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性日本》這部紀錄片中就有一個片段,一個村落裡面水路貫通整個村落,居民們洗菜洗碗都不用任何洗滌劑,而水路中生活的大鯉魚就是來清潔食物殘渣的,這些水又流向村外,用來灌溉土地,整個村落安靜而祥和,魚,人,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在這裡得到了融合。
這些排水溝中生活的鯉魚讓我們十分驚奇。那為什麼日本的排水溝能養鯉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是日本所有的排水溝都能養錦鯉,能夠養錦鯉的一般都是排入的汙水較少,在這個水體的自我淨化範圍內,所以一般,我們能看到擁有可以養錦鯉的排水溝都是在環境優美的小山村,亦或是風景優美的旅遊景點,因為在這些地方沒有重工業汙染,流入水溝的汙水在水體的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日本雖是海島,但多是山區,且溫泉,泉水等淡水資源豐富,這些排水溝的設置還會承擔導流山區泉水,以及在夏天為居民清涼降溫的功能,這就註定了它們與大城市的汙水池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這些排水溝的環境能滿足錦鯉的生活條件。
再有一點就是錦鯉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在日本早期錦鯉只是皇家王宮貴族和達官顯赫等家庭的觀賞魚,或飼養於寺院神社,普通平民難得一見,所以把它稱為「神魚」,為其蒙上種種神秘色彩。
後來,錦鯉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則把它看成吉祥、幸福的象徵。日本人民把錦鯉看成是日本的藝術品,有水中「活的寶石」之美稱。
在日本民族的意識裡,錦鯉有一種以力稱雄的內涵,雄健的軀幹給人以力量的感覺和魄力的啟示,就算被置於砧板之上也不會掙扎,具有泰然自若、臨危不懼的風度。
而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日本的男孩節,每家每戶都會掛上鯉魚旗,保佑男孩們健康成長。
又因鯉魚逆水而上,象徵著勇猛頑強,激勵男孩子們在人生的徵途上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日本人相信鯉魚最有精神和活力,希望家中的男孩都像鯉魚那樣,因此這一天又稱為「鯉魚日」。
最後就是整個日本的意識方面,日本對待環境的態度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去過日本旅遊的人,最深的印象莫過於滿眼的綠色和城市街道的整潔,基本見不到一丁點垃圾。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日本大街上也幾乎看不到垃圾箱,更不用說大型垃圾站了。即便是在居民住宅區,除了飲料自動售貨機旁會放置一些供丟棄飲料瓶罐的專用垃圾箱外,你都幾乎找不到垃圾箱。
在公交地鐵上你也能夠時常看到人們提著垃圾袋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帶回家。最近我國上海的垃圾分類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熱潮,殊不知在日本垃圾分類早已推廣成功,在每個社區,倒垃圾都有規定時間。周一倒什麼垃圾周二倒什麼垃圾。
這三點重要的因素構成了鯉魚能在排水溝中存活的先行條件,同時也是鯉魚能夠在其中存活的原因,世界上任何一個氣候溫度合適的國家能夠做到上面的幾點,那麼鯉魚同樣能夠在排水溝中生活。這是十分考驗一個國家的環保意識。
日本文化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日本小鎮有自然情趣的一面,排水溝養錦鯉既有實用功能,也有觀賞價值,但只有日本人想到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