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作品想必許多人看過,許多觀者認為最為平淡無奇的《龍貓》才是宮崎駿最好的作品,究竟是為什麼?
《龍貓》看似平淡無華的筆調,實際所指卻引人深思。
小編在此解讀,《龍貓》映射的部分現實問題。(續上回)
沒有多多洛,爸爸仍然是會等來的;沒有多多洛,小樹仍然是會發芽的;沒有多多洛,妹妹遲早是會找到的。有了多多洛,媽媽還是沒能出院回家。——《龍貓》影評
我們被《龍貓》所吸引,並不是因為身邊缺少一個「龍貓」一般的精靈。
多多洛象徵的是自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天空、田野、森林的力量。
當小妹妹青蛙般蹲在水塘邊捉蝌蚪,
當她好奇地追趕緊急搬家的小多多洛們,
孩子和多多洛純真的感情令我們動容;
而反思當今兒童的成長方式,所受的素質教育和全面培養未免顯得貧乏蒼白。
這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失去了自然的記憶。
讓我們真正感動的是影片中平凡瑣碎卻又樸素誠摯的生活。
看到爸爸帶著姐妹倆拜森林之神賽跑回家,
看到小姐姐靠在婆婆身上泣不成聲,
看到妹妹擠在姐姐座位上一同聽課,
看到全村人出動找迷路的孩子,
你看到了一顆純粹的童心,看到了田園的美好。
這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堡中找不到的。
影片洋溢著夏日的生機勃勃,你能看到每一個人為生命在努力著。
母親的病,成了家庭的傷痛和負擔。但父親和孩子們依然堅強而樂觀地生活著。
這或許映射了歷史的現實。
那正是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的時代。民眾戰後有著傷痛脆弱,但是又必須堅強的生存、生活下去。
宮崎駿在《龍貓》中寄託了自己的理念:
只有乾淨如孩童般的心靈,才能毫無慾念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有一顆少年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