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格爾旗薛家灣有這樣一對祖孫, 鎮區內對這對祖孫有印象的居民曾這樣形容:「十年前,一個蓬頭垢面的女人推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終日往返在各個小區的垃圾坑裡撿拾垃圾,自行車後座改造的坐筐裡還坐著一個剛滿月的孩子,這個女人不傻不憨,孩子也很健康,只知道家裡遭了變故,孩子便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
如今孩子和奶奶生活的小院
十多年過去,孩子已經13歲,奶奶也已近古稀。多方打聽,我們見到了這對十年前處境艱難的祖孫。老人叫李春英,幾年前,為了方便孫子到鎮上小學讀書,他們二人租住在了關地塔村的一處破舊的平房小院裡。這排頗有些年頭的老房子,被分隔成多間小屋,奶奶和孫子住其中一間,院裡和大門口堆放的滿是收回來的破舊廢品,被人棄養的三隻狗成為奶奶和孫子的陪伴。
夏天氣溫高,院裡堆放的回收垃圾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儘管是白天,進了屋子還得開著燈,老人招呼我們進屋,不到二十平米的小房間,是李春英和孫子燒火做飯、睡覺儲物的地方,所見之處沒有一點空餘的地方,擺滿了各種家用物件,老人說這些收回來的破舊家電家具能用的就留著用了,房間雖小,卻被老人打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沒有一絲異味。李春英說:「這幾年,我們終於活過來了。」
1993年李春英隨丈夫來到薛家灣,夫妻倆人靠打零工為生,一家人租住在鎮區內的一間小平房裡,日子也過的緊俏。
2006年孫子劉洋出生,對生活現狀極度不滿的兒媳丟下孩子一走了之,再也沒有回來,李春英的兒子對於自己妻子猝然出走整日鬱鬱寡歡,慢慢的神智也受到極大刺激。期間李春英的丈夫也不幸病故,家中一系列的變故使得李春英的兒子也徹底奔潰,孩子出生沒多久他也選擇了棄家出走一去不歸。家中倆個頂梁柱的消失,斷了經濟來源,更斷了李春英的後路,走投無路的他帶著襁褓中的孩子只能選擇上街收賣破爛,「孩子7個月大的時候,家裡就吃不開飯了」,李春英回憶。
劉洋回到家就會幫著奶奶幹些活
此後,一個奶奶推著自行車在驕陽下撿垃圾,孩子在車座後改造的車筐裡睡覺,這對相依為命的祖孫便被人熟知。「孩子小,才剛七個月大,我又怎忍心把孩子一個人丟在家裡,帶著孩子撿破爛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李春英至今不願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
夏天太陽大,怕孩子中暑,後座孩子的車筐上蓋著厚厚的廢紙片為孩子遮陽,冬天被棉被和塑料布緊緊包裹的後座車筐裡誰能想到裡面竟然還藏著一個嬰兒。李春英說,那三年沒有吃過炒菜,只有賣廢品的幾塊錢買些饅頭泡著水吃」,當我們驚訝孩子吃什麼時,她也無奈的搖搖頭說:「水泡饅頭。」
當年居民們給他打包飯菜的盤碗
起初的日子苦了些,但談起人們對她的幫助,李春英老人滔滔不絕。她指著茶几下的一摞又一摞的盤子和碗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好心人當時給他打包飯菜帶回來的碗筷,你看看有多少。」
李春英早先前領著孩子撿破爛時一天到晚沒有歇憩,小區的人們到了飯點兒路過看到他們就順便從自己家帶份兒飯給他,無論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來來去去的居民就招呼她帶些熱乎的飯再回去,小區有的孕婦每個月從自己家給李春英的孫子提供牛奶和奶粉,這樣,孩子喝奶就有了保障,大家誰家有廢舊破爛就主動給李春英存著,等著她來收,誰家企業單位的雙職工分了大米白面也要留給她。
