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聽懂了交響樂?就是聽了交響樂作品,你感受到它的意境、形象、情感,引起聯想,受到了感染,就是聽懂了。這個問題還要從音樂表達內容的方式去說:音樂是按照人的思維方式、順序構思創作的。用各種音樂表現因素去體現樂思、內容的,它和講話的語言不一樣。比如說,語言可以說明一個工廠提高了質量、產量,降低了多少成本,收入多少利潤。音樂是無法去表現的,但音樂可以表達工人們艱苦努力工作的精神和奪得了勝利後的喜悅心情。往往一個人在最悲痛和最歡樂的時候說不出話來,而音樂可以表達出來,所以說音樂?quot;語言的盡頭",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語言能完全把音樂說清楚就不要聽音樂了,光聽報告、看小說、看戲、看電影那樣去要求。比如說,聽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交響詩《嘎達梅林》,可以感受到梁山伯、祝英臺同窗共讀、十八相送、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生活、寧死不屈的情感和精神。從聽《嘎達梅林》中,可以想像出嘎達格林領導人民起義、戰鬥、反抗壓迫統治者的情景和人民對他的崇敬、懷念。
上面所說的是根據戲劇、詩歌作品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還是容易聽懂的。還有大量的交響樂作品是有標題的,如《悲愴交響樂》、《抗日戰爭交響樂》、《長徵交響樂》等,這些標題,對聽懂交響樂有幫助。而大量的無標題的交響樂作品,也是可以聽懂的。
就拿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來說,貝多芬告訴他的學生興德勒,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是"命運的敲門聲"。後來就被稱為《命運交響樂》了。其實,原來是沒有標題的。當我們聽到這樣一個動機,會感到是"命運"在向人們撞擊。而副部的第二主題又是用圓號奏出的開朗、抒情的音調仿佛是人們嚮往光明的心境的寫照。接著"命運"主題引出展開部,"命運"與人們的理想、追求、展開了殊死搏鬥再現中部,好似"命運"佔了上風。這一樂章,是用典型的奏鳴曲形式寫成的。
第二樂章是慢板,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是抒情的,象似人們的思索;第二主題又帶有一些法國大革命歌曲的特點。這兩主題的變奏構成第二樂章,可以說是在表現人們的鬥爭。
第三樂章是復三部的"諧謔曲"。但不是在表現詼諧的情趣,而是用這種形式表現正反力量的矛盾衝突。復三部曲式可分為三個大部分。而每一個部分中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完整樂段,所以稱為"復"(即"多")三部曲式。在這個樂章中,第一部分中兩個不同音樂主題的對比,表現出了矛盾鬥爭的兩種因素。第二部分是通過賦格寫作手法體現人們力量的不斷加強,反而力量開始走向失敗。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但不是原來的兩種矛盾因素的對比了,已化成了人們的戰鬥樂曲。
第四樂章用奏鳴曲寫成。呈示部的主部是輝煌的凱旋曲,副部是歡騰的舞曲。展開部,是凱旋曲與舞曲的匯合,在高潮中又插入了一點反面力量的有氣無力的恐嚇聲,但很快就過去。再現部是人們的勝利凱歌,輝煌的主部主題響起,展示了人們的光明前景。這裡也是奏鳴曲形式,但與第一樂章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容。它告訴我們,聽交響樂一定要把內容形式統一起來,才能聽懂它。
我覺得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去理解交響樂作品。前面所講的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那是一種理解。也有人卻認為第一樂章的主部第一主題,不只是代?quot;命運"、封建勢力的形象,還包含著向這種"命運"的鬥爭精神。作為理解音樂作品,也應當允許。當然,這不是說可以脫離作品主觀地臆斷。
總之,欣賞交響樂,不是神秘的事。誰都可以聽,也可以聽懂。從培養興趣,到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再達到較高的鑑賞力,是鍛鍊"音樂的耳朵"、提高音樂素養、掌握音樂文化知識的過程。作為音樂愛好者來說,只要在業餘文化生活中堅持聽下去,就會得到這筆精神財富,在你的生活、學習、工作各方面,起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