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醫學儀器,直徑大約1釐米,結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讓醫生觀察到結腸和大腸的內部情況。結腸鏡檢查是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可用於腸息肉的診斷、隨訪和切除。但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在做完腸鏡後拉大便會有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做完腸鏡拉大便有血是怎麼回事?
首先如果患者沒有做腸鏡檢查之前,大便沒有出血症狀,做完腸鏡檢查以後出現大便出血,並且大便出血的顏色是鮮紅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腸鏡檢查損傷腸壁造成的,比如說患者有腸道炎症,腸道腫瘤,或者是腸道息肉,做腸鏡檢查的時候不小心受傷,或者是醫生取部分活體組織,要做病理檢查,都有可能造成腸道出血。
腸鏡檢查是一種創傷性的檢查,會傷害到腸道黏膜,所以檢查完之後大便出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出血時間比較長,很有可能是發生了腸穿孔,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複查,檢查之後要注意休息,儘量臥床休息,避免劇烈的運動,更不能開車,防止對腹部造成擠壓。那麼腸息肉除了做腸鏡檢查外,還有沒有什麼創傷更小更方便的檢查方法嗎?
二、腸息肉除了做腸鏡檢查外,還有沒有什麼創傷更小更方便的檢查方法嗎?
腸道檢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腸鏡,主要是因為它高效便捷,能節省大量的時間,但除了腸鏡也有其他方法檢查腸道,如常見的x光、CT檢查等,但這幾種檢查方法無法細緻的檢查病灶,存在著不足。腸鏡不需要進行化驗,做參數對比,準確率也是最高的,花費的時間也是最少的,腸道檢查所使用的鏡頭都是經過嚴格消毒的,而且能觀察到腸道裡面的各種問題。
至於其他的腸道檢查,像鋇餐以及X光檢查,都屬於間接檢查方法,有的時候,腹部的檢查也會用到CT,但是比較微小的創傷,ct檢查很難發現。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膠囊內鏡:患者口服含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智能膠囊,在消化道內運動並拍攝圖像進行腸道檢查的方法,主要用來診斷小腸疾病。膠囊內鏡檢查病人無痛苦,對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成全部小腸黏膜的觀察,對於小腸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總結:腸鏡檢查能夠準確的拍到腸息肉在腸道中的具體位置,大小,形狀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對醫生接下來的治療起著關鍵作用,所以腸鏡做為腸道檢查最常用的方法是有很大依據的。那麼,有沒有方法能不手術消除腸息肉,來降低複查的頻率?
三、有沒有方法能不手術消除腸息肉?
腸息肉在中醫學裡屬於櫻桃痔、垂珠痔的範疇,而之所以出現腸息肉,和飲食有很大關係的,如恣食肥甘,過食辛辣生食之物,從而損傷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等積於腸道而引起。中醫治療腸息肉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化瘀、行氣化溼等方法治療,改變息肉產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療腸息肉。
對於體積小於1.5cm,症狀輕或無明顯症狀的腸息肉,建議患者在查出後,注意飲食,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對於已經手術切除的息肉,患者在手術後,也可採用上述中醫療法,消除未切乾淨的息肉及息肉的病灶,調理整個的胃腸功能和生降氣機,來避免息肉再長。
提醒大家: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