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純愛本來還能是什麼走向,一開始報知時就主打的王道戀愛嘛。劇情很簡單,但我覺得還算是完整,有好好在講這個故事。
作為一個上學時沒喜歡過老師的糙女漢,有可能就少了點感同身受。不過能感覺到伊藤老師眼裡的響慢慢發生的變化,一開始就是你這個小屁孩,到這小姑娘有時也是蠢得可愛,到天台婚紗跪在自己面前宣誓。我要是伊藤老師我也動心。所以在她看似滿不在乎卻失望的說我還是做回你的學生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親了響。
但是親小姑娘是要負責任的啊,伊藤老師把責任都抗在了自己身上。最後橋上經典日劇跑陽光灑滿二人身上還是有滿滿感動。老師只是摸了摸響的臉,說要等她長大。最後響畢業,老師靠在車邊上等他感覺就是當年那個矢野元晴長大了。(三木導演和生田先生六年前拍的《我們的存在》)仔細還能發現伊藤老師剪頭毛了。
畫面就是三木組熟悉的配方,這次取景在岡山。外景就是那座橋印象最深刻了,前兩天看了別的gn去巡禮,感嘆三木濾鏡真是厲害啊,能拍出這麼美,這麼純愛的感覺。
劇中龍星涼扮演的男生也好,森川葵扮演的女生也好,好像都在支持兩位主角去愛。可現實裡,跨出一步,也許即邁進地獄,並將永遠失去老師之格吧。年少時讀安妮寶貝《蓮花》,其他很多情節記得不明確。但師生戀那段記得很清楚。男主少年時喜歡的姑娘,是曾在中學裡和其男老師有過戀愛經歷的。當時讀這部書時,安妮寶貝對於與自己的女學生戀愛的男老師的描繪之驚悚,至今記憶深刻。師生戀,尤其是男老師和女學生的師生戀,那時便覺得,好落魄,好牆角,甚至猥瑣。也許既不能像其他世間戀人一般堂堂正正,同時也無顏面對對方的家長吧。
好像是大四的時候,多少年過去了呵,列車進入關中前的秦嶺隧道裡,臥鋪對面的同樣去關中念書的女子問我們一行,是來自哪裡及哪個學校就讀等。聽說是師範大學,便對我說:以後做了老師、可是會很受女生歡迎的。那時年少的我好像是回答了一句:那豈不是很噁心。對方卻笑著道:那有什麼,不是很美好的嗎?
在那之前已經是日飯。是總長的粉絲。總長的十八歲名劇《魔女的條件》即堂堂正正的師生戀劇。可對總長與菜菜子的愛情毫無抗拒感。除了故事本身的好看、吸引,也有對菜菜子扮演的未知作為女性老師的同情,總長少年卻堅毅眼神(眼角動人愁人的淚痣)的愛慕吧。男的和比自己年長的女性戀愛,無論雙方關係是社會認可或不認可,在我,都是默默覺得只要真愛就可以允許的。
所以進入關中的列車上聽到的話,那時不覺得如何,可後來回想,自己在那時竟然就做出內心出發的牴觸與排斥。那麼不給對方顏面的,就說出了自己的本心。
十七八歲是少女們最(初)綻放的年紀吧。雖然在我,女子是要到了二十七八甚至三十七八,才在我看來更有女性魅力的(比如現在的木村文乃扮演的角色,比如現在的大島優子,比如現在的慄山千明和以前《大逃殺》時代的她相比)。有時候也用邏輯推理或排除法去思考師生戀(真愛)到底為何應該禁止的原因。其實電影裡,伊藤老師的校長說得分明:一旦家長們知道了這所學校的老師可以和自己的學生戀愛,又怎麼放心自己的孩子在這裡讀書(任由成年人們戀愛呢)?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自己若是家長),立刻明白。更別說,這世間很多的師生戀,都未必好物,而不怎麼堅牢,彩雲輕散。
不過當然也知道,這部劇的定位不過是「青春校園偶像劇」。是日劇日影的一個大門類。是皆大歡喜劇情。可最好的校園師生愛戀(哪怕有愛戀),難道不是彼此默默、什麼都沒發生嗎?老師多年後想起來或許一笑:那時那個孩子啊。而學生想起來(還會記得嗎),也不過一笑:自己也動過心呢。或者竟至於真的相愛而終於撞到南牆頭破血流各自離散深刻領悟或百死不悔?也強過這最終圓滿的劇情(因為圓滿也會令人擔心)。想起山下智久的那部《近距離戀愛》。也是類似的結局,老師和學生突破藩籬,終於走到一起。可我總覺得,一旦(女)學生真的得到了老師的愛、老師的戀愛認可,老師的形象難道不會瞬間崩塌?——如同草莓飲料換成了罐咖啡。他不再神聖,不再神秘,甚至不再聖潔。《黃真伊》電影裡,黃真伊來到一位郊外的儒者家裡。儒者對漂亮的黃真伊毫不動心,卻青松明月地與之論道一夜。那顆高潔的心,是朝鮮時代真正的儒學者的心。也當是所有先生的該有的心。在面對任何誘惑都不動如山後,那些面容姣好之輩,那些欲望深刻之人,才會發自內心對你崇拜再三、終生不忘。如果從怎麼做最帥出發,這樣難道不是最帥的嗎?
所以森川葵扮演的女生那樣的,是最好的。她最無負擔,最吵吵嚷嚷,最青春釋放,也最不給人帶來麻煩:也許真的也對老師表白了,可轉瞬,她有新的愛戀,新的彼岸。
但結尾很現實,穩重的校友哥哥好像很討厭嬉皮笑臉的我,無視了我的一切心意。
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打破隔閡喜歡一個人是很勇敢的事情。所以告訴自己,年齡啊什麼的都沒有問題,只要純粹的喜歡他就可以。現在想想,喜歡的是義無反顧喜歡他的我自己。
「老師,我可以喜歡你嗎?」當她問出這個問題時就意味著她沉湎的是義無反顧喜歡一個人的感覺。你不回應我也好,我喜歡你就好。
這種喜歡本身也是帶著濾鏡去看人的,因為莫名其妙地心跳了,所以他的聲音也好聽,他的手指也纖長,他的眼神也深邃,他的拘謹也可愛,學生看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就是帶著濾鏡的,他的一切都是慵懶智慧迷人的。少女喜歡的人不是真是的他而是自己情竇初開的心勾勒出來的形象氣質。
以前的看日本純愛電影可能會有共鳴,現在徒留悲哀。那樣的喜歡也許是脆弱的,可是如今的卻再也找不到任何想要投射主觀美好印象的人了。簡而言之,找不到喜歡的人了,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喜歡另一個個體,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