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一個形似蛋殼的椅子中,通過前方屏幕回答各類患病信息,完成量體溫、血壓、血氧飽和度等一系列自檢動作,患者信息迅速上傳到急診預檢系統中……昨天,在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急診部,記者看到多名患者體驗了自助問診蛋殼椅。據介紹,該院已經在急診輔助診療、CT輔助影像診斷和眼底病的篩查等方面開展人工智慧應用。這些應用案例是上海首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之一。
急診醫療一站式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護士手持一個IPAD,等患者在「蛋殼機」裡做完自助檢查,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分診時間、科室去向以及檢傷級別等信息就迅速上傳到IPAD中的急診預檢系統中。這套系統可對門診患者進行人機互動智能預問診,按病情自動分級、自動匹配相應科室。系統還可以對患者病史、過敏史、用藥史、年齡等風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智能提供合理用藥、檢驗檢查、處方、診斷等建議,並自動產生病歷保存到資料庫。
目前,上海十院在急診搭建掌握4000多種多專科疾病智能診療平臺,實現智能快速分診、精準診療,全程賦能急診醫護人員應對複雜多變的急診挑戰。
在CT影像診斷上,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極大提升了診斷效率與質量。「尤其是在肺部結節和肋骨骨折的影像診斷上,減輕了醫生的看片壓力,也彌補了放射診斷資源緊張的問題。」十院放射科主任湯光宇介紹,智能CT輔助影像診斷系統很好地扮演質控的角色,確保醫師不受疲勞、情緒、經驗等情況的影響,高效、準確地檢出及診斷病灶。經過臨床實踐證明,AI影像輔助篩查系統在確保準確率的前提下,將醫生診斷效率提升30%-50%。假設醫院日均100例患者,採用AI系統後,每年可節省人工費用約20萬元左右。
精準預約專家資源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精準預約」的預約掛號模式受到患者歡迎。在該模式下,通過AI引擎模型的預設和不斷完善,讓AI引擎有了「分診功能」。患者按照平臺要求實名上傳病史資料,AI引擎通過計算分析判斷患者病情,並將專家號匹配給病情重、急需專家診療的患者,同時智能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就醫路徑引導。
例如,通過分析病史資料,初步判斷為需要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比單純想要做甲狀腺體檢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頭頸外科的專家號,從而提升專家號的利用效率。僅2019年上半年,該項智能服務就為超過11萬患者提供服務,為超過16000名患者提供專家號源,解決了這些疑難患者的燃眉之急。
目前,醫院精準預約服務已覆蓋甲狀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15種常見腫瘤疾病。據統計,在該項服務下,成功為每位患者平均節省2.5小時的就診時間,患者掛專家號的等待時間已經平均減少7.4天,到診率提高了7%。專家門診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並且有效打擊了「號販子」現象。
打造60個AI深度應用場景
去年12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首批10大領域、19個點位的AI應用場景需求。採取「揭榜掛帥」機制,面向全球徵集解決方案。經過4個月方案徵集、供需對接、實地評估、方案設計、專家評審,最終有市西中學、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江人工智慧島、長陽創谷等12家單位入選「上海市首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共吸引全球170個解決方案,涉及美日荷法等國家,微軟、IBM、BAT、華為等國際頂尖企業,商湯、依圖、訊飛、深蘭等國內優秀企業,還有一批初創團隊,共計85家入圍,非滬企業佔22%。
上海市經信委透露,上海將聚焦教育、醫療、製造業、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開放更多應用場景、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吸引更多人工智慧最新成果在上海率先應用,構建世界級標杆應用,培育智能經濟新增長點。目標到2020年,打造60個人工智慧深度應用場景。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