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節目《我是歌手》12日晚舉行總決賽,臺灣東森新聞臺以新聞報導名義全程直播,贏得平均2.15%的高收視率(即每分鐘有約48萬觀眾收看),被湖南衛視指控「違法盜播」。
《我是歌手》節目爆紅,因集合了林志炫、楊宗緯、彭佳慧及辛曉琪等實力派臺灣歌手,成為兩岸都十分關注的選秀節目,總決賽當晚,各家新聞臺也紛紛出奇招,不料東森新聞臺標榜全程直播,締造了新聞臺收視率冠軍佳績的同時,引發了諸多爭議。
臺灣東森新聞臺以新聞報導名義全程直播《我是歌手》
外傳湖南衛視不滿東森使用畫面過多,幾乎與現場同步轉播,有侵權嫌疑。湖南衛視稱,「總決賽未授權任何媒體,也不開放媒體到場內拍攝,我們有收到這樣的消息,目前還在查證中。」他們將會與授權的韓國MBC電視臺採取法律行動。
東森新聞部總監孫嘉蕊說,因節目中有4位臺灣歌手參賽,是全臺觀眾關注的大事,「我們是站在服務觀眾的立場,才做特別報導。」
對此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大陸任何節目若整集要在臺播出,需經「陸委會」或「文化部」同意;他表示「NCC」的確接到民眾投訴,將調閱錄影帶審查是否為整集直播,再審視是否違法。
部分臺灣觀眾質疑東森新聞臺直播整集節目的做法,如同免費幫大陸廠商做廣告。對此,「NCC」發言人虞孝成說:「接到投訴,但看來沒有太大問題。」
大陸綜藝節目《我是歌手》在臺熱播
《我是歌手》在臺熱播引發臺灣政界爭議
據臺媒報導,《我是歌手》總決賽吸引島內民眾關注,使得收視率比平常時段成長近220%。當晚,街上餐廳少人問津,上演萬人空巷看電視的狀況。針對《我是歌手》在臺熱播的局面,臺當局「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充滿憂心。龍應臺表示,《我是歌手》製作成本高昂,節目帶給臺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了臺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也讓大家看到臺灣的文化產業無法與大陸比拼經費和資本。
臺灣電視臺播放大陸節目須經臺灣當局審查,但東森等新聞電視臺12日以報導新聞的模式,用近5個小時全程直播《我是歌手》總決賽。東森新聞臺為了直播《我是歌手》,不惜暫停另一檔熱播節目《關鍵時刻》。結果此舉使得該時段的收視率較以往增加了數倍,也讓東森獲得了當晚新聞臺收視率冠軍的寶座。
臺灣政界部分人士卻對《我是歌手》在臺熱播現象充滿憂慮。
民進黨質疑東森新聞臺直播《我是歌手》的做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14日指出,大陸如今是「入島、入戶、入腦」,借臺灣媒體褒揚自己、唱衰臺灣,呼籲臺灣要警惕。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幹事長潘孟安、書記長邱議瑩及「立法委員」葉宜津在臺灣「立法院」等分別表示,一定要處理東森新聞這種「過度直播」的做法,「否則不但是莫名其妙,更是汙辱我們的新聞專業」。
臺當局「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則表示,雖然《我是歌手》在臺熱播,但臺灣在文化創意方面仍具優勢,參賽的大陸歌手演唱曲目很多都由臺灣藝人創作。
龍應臺還表示,「《我是歌手》的大成本製作帶給臺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了臺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也讓大家看到臺灣的文化產業不可能和對岸比拼經費和資本;(臺灣)要思考的是政策問題,包括硬體建設和軟體的人才培育等環節,要充分挖掘歌手身上的亮點。」
有分析認為,《我是歌手》如此受到臺灣民眾的關注,不是沒有原因的。臺灣曾領先一步,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鎮。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流行音樂崛起,龐大的市場令臺灣歌手趨之若鶩。《我是歌手》繼《甄嬛傳》之後,在臺灣引發熱潮,觸動一些人固有的「優越感」。
臺灣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認為,民進黨對東森新聞臺的批評是「無限上綱」的舉動。鈕則勳認為,「沒有必要把所有東西都政治化,(民進黨)好像只要抓到什麼東西就把它炒作,這樣做會被民眾嘲笑」。
王偉忠、詹仁雄等節目製作人認為,大陸急起直追,臺灣類似節目必須尋求突破。音樂創作人林少英指出,臺灣音樂「不多金、但多元」,臺灣這幾年對於自身的優勢,感到茫然和缺乏自信,或許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是歌手》節目雖已落幕,但大陸流行綜藝及音樂節目對臺灣的「磁力」及震動,無疑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