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遍3061座島嶼,只為找到「神話之鳥」

2021-01-09 澎湃新聞
這是一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故事。

在茫茫東海,有一群人尋遍3061座島嶼,奉獻了18年的青春年華,只為將中國最稀少的海鳥從滅絕的深淵挽回。

這個物種就是中華鳳頭燕鷗。

因為蹤跡神秘,珍稀程度遠超大熊貓,中華鳳頭燕鷗也被譽為「神話之鳥」。

1937年,中華鳳頭燕鷗最後出現在山東青島的沐官島,此後便銷聲匿跡。長達數十年的缺席,讓多數學者認為它已經滅絕。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放棄了。

18年前,浙江鳥類學家陳水華、範忠勇與保護區工作者、志願者們組成了一支追尋「神話」的團隊。

他們前赴後繼,創造了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史上的傳奇。

浙江象山韭山列島上空,一隻中華鳳頭燕鷗捕魚歸來。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尋遍3061座島嶼:「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到很遙遠的那些海島上去」

2000年,鳥類學界出了個轟動的新聞,一位攝影師在馬祖列島偶然發現了4對中華鳳頭燕鷗。

消失63年之久的「神話之鳥」竟然還沒有滅絕!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國際學界的廣泛關注。

那時,35歲的浙江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陳水華正騎著一輛自行車,到處觀察研究杭州的城市鳥類。他騎行最遠的地方,是杭州西北部的一片水蕩。經研究考察後,陳水華向杭州市規劃局寫了一份建議,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應該把這片水蕩保護下來。這裡,就是今天的西溪國家溼地公園。

「那時候,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到很遙遠的那些海島上去。」陳水華感慨。

浙江省韭山列島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直到2002年,一位臺灣友人的到訪才讓陳水華知道了中華鳳頭燕鷗的消息。「消失於山東,重現於福建,分布著3000多座島嶼的浙江省正好位於兩者之間,會不會存在著它們的繁殖地呢?」那天以後,這個大膽的猜想一直在陳水華心中湧動。

海鳥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而極度瀕危的中華鳳頭燕鷗對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更是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這個鳥這麼珍稀、重要,我們作為浙江省的鳥類研究者,有責任找到並保護好它。」但陳水華心裡也犯嘀咕,自己和同事都沒有海上科考經驗,能行嗎?

思前想後,陳水華還是說服了自己。2003年,他喊上同事範忠勇等人,申請了幾萬元經費,踏上了「大海撈針」般的旅程。

最初,調查隊搭乘的是漁業局的「便船」。漁政船條件好,抗風浪能力強,但難以靠近礁石林立的無人島。後來,為了方便,陳水華就直接向漁民租用2米寬的小木船。

但坐小木船登島,常常危機四伏。無人荒島很陡峭,沒有碼頭,漁船停靠後依舊不斷顛簸。「每次上岸前,我都小心翼翼蹲在船頭,等船顛簸到最高點的瞬間趕緊跳到對面的崖壁上。」陳水華說。

2004年8月20日,科研人員小心翼翼登上了一座無人島。陳水華攝

提起去長塗島時遭遇的湧浪,即便過去了十幾年,範忠勇依然心有餘悸。

「海上有句老話叫『無風三尺浪』,就是指湧浪。」那天雖然沒有風,但範忠勇感到整個海都在翻動,小木船就跟著海浪起起落落,每一次都有數米的落差。當船落到低位時,遠方的海平面甚至高過了他的頭頂。「那時候安全意識不強,救生圈、救生衣都沒備齊就出了海,現在想想都後怕。」

2003年到2004年,團隊陸續完成了舟山群島1300多座島嶼的調查工作,在部分島嶼發現了粉紅燕鷗、黑枕燕鷗和大鳳頭燕鷗等海鳥,填補了浙江省海島鳥類的部分空白,但始終沒能看到中華鳳頭燕鷗的身影。剛剛下海時的興奮,在日復一日的暴曬和嘔吐中消磨殆盡。

