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鳩茲故地。據《後漢書·郡國志》註:鳩茲意指鳩鳥棲息繁殖之所,兩漢時已是鹽商大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縣的她,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素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美譽。這裡是中部地區通往江浙滬等地的重要門戶,也是安徽省融入長三角的跳板。據安徽省民政廳信息,這裡撤縣設區與更名一併完成,從此世間再無蕪湖縣,與同批設立的蕪湖市繁昌區成為安徽省最年輕的市轄區之一。
灣沚區地處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東南部,四周分別與鳩江區、鏡湖區、弋江區、南陵縣、宣城市宣州區、當塗縣相鄰。灣沚因地處青弋江東岸,以在河灣洲沚得名;另因河道彎曲淤積泥沙,成為高於水面的衝積陸地,得名灣沚,雅稱沚津;又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鎮以青弋江在此曲折流過而得名。
下轄5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區人民政府駐灣沚鎮十連路,總面積667平方千米,人口34.71萬,區人民政府駐地灣沚鎮蕪湖南路距省城合肥市148公裡。
灣沚區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境內就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時期為鳩茲邑,先後屬於吳國與楚國。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蕪湖縣,治於鹹保圩水陽江畔(今址北),屬丹陽郡;蕪湖以「地卑蓄水,而生蕪藻」得名;另說為吳越語地名,蕪同無,發語辭,無義;又說另說蕪湖山在(蕪湖縣)西南,山因湖名之;據《太平寰宇記》載:蕪湖(水名)長七裡,蓄水不深而多生蕪藻,故曰蕪湖,因以名縣。三國吳黃武二年(223)由鳩茲故地(原鹹保鄉,今六郎鎮)西遷治雞毛山(今蕪湖市區)。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蕪湖縣併入襄垣縣。
隋朝隨襄垣縣併入當塗縣。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復置蕪湖縣(另說南唐升元年間復置)。兩宋及元明清各代,先後屬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光緒二年(1876),開為通商口岸,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民國初期安徽蕪湖道尹駐此。1914年屬蕪湖道。1928年直屬於安徽省。1949年5月以原縣城及近郊三鄉置蕪湖市,縣治遷至馬塘,屬皖南行署區蕪當專區。
1950年這裡是中部地區通往江浙滬等地的重要門戶,也是安徽省融入長三角的跳板。屬皖南行署,1951年屬池洲專區,1952年屬蕪湖專區。1959年撤銷併入蕪湖市。1961年復設蕪湖縣。1971年劃宣城縣西北2鎮8鄉劃入蕪湖縣,駐地由蕪湖市遷今址。1980年屬於蕪湖市至今。1997年紅楊鄉、易太鄉、三元鄉、陶辛鄉撤鄉設鎮,保豐鄉改設六郎鎮。
2003年灣沚鎮、新豐鎮、趙橋鄉、三元鎮並為灣沚鎮;清水鎮、荊山鎮並為清水鎮;火龍崗鎮、石硊鎮、白馬鄉並為火龍崗鎮;六郎鎮、周皋鎮、政和鄉、易太鎮、鹹保鎮並為六郎鎮;陶辛鎮、十連鄉、保沙鄉並為陶辛鎮;方村鎮、埭南鄉並為方村鎮;紅楊鎮、和平鄉、西河鎮合併為紅楊鎮;花橋鎮、橫崗鎮並為花橋鎮。2004年清水鎮劃入蕪湖市鳩江區。2006年2月荊山鎮劃入鏡湖區,火龍崗鎮劃入弋江區,清水鎮劃入鳩江區。2010年10月方村鎮劃入鏡湖區。2020年7月蕪湖縣改設蕪湖市灣沚區獲批。
這裡位於長江衝積平原,境內地勢低平、自南向北微傾,僅南部邊緣珩琅山有丘陵崗地,有衝積平原、臺地、丘陵等地貌,最高峰珩琅山主峰海拔301米;有青弋江、青山河、倒逆河等河流;這裡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3℃,年均降水量1268.1毫米。境內植被種類繁多,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有女貞、桂花、香樟、棕櫚等植物,有水稻、小麥、豆類、油菜、花生等農產;盛產魚、蝦、藕、菱、荸薺等,所產長江鰣魚、鱭刀魚和內河鱖魚、鯿魚和毛蟹有名;有石灰巖、煤、耐火土、黃砂等礦產,其中石灰石蘊藏量豐富。
活力新城、綠色灣沚;水上慢城、生態六郎;千年古圩、水韻陶辛;綠色村鎮、休閒紅楊;鳩茲城源、古韻花橋。這裡是安徽省森林城市之稱,有堆漆畫、通草畫、鐵畫等民間藝術形式,境內環境秀美,旅遊資源豐富;有楚王城遺址、南唐九十殿、南宋珩琅古塔、明代西河古鎮等古蹟;有和平生態公園、六郎溼地花海、珩琅山玫瑰谷、沚津花開景區、北陶官巷、九十殿廟會等景點。
其中陶辛水韻是蕪湖十景之一,素有江南水上迷宮的美譽,被譽為最美田園風景小鎮、安徽第一水鄉。西河古鎮於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是蕪湖首個入選村落;古鎮至今仍保留著晚清的徽派風貌,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獨具韻味的藝術品讓西河古鎮吸引了《關關雎鳩》《記憶切割》、《米市春秋》、《大國糧倉》等影視劇和紀錄片來此拍攝,2018年央視戲曲春晚曾在西河設立分會場。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