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企鵝,大家可能就會想到南極洲,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企鵝都居住在南極洲。人們第一次發現企鵝是在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第一次見到了企鵝。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企鵝已經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企鵝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現在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多種,多數分布在南極地區,不過較為炎熱的非洲大陸的開普敦(Cape Down)也有企鵝生活。其中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分布在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的分布則更接近赤道,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兩種。
大家都知道企鵝雖然很像鳥類,也有翅膀,可是並不會飛翔。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是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她的鰭翅不是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徵。這個發現也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
可是不會飛的企鵝遊泳本領在鳥類裡卻是出類拔萃的,許多水鳥遊泳是靠長有蹼的雙腳在水中划動而前進,翅膀幫不上半點忙,而企鵝的腳雖然也長有蹼,卻只用來當作控制方向的舵,前進的力量全靠那雙船槳般的翅膀,在水中划動。有些科學家就根據這一點,向大家解釋了企鵝為什麼不會飛。通過觀察與企鵝緊密相關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適合於飛行的翅膀並不適合潛水和遊泳,反之,如果你的翅膀很適合遊泳,那就不適合飛行啦。就好像上帝只會為你打開門,或者打開窗,但是很少同時賦予你兩個技能點。不過不會飛的企鵝就這樣也很可愛呀。
我們經常在紀錄片裡看到的是帝企鵝(emperor penguin)。帝企鵝的耐寒能力超強,能在零下40度的條件下孵出小企鵝,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孵化時,企鵝蛋不能被直接放在地面或冰面上,否則就會把未出世的企鵝寶寶凍壞,於是雄企鵝雙腳併攏,用嘴把蛋滾到腳背上,其目的就是不讓蛋直接接觸地面。然後,他們會充分利用大腹便便的特點,用腹部的皺皮把蛋蓋上,真如同一床羽絨被一樣,給未來的小寶貝製造出一個溫暖舒適的窩。
成千上萬孵蛋的雄企鵝為了抵擋南極的寒風,保持體溫,通常背風而立,肩並肩地排列在一起,一動不動,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孵蛋。大約60天之後,雌企鵝吃飽喝足,膘肥體壯,從遠方海中回來,在成群結隊的企鵝群中準確地找到它的丈夫。這時候,企鵝寶寶才剛剛出世,雌企鵝從雄企鵝懷中接過企鵝寶寶,擔當起養育後代的重任,用它在胃中儲存的營養物質餵養企鵝寶寶。這時,骨瘦如柴、精疲力盡的雄企鵝卸下重擔後,直奔遠方的大海,去海中捕食美味的南極磷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