「浙江省島嶼最多的舟山群島都找不到,還會有戲嗎?」

到了2004年7月,面對即將到期的項目和告竭的啟動經費,陳水華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不然就放棄吧,我們回杭州繼續搞研究。」

疲憊的調查隊員

幾度得而復失:「有1000多隻大鳳頭燕鷗,還有4隻中華鳳頭燕鷗」

就在調查隊準備打道回府時,陳水華接到了來自寧波市象山縣海洋局的委託,到韭山列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動植物資源調查。

2004年8月1日,是委託調查的最後一天,調查隊來到了一座名為將軍帽的無人島。島的四面就像是被巨斧直直削下,高聳得讓人望而生畏。登上這座不起眼的無人小島,漫天的大鳳頭燕鷗盤旋在天空,他們仰著頭,興奮地在其中數出了約20隻中華鳳頭燕鷗。

浙江韭山列島

但還沒高興太久,一周後的8月12日,颱風「雲娜」在浙江登陸,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島上的燕鷗還能活下來嗎?」陳水華等人坐立難安。

8月17日,儘管颱風的餘威還未散去,調查隊依舊冒險出海了。「風浪特別大,小木船開足了馬力,但屢屢被海浪推舉豎起。」陳水華回憶,海水劈頭蓋臉打到了身上,他和範忠勇一邊把相機捂進衣服,一邊拼命地往船艙外舀水。登島後,陳水華發現颱風雖然對繁殖造成了一定損害,但仍有雛鳥成活。

沒想到兩天後,又一場颱風「鯰魚」侵襲浙江。颱風過後,島上只剩四處滾落的鳥蛋和雛鳥們的屍體。

之後兩年,燕鷗群沒再回到這個傷心之地。調查隊搜尋了浙江中南部沿海的1760座島嶼,仍未找到線索。

極度瀕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其全球種群數量僅100餘只。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令陳水華等人感到「柳暗花明」的是,2007年6月,8隻中華鳳頭燕鷗又回到了將軍帽島。「這次保護區專門派了一艘船守在小島邊,吃喝拉撒一步不離。」此時,卻發生了一件讓陳水華倍感痛心的事情:在護島船回大島補充物資的空檔,不法分子竟然趁著夜色,將所有鳥蛋一卷而空。

陳水華這才意識到,「撿蛋」+「颱風」的雙重打擊,或許是讓包括中華鳳頭燕鷗在內許多在浙閩沿海繁殖的海鳥種群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我們在海邊大排檔發宣傳單的時候,就看到不少食客吃著海鳥蛋。一問,35元一個。」陳水華說。

幸運的是,2008年6月初,陳水華在舟山的五峙山列島再次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在保護區的嚴密保護下,這個繁殖群逐步穩定了下來,其數量從2008年的4隻,逐漸上升到了2013年的14隻。

圖為浙江省韭山列島鐵墩島。該島是一座無人荒島,也是中華鳳頭燕鷗規模最大的繁殖地。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至此,中華鳳頭燕鷗的回歸終於出現了一絲曙光。

2013年,為了給這一瀕危物種創造更多繁殖機會,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招引和恢復項目在韭山列島啟動。

項目團隊選擇了地勢相對平緩,與將軍帽島相鄰的鐵墩島作為招引點。

2013年5月10日,科研人員在鐵墩島上布置好了燕鷗模型和聲音招引裝置後,撤離到對面的大島進行監測。

一位來自蘭州的小夥子丁鵬,扛起了監測的重擔。「從小見多了沙塵暴,長大後就想為生態環境做點事。」2013年,寧波大學畢業的丁鵬來到保護區工作。荒島上的生活很是艱苦,「水窖裡積蓄的雨水就是唯一的淡水來源,吃得最多的是南瓜和土豆。」丁鵬說。

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觀測,眼看繁殖季就要過了,卻未見一隻中華鳳頭燕鷗。2013年7月18日,失望的工作人員登上鐵墩島,準備撤走設備。丁鵬意外地發現,播放燕鷗叫聲的音響出了故障。「修好它再試一天吧!」

