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李連杰和周星馳,都是港片輝煌時期的著名影星,他們先是在香港地區製造影響——當然李連杰是先在內地紅起來,而後影響力越來越大。九十年代中後期,成龍、李連杰不滿足於在中國和亞洲市場,開始往好萊塢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知名度同樣不低的周星馳,為什麼同期沒有往外拓展,讓世界上更多的觀眾看到自己的表演?
成龍李連杰先後打入好萊塢
成龍進軍好萊塢比李連杰更早,而且取得了李連杰沒有取得的成績。
1995年,成龍的動作片《紅番區》不僅在中國內地開啟「賀歲片」的概念,還在北美取得3239萬美元的票房,這個成績也使得成龍正式打入美國好萊塢市場。
有了這樣的好開頭,1998年成龍離開捧紅他的嘉禾公司赴好萊塢發展。同年他主演動作片《尖峰時刻》,在北美最終票房達到1億4千萬美元。這部電影不僅讓成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也確立了他在好萊塢一線動作演員的地位。
隨後,成龍又出演《我是誰》、《西域雄獅》、《尖峰時刻2》和《特務迷城》,直到多年後回歸亞洲市場。
相比成龍,李連杰在好萊塢的發展不算太順利。1998年,李連杰接拍動作片《致命武器4》,這是他出演的首部好萊塢電影。2000年,李連杰在動作片《致命羅密歐》中擔任主演,這也是他在好萊塢擔綱主演的第一部作品。後來他有參演《宇宙追擊令》、《狼犬丹尼》、《木乃伊3》等等。
功夫片受西方歡迎
儘管他們在好萊塢的發展從來沒有達到一線巨星的位置,但畢竟也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到好萊塢影片中兩個華裔面孔,而且他們的武打動作令很多觀眾著迷。
這也是為什麼兩人能打進好萊塢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出演劇情片,他們肯定演不過湯姆·克魯斯,演不過布拉德·皮特,所以他們在好萊塢只能儘量演以動作取勝,而非以劇情和臺詞取勝的電影,才更容易被西方的觀眾接受,尤其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中國功夫是有崇拜之心的。
周星馳臺詞喜劇受限制
相比之下,周星馳電影的長處是臺詞,而臺詞魅力不僅出國是一個問題,就連從香港到內地上線,很多粵語梗的魅力都要有所衰減。周星馳電影當然也有很多動作喜劇片段,但總體上還是不如成龍和李連杰那樣具有「硬通貨」,不足以贏得西方觀眾的好感。
當然,儘管周星馳從來沒有正式打入好萊塢,但他的《少林足球》、《功夫》等影片,還是與國際電影公司有過合作。
演員的長處和性格
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於電影人來說當然是好事情,但不是對所有演員都適合。一方面與自己擅長的表演其他地區是否認可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個人性格有關。
比如說葛優吧。
2001年《大腕》上映之後,《紐約時報》的人想採訪葛優,葛優說有事一直推脫。馮小剛他們就問,你有什麼事兒?葛優說,去大鐘寺給父母家買塊地板革。馮小剛就勸:《紐約時報》的影響力多大,文章等出來有利於你將來海外發展。
葛優馬上說:我到海外發展什麼去呀?我連英語都不會說,就把咱中國的觀眾伺候好了就成。
這位是葛爺,我猜想,從來內向的星爺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心理?
曉生語錄:我窮困潦倒時,在我身旁的是你;我生病受傷時,在我身邊的是你;我情場失意時,在我身旁的還是你,被你關注真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