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可持續性、設計質量以及創新需求是當今建築領域談論最廣泛的話題。隨著新的建築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中國城市的容貌,環保、創新並對社會負責的,能為城市結構帶來附加價值,並最終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建築模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在撰寫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解讀文章中指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加強新建高層建築管控,治理「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築亂象,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聚焦房地產領域,居住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居住建築的創作與建造、使用過程,鮮明地體現出其時代性和地域文化特徵。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的住房商品化進程發展至今,「商品化」三個字更多意味著它的金融證券屬性和品控標準屬性,其本該蘊含的文化內核、地域性和時代性日漸式微,生活方式的差異化追求讓位於空間產品的同質化與千城一面。那麼,在「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時代要求下,如何在快速城鎮化中通過住宅設計創新來化解這些矛盾,做到一套住宅的百年傳承,成為需要直面的時代命題。
探求:是什麼導致了「千城一面」
我們習慣稱呼居住空間為住宅,但它另一個更為真實的稱謂——民居,卻越來越少的被提起,似乎只與那些傳統意識緊密聯繫的空間符號關聯,而不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
事實上,居所不僅僅是「居住的機器」,更應包含著文化、藝術與人情,居住建築營造更應是深厚的人本主義哲學呈現與營造技術集成。「民居」一詞恰恰充分表徵了這一內涵:民者,民心、民俗;居者,居其所也。民居一詞,更加超越了住所的功能屬性,再其上賦予更為厚重的人本主義關懷。那麼,又是什麼將這兩個近義詞完全割裂開,甚至在一個時代的潛意識裡形成了普遍認知?
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當代背景下的住宅設計,和在設計行業中瀰漫著的「設計標準化」的思維方式。在資本的喧譁與全球化的腳步聲中,當代居住建築已將功能從千變萬化的生活形態與地域特徵中剝離開來,就像一份快餐,不講「鍋氣」,只有標準的「健康搭配」,一如維生素片的成分表,精明地以毫克計算著「居住所需」。一番勇猛的標準化設計操作之後,在鋼筋混凝土的海浪裡快速凝固、封存,成為缺乏獨立性的、缺乏自主性的、沒有生命力的「金融工具」或者居住機器。居住建築的風格化「標籤」看似變化多端,實則千篇一律,對文化和地域性特徵的刻意忽視,最終導致「千城一面」的情況。
破題:文化如何賦能城市發展
40年的住宅商品化歷程,成功解決了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積不足的問題,標準化營造所要應對的剛需時代已經過去。面對改善性市場,或者說真正的生活與住居需求,越發需要讓當地文化在居住建築中重新回歸,做住宅準確的說就是做民居,而民居在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地方獨特性。顯然當代民居設計,需要從挖掘地方文化特徵入手,為當代民居賦能、賦魂,探索出這種文化特徵所孕育的建築形式又是什麼。
基於這種反思,瓏翠園項目應運而生,成為合城設計在當代民居創作實踐中嘗試去標準化思路的一次重要探討。
該項目所處的河南省固始縣,是中原地區向閩臺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
相較河南本身特徵鮮明的中原文化而言,固始縣既傳承溯源於斯,自身特徵又十分鮮明,別具一格。這些固始當地獨有的自然、人文和鄉土文化特徵,都在瓏翠園項目的創作之初有所體現,其建築風格、小區環境,甚至包括戶型被賦予了當地生活的一種傳統習慣。
一方面,項目在規劃總平面布置時,拋棄了在常規項目上的中軸對稱與大廣場、大景觀,將建築與景觀環境主動「打碎」、化整為零,因地制宜地解決朝向、對景和步行交通網絡問題,也是對移民文化中對於在地適應性的某種致敬。
另一方面,固始當地山河相間、植被茂盛,項目通過坡頂起伏的天際線營造山巒疊嶂的住區形象輪廓,北側高層頂部結合電梯間衝高與機房,設置「峨冠」,進一步強化山形起伏的印象。
提到固始的人文基因,其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根親孝道」。對此,項目圍繞孝道入手的兩個切入點成為設計中的具體靈感。
其一是對於固始特有家庭生活方式的剖析。固始作為根親文化之鄉,首重孝道與家族團圓和睦。因此,在客廳打造上,項目通過優化結構受力體系和框架支撐位置,在端部向景客廳創造出7.9米超面寬尺度的無柱空間;另一種南向客廳的戶型,南向面寬也達到了7.5米,且南側陽臺有條件升級為7.5米雙開間陽臺,滿足節日團圓期間的多重家庭活動需要。
其二是對於狀元吳其濬在固始丁憂守孝八年,修築《植物名實圖考》故事的理解。1821年,吳其濬因父親喪事開始在家丁憂守孝,第二年起在史河邊購買大片田地,「堤上種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同時建茅屋數間,命名為「東墅」,「半藏農具半藏書」,「亦種奇花亦種菜」。因此,項目特別注重內部景觀的打造,以及各式植物的豐富搭配,此外,景觀系統營造也充分考慮層次感,園、苑、院三重景觀。
從固始當地的文化特徵,包括自然地理、文化地理、行政地理、交通地理等方面去入手研究。從歷史和地方文化中雕刻出特屬於當地的建築風格、居住環境,包括戶型也被賦予了當地生活的傳統習慣,並對周邊環境對城市做出呼應。更重要的是,通過踐行「文化賦能」理念上,使得項目最終不僅在物質上,更在文化上成為當地城市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