第二天登島,丁鵬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掏出手機,撥通陳水華的電話:「陳老師!好多鳥,天上好多鳥啊!」「有多少?」「有1000多隻大鳳頭燕鷗,還有4隻中華鳳頭燕鷗!」

在追尋「神話之鳥」的道路上,堅持,讓奇蹟一次又一次出現。

鐵墩島上的工作生活區

無人島上有了新面孔:「我們不再年輕了,但這份事業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

2020年7月18日9時,志願者謝勇東和方騰對著監控畫面眉頭緊鎖。畫面中央的這枚蛋正孕育著今年最後一隻燕鷗寶寶,但這枚蛋的一端破碎了。

「繁殖地是個斜坡,可能是鳥蛋滾動時撞壞了。」謝勇東推測。今年,中華鳳頭燕鷗在鐵墩島共產下58枚蛋,因惡劣天氣、天敵幹擾、未能受精等原因,僅18枚蛋孵化成功。

見狀,謝勇東立刻打開門,鑽進了一人多高的茅草叢中。草叢中有條半米寬的小路,穿行幾十米後,就能看到3座隱蔽在草叢中的觀測木屋。透過木屋的小窗望去,數千隻海鳥在天空中盤旋。

志願者謝勇東在用望遠鏡觀察海面情況,以防有不法船隻進入保護區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在範忠勇的遠程指導下,謝勇東破例進入了燕鷗的繁殖場地。「靠近後我心一沉,蛋內膜都破了洞,估計活不成了。」沒想到,過了20多秒後,透過破洞,他看到有個小東西動了一下。「還活著!」謝勇東趕緊離場,被嚇飛的燕鷗媽媽隨即落了回去,用心孵化著自己的寶寶。

謝勇東和方騰從事的這份志願工作,被稱為「最有詩意的崗位」。

在人工招引較為穩定後,2017年,浙江自然博物館與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從4月到8月監測燕鷗群的繁殖全過程。兩個月一期,每期兩名志願者。

7月20日,志願者方騰在浙江韭山列島的鐵墩島上接水洗漱。由於連日暴曬,水箱中的淡水已經長藻。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看海、聽濤、觀鳥!這份「最有詩意的崗位」很快走紅,許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中華鳳頭燕鷗。

「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公眾參與進來,了解海洋生態系統,認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範忠勇說。

但看似詩意的工作可不好幹。志願者住在一間簡易板房裡,為了節約淡水,他們每兩周才能回大島洗一次澡;發電依靠太陽能,遇上陰雨天,他們只能把電力省給監控設備;因為無法儲存肉類,補充蛋白質全靠幾隻母雞下的蛋。

鐵墩島上的太陽能發電板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今年6月初,補給船因連日大浪無法靠岸。島上的蔬菜很快就吃完了,志願者就在島上採摘了野茼蒿和桑葉,煮了一鍋熱湯就著土豆吃,度過了最難的幾天。

「在無人荒島上住幾個月,苦不苦?」面對這樣的提問,志願者們的回答出奇一致。「不苦!」「能親自守護中國最稀少的鳥,一點兒也不苦!」

7月19日8時26分,第19隻中華鳳頭燕鷗的雛鳥成功出殼。謝勇東興奮地歡呼了起來:「對這樣一個岌岌可危的物種,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都彌足珍貴!」

在浙江韭山列島的鐵墩島上,一隻中華鳳頭燕鷗媽媽小心翼翼護佑著剛出生的雛鳥。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據統計,2013年韭山列島種群恢復項目啟動至今,已孵化幼鳥93隻,中華鳳頭燕鷗全球種群數量超過100隻。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華鳳頭燕鷗已暫時脫離了滅絕危機。」

範忠勇說。

陳水華近照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如今,55歲的陳水華已調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但他心中始終掛念著大海上的燕鷗。

「張方鋼、陳蒼松、我、範忠勇、蔡春抹。」兩鬢有些斑白的陳水華拿出一張老照片,向記者依次介紹著。這是18年前考察隊剛成立時的一張合影,照片中的主人公們笑容燦爛,滿懷希望。

