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特拉維夫 直接坐車去了 海法 ,路途大概一個小時左右,我們要去第一個景點就是 海法 的巴哈伊空中花園。去 以色列 之前其實我沒有怎麼聽說過巴哈伊。給大家科普一下:巴哈伊信仰是一個獨立的一神論宗教,由巴哈 歐拉 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 伊朗 ,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據統計,巴哈伊教已經遍及200多個國家,擁有600 萬以上的教眾。
巴哈伊空中花園/大同教聖殿及花園
巴哈伊花園依山而建,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 卡梅爾 山麓,迎面吹來 地中海 溫暖、溼潤的海風,以金色穹頂的主建築為中心發散,形成19 級巨大的平臺式階梯,自山腳至山頂綿延千米。我們去的那天陽光燦爛,伴隨著 地中海 的微風,感覺仿佛還在夢中。就在昨天我還在繁忙的 深圳 ,又是教課又是演出,忙的不亦樂乎,而今天的我已然佇立在 地中海 畔,感受著當地人慵懶緩慢的生活。花園只有一部分對外開放,中間的核心區只有教徒才可以進去。聽著關於巴哈伊宗教的介紹,不禁對這個僅僅只有幾百年歷史的宗教感到新奇。
巴哈伊空中花園/大同教聖殿及花園
在我去過的那些國家裡,巴哈伊信仰好像是唯一一個沒有教堂、沒有神像的宗教。無論是佛教, 印度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有他們自己敬仰的神靈,都有一本可以閱讀的經書,而進入宗教聖殿也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與禮儀。然而,巴哈伊信仰的神殿仿佛只是一個花園,更多的像是給人們一個回歸自然的方式,讓精神得到解脫。在這裡,沒有人需要告訴你怎麼去做,沒有神靈需要你去膜拜,宗教同源,人類一體,在此一覽無餘。給你一份土地,一份大自然的恩賜,便給你了自由,思想與身心的自由。雖然不了解這個宗教,但已經從心裡感到溫馨,這是一個自由而包容的信仰。
拿撒勒天主報喜堂
離開了巴哈伊花園,下一站我們從 海法 開車去 拿撒勒 ,並夜宿在那裡。路程大概一個小時左右, 以色列 國土面積不大,很多著名的城市之間都僅僅幾個小時的車程,這跟我住慣了的國內和 美國 相差太大。其實我更偏向於這樣的小國家,不用在路途中花費過長的時間。
拿撒勒
拿撒勒 的天主報喜堂是在阿拉伯管轄區,整個感覺立馬不一樣了。阿拉伯管轄區跟猶太人區相比,多出一些散漫。街道雜亂無章,車子亂開。我們的車在 拿撒勒 堵了差不多1個多小時,都還沒能駛出一條街道,到處都是喇叭的鳴叫。最後車實在是堵的動不了,我們一行人決定下車步行去天主報喜堂。走去的路上,人山人海,我們不得不在車流與人流中穿梭,一點點地向我們的目的地挪去。不得不感嘆,在同一個國度裡,竟能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也是 以色列 能夠把各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的唯一辦法吧。幾千年來,不同民族植根於不同理念和文化,也許只能讓他們保持並維護好自己的文化、管轄好自己的區域,才能在這個國家裡長久、一同的生活。
拿撒勒
拿撒勒 現有人口4.5萬,交通發達,是加利利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歷史上 拿撒勒 只是一座小城,因是約瑟和 瑪利亞 的故鄉,主耶穌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年,而成為基督徒心目中的聖地。天主報喜堂是 拿撒勒 最受矚目的建築,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禮拜堂之一。教堂建於1966年,是在同一地點上重 新建 立的第五座教堂。最初的教堂是為了紀念聖母 瑪利亞 在這裡由聖靈感孕,天使迦百利向 瑪利亞 報告懷孕的喜訊,並告知所生的是救世主。事實上,耶穌也在這裡長大,但並不在這裡降生。
拿撒勒
拿撒勒
進入教堂內部,可以看到當時最早報喜的巖洞,這個教堂雖然比較新,但這個地點卻一直都是聖經裡的原址。教堂外部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國家捐贈給這個教堂的聖母畫像。一個個看去,很有意思,每個國家都結合了自己的文化與對聖經的理解。 中國 的畫像則是送子觀音。 韓國 , 泰國 以及東 南亞 國家也都給了自己文化中的聖母形象。這樣想想也是,誰說聖母與上帝只有一個形象?重要的是每個宗教都相信天上有比自我神聖的力量,這樣便足夠了。那為何又要為宗教引起紛爭呢?就像巴哈伊信仰一樣,宗教本同源,人類即一體,這樣是否會更 平和 一些呢?
告別天主報喜堂,我們乘車回到了酒店,結束一天的旅行。這一天多彩,凌晨在 深圳 ,早上在 特拉維夫 ,中午在 海法 ,晚上在 拿撒勒 。一分鐘也不願意浪費,在路途中也在看資料,做足功課。體驗,感受,行走,思考,大腦瘋狂的轉了一天,也該休息了。在加利利湖邊,伴隨著古老的微風,逐漸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