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是中國少有的經歷了兩個人工智慧技術階段的研究者。張鈸院士認為,深度學習觸及天花板;人工智慧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圍棋三個領域外,很難再獲得發展;擔心「機器人統治人類」,完全是遠慮,但腦機接口研究的潛在風險卻近在咫尺。所以發展人工智慧要慎重,同時也要有敢闖無人區的魄力,有了從0到1的突破,人工智慧才能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馬斯克欲通過腦機接口打造超級人類,但也有人認為這會使機械智能侵佔人腦,您怎麼看待腦機接口研究?
目前,國內外科研團隊都很重視腦機接口這個發展方向,大家在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腦機接口去幫助那些殘疾人,比如說他手腳不方便,或者視覺、聽覺有問題,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幫助他。當然這裡也可以通過這個來研究人類智能的一些機制等等,一旦這個晶片廣泛植入人腦以後,這個人叫機器人?還是叫做人類?實際上這是很大的倫理問題,所以有很大的爭論。我的觀點是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慎重,現在大家都提出了人工智慧的管理問題,就是說這個技術如何正確地運用有利於造福於人類,而不是傷害人類。這是大家非常關注關心的問題。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之所以要慎重發展腦機接口技術,是不是因為這個技術還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是的,其實這裡風險是兩個性質的,一種是無意中造成的,一種是有意造成的。無意造成的是指,發展這個技術初衷是想去幫助某些病人,但是做的過程中出現了副作用。比如說你要想在人腦中間植入晶片來幫助他克服視覺的毛病,但是有可能改善了視覺,同時會不會改變他的性格,改變他的行為呢?這個是科研本身的自律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就想做出來一個這種利用晶片植入人腦,使得這個人他不怕死,使得他衝鋒陷陣,去破壞、去進行戰爭或者進行對抗。這個就是有意為之,需要通過法律法規來進行限制。你可以利用核能來發電來造福人類,但是你也可以用核能來製造核武器來毀滅人類,所以關鍵問題對於任何技術如何正確發展,這裡頭都有一個原則的問題。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您怎麼評價深度學習的發展現狀?
深度學習大概是在本世紀初發展起來了,它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可以利用大數據,且不需要領域的知識,所以它就使得深度學習變成一個通用的工具,使用的技術門檻比較低,比如說拿人臉識別來講,過去要搞人臉識別,你必須對計算機提取什麼樣的特徵,才能使得人臉識別得好。那麼有了深度學習以後呢,這個特徵的提取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所以你只要有這樣的一個算法,有這樣的軟體,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進行大數據的處理。因此深度學習在人工智慧領域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表現在模式識別上,像圖像識別,像語音識別,這是它很大的優勢。
到了大概2014年前後,大家逐步地發現深度學習有很多嚴重的缺陷,這個嚴重的缺陷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表現在這種學習方法非常不安全,非常容易受到欺騙,非常容易受到攻擊,而且很不利於推廣到別的領域去。比如說你搞了動物的識別,你要搞其它物體的識別,都得從頭學起,那麼這些問題就引起了大家說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那麼我的看法呢,為了克服深度學習存在的這些缺陷,下一步必須引入知識,因為深度學習最主要利用的是數據,由於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非常強,因此它表現出來很多優點。但是人類的智慧最主要來自於知識,所以人類的視覺跟計算機的圖像識別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在下面的發展過程中間要把知識這個引進去。這個把數據驅動跟知識驅動結合的方法叫做第三代人工智慧。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人工智慧發展從第一代走到了如今的第三代,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人工智慧發展了60年,第一代人工智慧就是以知識推理為模型的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有的時候有叫符號主義,就是用人類的知識來構建智能系統,當時也有做了好多專家系統,包括計算機輔助醫療診斷等等這些系統。它的局限在於,基本上只能夠解決完全信息結構化環境下面的確定性問題,也就說它不能隨機應變。
第二代人工智慧就是剛才您提到的深度學習,它最主要的是利用數據,但缺點就是我剛才講過的不安全,不可靠,不可信,不容易推廣。
第三代人工智慧就是把第一代知識驅動的人工智慧和第二代數據驅動人工智慧結合起來,通過這兩個結合來同時利用這個數據和知識,就可以克服前面兩代機器人所存在的局限性。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受疫情影響,舉辦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阻力,最終以雲端峰會的形式揭幕,讓全球範圍內的頂級專家學者在線聚首,共話AI。您對於此次的雲端峰會寄予什麼樣的期待?
我想說,人工智慧有這麼兩個特性,一個它的任何成果對人類的生活,工作,社會都會起非常大的影響。第二個它的研究是非常艱難的,所以要是要真正要實現人工智慧的話,我的觀點就是必須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同來研究人工智慧,特別對於這個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都需要靠全世界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共同努力。所以我覺得上海的人工智慧大會實際上就是起到這個作用,就是聯合全世界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來共同發展人工智慧,用人工智慧來造福全人類。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最後,請您談談對於上海打造科創中心,發展人工智慧有什麼建議?
科創中心也好,發展人工智慧也好,其實最關鍵件的是要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因為人工智慧發展在這個階段,實際上已有的技術都會存在著瓶頸或者觸及到天花板。我們現在要發展人工智慧,其實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人工智慧從技術上從應用上突破,最關鍵的問題是要零到一的創新。
那麼這個創新呢,最關鍵的問題在人才,就必須要有敢於闖無人區、勇於創新的人才。我覺得上海這個地方有很大的優勢,就是它的人才資源非常豐富,而且這個人才,特別對人工智慧來講,必須要有領導力,有創新的能力,一定要抓住這一點。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智敏 攝像:趙翔宇 編輯: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