2003年,浙江自然博物館組建了中華鳳頭燕鷗考察隊,左起張方鋼、陳蒼松、陳水華、範忠勇、蔡春抹。

「我們已經不再年輕了。」陳水華笑了笑,「但這份事業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

今年7月,21歲的女大學生洪紫千登上鐵墩島,親手為兩隻燕鷗戴上了環志。2011年,在象山讀小學五年級的洪紫千聽了一堂特殊的公益講座,一種名為「中華」的鳥深深吸引了她。講座的主講人正是陳水華。

今天,陳水華播撒的種子正在發芽。

(本報記者 周夢爽)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4日 08版)

原標題:《尋遍3000多個島,只為找到「神話之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尋遍3000多個島,只為找到「神話之鳥」
    在茫茫東海,有一群人尋遍3061座島嶼,奉獻了18年的青春年華,只為將中國最稀少的海鳥從滅絕的深淵挽回。這個物種就是中華鳳頭燕鷗。因為蹤跡神秘,珍稀程度遠超大熊貓,中華鳳頭燕鷗也被譽為「神話之鳥」。本報記者周夢爽攝尋遍3061座島嶼:「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到很遙遠的那些海島上去」2000年,鳥類學界出了個轟動的新聞,一位攝影師在馬祖列島偶然發現了4對中華鳳頭燕鷗。消失63年之久的「神話之鳥」竟然還沒有滅絕!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國際學界的廣泛關注。
  • 「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有望擺脫滅絕命運
    「2018年我們在浙江沿海的兩個實驗基地一共觀察到77隻成鳥,它們生下了25隻雛鳥,共計102隻,這意味著這一珍稀鳥類的全球數量首次超過了100隻。」數量雖然很少,但是鳥類學家、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陳水華博士還是為之高興:極度瀕危的中華鳳頭燕鷗趨向滅絕的態勢被初步遏止。
  • 「神話之鳥」終於回來了
    「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曾被估計全球種群數量不足50隻,因數量少、行蹤神秘,被譽為「神話之鳥」。        在2014年之前的八九年時間裡,韭山列島難覓中華鳳頭燕鷗的身影。如今,「神話之鳥」為什麼會定期出現在鐵墩島?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鳥類生態學博士陳水華。
  • 象山「神話之鳥」被「利奇馬」吹到上海了?
    ,想一睹『神話之鳥』的神秘面紗。關於這「神話之鳥」在象山韭山列島的發現、保護和繁殖,有著曲折而動人的故事——象山最近一次報導「神話之鳥」就在半個月前,7月30日《今日象山》頭版刊登記者鄭丹鳳採寫的消息《中外志願者三天兩夜駐紮荒島 為新一代「神話之鳥」辦理「身份證」》,報導顯示:「近年來,經過多方努力,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實現增長,據估算,目前總數已超過
  • 已消失63年之久的「神話之鳥」重現地球,珍稀程度遠超大熊貓
    已消失63年之久的「神話之鳥」重現地球由於這一種動物的蹤跡很神秘,珍稀程度遠超大熊貓,所以又被稱為「神話之鳥」。消失這麼久的動物是怎麼出現的呢,現在這一個物種的現狀又是怎麼樣的呢?在2003年到2004年期間,研究團隊在海島調查時,再次發現了這一種中華鳳頭燕鷗,其中在2004年8月1日,研究人員在一座無名島嶼發現了大約20隻中華鳳頭燕鷗。在2008年6月初,研究人員在另一座島嶼中再次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在研究人員的保護下,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群數量從2008年的4隻逐漸上升到2013年的14隻。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這一個物種全球數量已經超過100隻。
  • 最「詩意」的護鳥志願者,追尋「神話之鳥」
    本報記者朱涵攝被譽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是一種極為罕見、蹤跡神秘的極度瀕危物種,一度在世界上銷聲匿跡60多年。2000年和2004年,這種海鳥在福建馬祖列島和浙江韭山列島先後被重新發現。在這之後,鳥類學家、保護區管理局採取人工招引和種群恢復技術,和全國各地的愛鳥人士一起幫助這些瀕臨滅絕的「神話之鳥」在浙江東部的無人小島上建立家庭、繁殖後代。
