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昨天(2日)批准了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上市申請。消息甫一刊出,阿爾茨海默症再度成為「熱詞」。
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就新增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每20年患者總數就會翻倍。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為5.6%,80歲以上人群則為30%至40%。人口老齡化的今天,「腦中的橡皮擦」該如何去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採訪業內專家,就發病機制、預防方法及照護者關懷等關心的問題求解。
「腦袋瓜」問題病因至今難解
「是正常老化還是病態老化?這是許多老年人糾結的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黃延焱教授說,阿爾茨海默症是眾多認知障礙症的一種,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日漸時受到關注。由於認知障礙症的發生需要緩慢過程,大約10至20年時間,也有人表示,人到85歲不是在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就是自己患上了認知障礙症。
那麼,阿爾茨海默症是如何發病的呢?專家表示,迄今發病機理還不明確,但可見現有病理特徵,患者腦內Aβ沉積形成「老年斑」、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腦葡萄糖代謝紊亂、腦神經元及其突觸丟失導致腦萎縮等。「很多老人年紀漸長後,認知障礙逐步顯現,恐懼、猜疑等情緒隨之浮現,卻又不敢前往診斷,怕被歧視、嘲笑」,黃延焱描述了許多患者的真實心聲。
在專家看來,高血壓、高血糖、慢性病、骨質疏鬆等均有生化指標來衡量。 而事關「腦袋瓜」的毛病,卻沒有相應明確的指標來界定。患者及家屬對阿爾茨海默症最大恐懼,來自於認知障礙後出現走失、脾氣暴躁、與人發生衝突等不可理喻症狀行為的出現,這也是照護者最痛苦的原因。親密的爸爸媽媽,變得認不出自己,對最愛的人冷漠而無情,家屬對上述這些感情上難以接受。
認知可以儲備,照護者心理應重視
科技如此發達,「腦中的橡皮擦」會否去除?許多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家屬不禁發問,「我以後也會得病嗎?怎樣才能預防疾病」。黃延焱表示,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本身就包括多重因素,一粒藥丸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比治療更有意義。她解釋,糖尿病、高血壓、不高興參與社交、聽力下降、受教育程度低、睡眠障礙等,都與發病有關。即便是新上市的藥物,也停留在緩解症狀,而不是根治疾病。
改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生活,多受教育多讀書勤用腦,是為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國外一項針對修女人群的研究發現,身後將大腦貢獻給科研機構的修女們,腦內Aβ沉積形成「老年斑」、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但生前並未出現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症狀。這與人群始終參與社會活動、傳經布道、認知功能持續保持有必然聯繫。「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認知儲備對防病十分有用。」專家說。
黃延焱同時強調,照護者群體非常值得關注,臨床上許多患者的照護者因常年陪伴,也存在心理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不少醫院已開設記憶障礙、阿爾茲海默病等專病門診,定期回醫院隨訪複查,醫護人員可提供專業診斷、個性化治療及照護指導。此外,加入病友家屬會,同伴教育也可分享照護經驗。專家最後表示,當發現自己有睡眠障礙、食欲不振、情緒抑鬱,甚至越來越嚴重,請及時前往醫院尋求專業心理疏導。巨大的心理壓力是很多照護者面臨的共同難題,不用迴避它。
【連結】哪類人群易患病
高齡人群:年齡增長,導致機體內進行性衰退物質不斷積累
有家族病史人群:疾病發生與遺傳有關
過度肥胖人群:肥胖是危險因素之一,研究顯示,30多歲肥胖的人,發生痴呆的風險是正常人的三倍
高血壓人群:研究顯示,50歲人群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時,痴呆風險比血壓略微升高者高出兩倍
抑鬱人群:抑鬱會導致睡眠和行為障礙
記住以下十大預警信號
記憶力衰退,記不起眼前或短期內發生的事;
處理熟悉的事情出現困難;
語言表達產生困難;
喪失時間觀念與方向感,甚至會迷路;
判斷力與警覺性降低;
理解力或安排事務的能力下降;
常把東西亂放在不適當的地方;
情緒發生劇變,動輒發怒;
個性改變;
失去活動力,無法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