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監護病房(英文縮寫RICU)主要負責人謝芳,在戰「疫」一線忘我工作,在救治生命的最前沿堅守職業初心,在「疫火」淬鍊中綻放芳華,用青春和熱血詮釋白衣天使的職責和擔當,以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託起患者康復的信心和希望。
疫情襲來,她在實戰中進修
「我原來專修的是呼吸內科,也進修了幾期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但總覺得不夠。本打算春節後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繼續進修綜合重症醫學的,申請表都交了,沒料到疫情來了。」
關鍵時刻,「生命衛士」挺身而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謝芳巾幗不讓鬚眉,成為全市進入隔離區工作的首批醫護人員中的首名女醫生。
在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是此次戰「疫」的主力軍,呼吸與危重症監護病房則是主戰場,也是最危險的地方,謝芳挑起的就是RICU主要負責人的重擔。
作為全院最先承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務的RICU,收治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支氣管鏡檢查、吸痰等高風險操作是常有的事。
近乎零距離接觸病毒,謝芳習以為常。一個多月來,她每天都泡在病房裡;每次查房,都要握一握患者的手。「像清醒的病人,跟他握握手,他會有一種被安慰的感覺;有些意識模糊的病人,肢體溫度很低,通過握手能夠知道他的末梢循環怎麼樣,同時也能了解病人的力量等情況,進而評估病情。這是貴州援鄂醫療隊的傅小雲教授教我的,他是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症科主任、知名的重症醫學專家。」謝芳說。
實戰見真功,磨礪促成長。
鄂州首例ECMO(也稱人工肺)手術,就是安排在謝芳值守的RICU裡實施的。當時,患者體內二氧化碳急劇升高,達到137mmHg(正常值為35-45mmHg),隨即出現意識模糊、心率減慢等症狀。醫生緊急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後,仍未能改善患者呼吸衰竭加重的狀況。「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都到齊了,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決定為患者上ECMO。」謝芳說,「上ECMO很危險,正因為如此,才讓我見識到了專家們敬畏生命、敬畏職業的態度和胸懷。」
謝芳很勤奮,每天關注的不是工作就是學習。兩個月來,她沒回過一趟家,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天上午守在RICU,下午參加新冠肺炎疑難危重、死亡患者病例分析會商,晚上在住宿點一張一張研究醫學影像,一點一滴汲取新知識、新方法、新理念,雖累但充實。
搶救生命,她在感動中前行
RICU是守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與死神較量,這既考驗身體素質又考驗心理承受能力。
「我們總想把病人從危險的邊緣給拉回來,但是這個病來勢洶洶、病毒非常狡猾。有一名病人,我們守護他1個多月,突然就不行了:一會兒心臟出了問題,一會兒神經出了問題,一會兒又肺栓塞,一會兒血壓快速下降……整個團隊為之搶救了1個多小時,還是沒能保住。當院領導說『大家盡力了』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哭。」「在下午會商死亡病例的現場,眼淚就止不住譁譁往下流,因為我們一起『過五關斬六將』守了那麼長時間,血液透析、血漿濾過、插管、切管,除了當時沒有ECMO外,幾乎所有的辦法都用了,但是最後……」謝芳哭得像個孩子,一如當年高三畢業時的模樣:那年,她發揮失常沒能考上自己心儀的「三大校」,躲在家裡哭了好幾天;在當鄉村醫生的父親勸導下,她才重整旗鼓、收拾行裝,踏上赴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艱辛求學之路。
1997年7月,學滿5年的謝芳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順利入職鄂州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開始了守護生命、救死扶傷的漫漫徵途。二十多年來,她堅守初心、勤勉盡責、好學肯幹,一步步成長為全院乃至全市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帶頭人。
「正如我父親說的那樣,當醫生雖然辛苦,但是卻很高尚,治病救人,回報社會;而且,從事這個職業,會讓你不斷地向上向善。所以,我一直覺得,病人教會了我很多,讓我知道下一步怎麼去努力、以後在哪些方面要下大力氣去改進。」謝芳堅毅地說。
RICU裡也有溫馨時刻。「有的病人,身體一天天恢復,也學著醫生看片子,把自己的CT拿出來進行前後對比;看著病灶一天天縮小直到完全消失,就特別興奮、特別感激。」這是謝芳最欣慰、最高興的時候。「有個治癒的小夥子,都快從病房的走廊走到電梯口準備下樓出院了,突然好像記起什麼了,返回給我們深深地鞠躬才離開……」
展望未來,她在希冀中奮蹄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謝芳哭過,因此更懂得生命的可貴;她自責過,因此更明白與「疫魔」賽跑一秒也不能輸;她更在默默地攢勁,因為與病毒的較量沒有句號。「我別的本事沒有,學習能力還行。這一次戰『疫』,讓我欣慰的是每天辛苦都值得,因為知道了自己缺什麼、還要學什麼。疫情過後,我肯定去B超室趴著,學床邊彩超怎麼做;我還要知道血透機每一步工作原理,怎麼樣才能用好;我要去進修重症醫學,包括ECMO搭建……我要在下一場生命大考以及日後每一場生命大考中拿高分!」謝芳鄭重地給自己立下誓言。
全媒體記者 汪安剛 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