸時間是17日凌晨1:30-2:10分左右。
  •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美落月 期待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挖土」工作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於月球哪個區域?探測器如何穩穩地降落?
  • 嫦娥五號上天攬月,那些與蟾宮有關的故事你知道嗎?
    #嫦娥五號發射會帶來什麼驚喜#今天凌晨,在海南文昌長徵運五載著嫦娥五號,飛奔月球,可謂是舉國歡慶。咱們中國在這些年裡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近幾年全球經濟大形勢下滑,又趕上今年疫情全球肆虐,但是咱們中國還是能在這艱難的環境中,穩步前進,實屬難得。今天咱們就不聊這嫦娥五號、長徵運五的科技上的事,咱們單聊聊咱們中國人的千年來的執念,關於月亮的故事。關於月亮的故事,我想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嫦娥奔月了。
  • 嫦娥五號為什麼要踩兩次剎車?成功實施近月制動的嫦娥五號什麼時候...
    此前,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中進行近月制動的發動機推力達到了 7500N,而此次重量達到 8 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使用的卻是 3000N 的發動機進行近月制動。,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 2200 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那麼,嫦娥五號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返回地球?
  • 「故事」嫦娥食下仙丹飛奔月宮,再嫁吳剛,成為月宮主人
    吳剛停下手中的斧頭,見嫦娥來了,猛一驚喜,兩人正要擁抱時,突然天蓬元帥領著兩位武士來到面前,天蓬元帥大聲喝道,妖婦嫦娥聽旨:「妖婦嫦娥不守婦道,竟敢謀殺親夫后羿,偷食仙丹,私會罪犯吳剛,罪不容赦,應凌遲處死,念你初犯,從寬處理,毀去原容,變成蟾蜍,在月宮搗藥。」
  • 追「星」現場——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誕生地航天五院
    嫦娥五號要安全順利返回地球,速度和溫度是兩大關鍵因素。返回器從月球飛回的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此前從近地軌道返回的神舟飛船等太空飛行器速度接近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這每秒3公裡多的差距,就像扔石頭,同樣一塊石頭,從一樓扔下和從十幾層高樓扔下的速度迥異;同理,太空飛行器從數百公裡高的近地軌道返回和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返回速度差距巨大。
  • 嫦娥五號「回家」之際,「嫦娥之父」有話說
    【環球網軍事/航空報導】攜帶此前採集的月壤樣品的「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目前正在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待組合體飛行到距離地球5000公裡的高度時,承擔地月往返運輸任務的嫦娥五號軌道器將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將獨自攜帶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 嫦娥偷吃仙丹上了月宮,吳剛為何也在月宮中,而且還天天砍樹?
    嫦娥偷吃仙丹上了月宮,吳剛為何也在月宮中,而且還天天砍樹?文/號外小濤說歷史 圖/網絡《春光燦爛豬八戒》這不電視劇想必大家都看過,劇中有一個叫做吳剛的神仙每天在月宮砍樹,吳剛之所以會在月宮砍樹是因為她貪戀嫦娥的容貌,想每天見到嫦娥才主動去砍樹的,可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都知道嫦娥是因為偷吃而來后羿從王母哪裡求來的仙丹,無法控制自己飄到了月亮上,問題來 了吳剛為什麼會在月亮上?
  • 未見外星人:嫦娥五號拍攝的月球高清大片來了!
    >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但對月球表面的觀測發現,某些區域可能含有最近10億至20億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巖,這與嫦娥五號著陸地區的年齡相仿。如果嫦娥五號採回的樣本能夠證實這段時間月球仍在活動,將改寫月球的歷史。」龐之浩說。 怎麼落?
  • 科普丨嫦娥五號是怎麼去月亮上「挖土」的?
    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太空探索時代。 據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 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 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 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
  • 嫦娥與蟾蜍、玉兔、后羿、吳剛、太陰星君的關係極為複雜
    聞一多在《天問釋天》指出,實際上只有一個蟾蜍,「兔」完全是出於讀音的誤會,「蓋蟾蜍之蜍與兔音易混,蟾蜍變成蟾兔,於是一名析為二物,而兩設蟾蜍與兔之說生焉。」月亮上有了兔子的傳說後,又因為後人喜歡兔子而不太喜歡蟾蜍這種動物,「玉兔」的形象就逐漸壓倒了蟾蜍,而成了月宮中嫦娥的陪伴者。 嫦娥奔月 嫦娥是什麼時候「奔」月的呢?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聽說它這次帶了一頂大傘→
    原標題: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聽說它這次帶了一頂大傘→   嫦娥五號返回器已經搭載著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而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傘究竟是一面什麼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