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農田缺鉀面積日益擴大,增施鉀肥已成為奪取農作物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鉀肥的肥效受到土壤條件、作物特性、與其他肥料配合施用,以及施用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只有明確和掌握鉀肥的有效施用條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才能使目前有限的鉀肥資源充分發揮其增產效果,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與氮、磷肥配合
鉀肥的肥效與氮、磷的供應水平有關。當土壤氮、磷供應水平低時,單施鉀肥增產效果不顯著。單施氮肥或僅施磷肥而不施鉀肥,氮、磷肥的增產效益也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必須注意氮、磷、鉀的配合。
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在桑樹上進行的試驗結果表明,按七次採摘桑葉平均產量計算,與不施肥比較,單施氮肥每畝增產桑葉109.5kg,增產36.13%;施氮、磷、鉀肥每畝增產桑葉111.5kg,增產36.79%。
許多試驗還表明,在充分滿足作物生長所需氮、磷範圍內,鉀肥效應隨著氮、磷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在當前農村偏施氮肥的情況下,氮、鉀配施尤為重要。
二、與有機肥料配合
有機肥的種類和施用水平也影響鉀肥的肥效,由於有機肥料中含有較多的鉀素,且有效性高,因此,當有機肥用量高時,配施鉀肥的增產效果小。尤其是秸稈直接還田,可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鉀素(如水稻吸收的鉀素總量中秸稈部分佔70%左右)參與生物再循環,減少了作物對鉀肥的依賴程度,鉀肥肥效就差。在施用含鉀較多的廄肥時,可視廄肥用量減施或不施鉀肥。
總之,土壤供鉀水平是指土壤溶液中速效鉀的含量和土壤緩效鉀釋放的數量和速率。在一個生長季節中,對大多數作物來講,速效鉀含量是決定鉀肥肥效的重要因素。土壤質地是影響鉀肥肥效的另一因素。同等量速效鉀在黏質土壤上的肥效比砂質土差。
不同作物的需鉀量和吸鉀能力不同,施用鉀肥的效應各異。油料作物,薯類與糖用作物、棉麻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菸草、茶、桑等葉用作物等需鉀量都較多。果樹需鉀亦較多。同種作物,品種不同對鉀的需要也有所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對鉀的需要差異顯著。一般禾穀類作物在分櫱-拔節期需鉀較多。肥料配合與鉀肥肥效,氮、磷、鉀三要素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因此作物對氮、磷、鉀的需要有一定比例。
當土壤中氮磷含量低,氮磷肥用量少時,配施鉀肥的效果往往不明顯。當氮磷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而土壤的供鉀水平較低時,施用鉀肥常可獲得增產。氮肥用量較高,土壤又嚴重缺鉀時,鉀氮配施的效果好。氮肥用量很高,但土壤鉀豐富時,兩者配合的效果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