李春英回憶:「有一年入伏天,烈日當空暑熱難耐,一個小區裡的計程車司機碰到正在撿拾垃圾的她便勸她帶著孩子回去避暑,『大娘啊,這麼熱的天你帶著孩子出來孩子也跟著受罪,我給你買一袋兒米一袋面一桶油您帶著孩子回去吧,等天入了秋氣稍涼一些你再出來,』於是便將買好的米麵油放下就走了,李春英還沒來得及感謝,司機就揚長而去。回到家李春英在放孩子的坐框裡才發現司機悄悄留下的3000元的現金,這筆「巨款」的主人老人找了很久很久…
這樣悄無聲息的「巨款」李春英收到很多,甚至有的人怕她不接收,便轉交給便利店老闆給她,李春英對於這些幫助她的人一個也沒有忘記,甚至她還費盡周折打問到好心人的住所登門道謝。
孩子慢慢長大,上幼兒園是個難題,於是小區裡的私人幼兒託管便主動收下孩子幫忙照看,所有的一切費用都幫李春英承擔,孩子有了幫忙照看的庇護所,老人也就自然放心了些,畢竟這輛破舊的自行車一邊放著孩子一邊馱著大捆的垃圾對於瘦小的她來說已經很吃力了。孩子四歲時,李春英租住的房子的房東主動給她買了一輛電三輪,有了這輛電動三輪車她更省力,再也不用村裡好心的村民幫她上坡推車,李春英憑著這些廢品收購換來的錢日子也愈漸寬鬆。
2015年,孩子到了入學的年紀,房東主動讓李春英和孫子搬去了離鎮上小學更近的一處自家平房,此前的幾年間房東沒有收取他們任何一分租金,並且給了他們不少幫助。「這些年,我能活下來全是這些人在幫我。」李春英說。
如今,年紀大了的李春英依然騎著那輛房東給他買的電三輪去收廢品。他和記者算了一筆帳,通過準格爾旗環保協會的幫扶,鎮區內有幾所學校的廢舊書本由她專人回收,再加上很多商家主動聯繫她上門收購的廢品,她每個月基本有五千元的收入。
李春英是個耿直的老人,2017年她主動領著孫子去學校主動申請退出貧困生補助,她說還有比他們困難的孩子或許也需要幫助,既然現在日子稍微寬鬆了,手頭也不緊了就要退出來讓給更需要的人。2018年,她主動聯繫房東支付這些年的房租,房東執意不要,但還是拗不過老人,李春英也補齊了房租。老人說:「這些年,大家對我們的幫助我真的不知該如何回報,現在我可以把孩子和自己照顧好不想給大家添負擔。」記者採訪時,見到了已經13歲的劉洋,開朗、大方、帥氣,生活的陰霾並沒有讓他丟失本應屬於他的童真。讓李春英欣慰的是,她的心血沒有白費,孫子一直都很懂事,他也常常告訴劉洋在他們最艱難的時候身邊的人們如何幫助他們,奶奶教導孫子常說的一句話便是:「好好學做人,別走歪道,回報身邊的人」。
劉洋說,他平時除了學校外,就是一個人在家等奶奶回來。他最大的願望,是奶奶不用再撿破爛了,能快快長大不讓奶奶那麼累。而對於李春英來說,辛苦與否都不是問題,只要孫子能爭氣些,好好讀書,就是她最大的心願。「孫子是我最大的牽掛,一定把日子過好,把孩子撫養成人」眼前的李春英,花白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話語之間透著堅強、樂觀。
採訪期間,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的一句:「我是自行車上長大的孩子,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這句漫不經心但又刻骨銘心的話,也許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不曾懂得他身邊的這個女人為他撐起一了片天,但長大成人後的他終將明白終日呼喚的這聲「奶奶」勝過一聲「媽」。
圖文:劉浩
更多新聞
本期編輯:李娜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喔!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