  • 全球僅存100隻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蹤金門
    全球僅存100隻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蹤金門 2019年04月04日 14: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右)現蹤金門。
  • 觀神話之鳥!日薪200!寧波多個大學生應聘這份「神仙」工作
    應聘這個崗位有何門檻?上崗前,我們會對他們進行相應技能培訓。」 當然,範忠勇希望報名者有觀鳥愛好亦或懂得攝影的更佳。神話之鳥學名中華鳳頭燕鷗。漂亮的鳳頭、白色的羽翼、黑色的嘴尖。鳥如其名,美得像神話。中華鳳頭燕鷗通常混群在大鳳頭燕鷗中繁殖(範忠勇攝)極為罕見、蹤跡堪稱神秘則從另一個角度坐實了它的「神話」之名。
  • 神話之鳥傳奇——中華鳳頭燕鷗
    它於1863年由德國學者赫爾曼 · 施勒格爾定名;自發現和命名之日起就很少被觀察到;它曾神秘地消失了半個多世紀。它,就是傳說中的「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傳說中的「神話之鳥」2000年9月,臺灣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到福建外海臺灣管轄的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拍攝燕鷗。在回來檢閱影像資料時,他發現在一群大鳳頭燕鷗中混有幾隻從未見過的鳥,向多位鳥類學家求救後,確認那是已失去蹤跡達六十多年的一種鳥類——黑嘴端鳳頭燕鷗。
  • 全球記錄不超過100隻,卻頻頻光臨青島「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
    日前,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和中國海洋大學科研人員陪同黃海大海洋生態系II期項目評估專家開展膠州灣溼地考察時,在大沽河口西北側灘涂溼地意外觀測到3隻「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自2016年至今,中華鳳頭燕鷗已連續5年來到膠州灣大沽河口,去年更是被一次觀測記錄到37隻,這表明膠州灣大沽河口溼地已成為中華鳳頭燕鷗的重要遷徙驛站。 中華鳳頭燕鷗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目前,中華鳳頭燕鷗全球記錄不超過100隻,由於瀕臨絕種,且經常混雜在鳳頭燕鷗鳥群中,不易被觀察,因此又名「神話之鳥」。
  • 志願者無人島上守護「神話之鳥」
    一艘小船經過,不少「神話之鳥」受驚飛起。謝勇東展示他們拍攝的「神話之鳥」。看著小鳥們健康地成長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了目前在守護鳥島的,已是今年招募的第二批志願者了,但其中的謝勇東則是原來第一批的志願者。「因為第二批確定的志願者中有一人因為個人原因來不了了,我也放心不下守護了兩個月的鳥兒們,所以志願繼續留在島上。」謝勇東說。
  • 全球記錄不超過100隻,卻頻頻光臨青島「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再現膠州灣
    日前,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和中國海洋大學科研人員陪同黃海大海洋生態系II期項目評估專家開展膠州灣溼地考察時,在大沽河口西北側灘涂溼地意外觀測到3隻「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自2016年至今,中華鳳頭燕鷗已連續5年來到膠州灣大沽河口,去年更是被一次觀測記錄到37隻,這表明膠州灣大沽河口溼地已成為中華鳳頭燕鷗的重要遷徙驛站。
  • 象山韭山列島迎來66隻「神話之鳥」!全球僅有100隻
    昨天,鳥類生態學博士、「神話之鳥」保護項目主要負責人、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館長陳水華給記者發來信息,稱今年在島上觀察到的世界極危鳥類中華鳳頭燕鷗已達66隻。根據去年觀察到的數據,該種群全球總數已突破100隻,意味著初步遏止了該種群滅絕的態勢。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因其極為罕見、蹤跡神秘而被譽為「神話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