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14:34 |起航號「浙大二院」
手術前,浴室裡水汽瀰漫
李亦文平靜地說:
「媽媽,最後幫我和我的右手合個影吧!」
14歲的亦文剛念初二,那天上完補習課已是晚上九點,她背著書包緩緩往家走,漫不經心地對來接她的媽媽說:
「我最近怎麼覺得右手臂一陣一陣刺刺的?」
媽媽一向緊張亦文,一聽到此話馬上說:「有傷著了嗎?要不要去醫院看看?」亦文反倒噗呲一笑,笑話媽媽小題大做,她覺得自己是最近長得太快生長痛了。
之後的一個月,李亦文繼續鑽進書堆。初二的孩子學業已經很重了,除了每天固定的上課,她還得見縫插針地上補習班,晚上、周末,從不落下。有時她停下寫作業的手,按摩按摩隱隱作痛的手臂。她意識到這隻手臂發生了變化,從針刺感到隱隱作痛,似乎厲害起來了。亦文搖搖頭,不再想這件事,下周就要月考了,她還沒完全做好準備呢。
2018年11月,李亦文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去鄉下體驗生活,並且有軍訓環節。不怕苦,不怕累,每個人都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堅持著。其中有伏地挺身比賽,亦文趴在地面上,雙手支撐著,右手臂的疼痛似乎更厲害了,豆大的汗水從額頭滾落,同學們的加油聲此起彼伏,亦文咬著牙,拼命堅持,短短的一分鐘就好像一個世紀那麼漫長。
軍訓結束,亦文回到家躺在床上,連晚飯也不想吃,她說:
「媽媽,我好像伏地挺身做太多了,右手臂疼得厲害!」
媽媽嚇了一條,忙打算著看醫生,亦文還是拒絕了,她想著第二天還需上課。
那天,2018年12月12日,全家吃好早飯,李媽媽正在廚房洗碗,聽得亦文痛苦地驚叫一聲:
「媽媽,快來呀,我書包背不上了!」
原來,她的手臂已腫了一圈,靜脈都鼓了起來,痛得直掉眼淚。李媽媽終於覺得事情大大不妙,全家人連忙一起到了醫院。當醫生指著x片上渾濁的陰影,說懷疑骨肉瘤,還是去浙二看看吧!李媽媽覺得五雷轟頂,又不可置信,當天便趕到杭州,找到了浙大二院骨科葉招明主任。
「現在可以確診為骨肉瘤,也就是俗稱的骨癌!」葉招明主任在看過磁共振及病理切片報告後遺憾地說。他已經面對了無數這樣的病人,每次的宣布,都顯得那麼殘忍。
骨肉瘤也叫成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多發生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或兒童,其第二個發病高峰時40歲以後。它的突出症狀是腫瘤部位的疼痛,由腫瘤組織浸蝕和溶解骨皮質所致。且腫瘤部位距軀幹越近,病死率越高。
和李亦文同時住院的還有張清、劉同。
張清,11歲,家住安徽。父母均在寧波工作,年幼的他從小和奶奶一起生活。去年的9月,張清騎車摔傷了腿。之後他便一直覺得腿疼,奶奶也帶去鎮上的醫院看,醫生結合他的摔傷史,覺得可能是骨膜損傷,便開出一些相應的藥物。但是,疼痛並沒有好轉。奶奶用雲南白藥噴,還給他做了大骨湯,買了壯骨的保健品。張清的爸爸媽媽屢次打來電話,想接兒子去寧波檢查。奶奶覺得孫子馬上便會好轉,再說兒子兒媳工作太忙,不想他們太憂心。張清是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從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他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就算腿疼得厲害,他也能忍住不說。於是,就這樣過了兩個月。張清的父母終於得空回家,當他媽媽看到腫得厲害的腿,又因痛得吃不下飯瘦了將近20斤的兒子,痛苦流涕,馬上帶到寧波檢查。就像和李亦文的過程一樣,張清就這樣來到浙大二院住院治療。
劉同,15歲,正讀初三,他的經歷和李亦文基本相似。去年10月25日,他第一次出現腳痛,父母即帶他去醫院檢查,拍片並沒有顯示異常。之後疼痛慢慢加劇,但劉同覺得可能和每天跑一千米有關(中考有體育考試項目)。到了元旦假期,家人看他痛得越發厲害,便再次拍片檢查。這次拍片能明顯看到骨質破壞。最終也輾轉到浙大二院住院。
三個孩子,都是首先發現肢體疼,也都是同樣地誤以為是青春期長身體、鍛鍊過度或者外傷,因為這樣的誤以為,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時間,等到肢體腫脹、疼痛嚴重才來就診。
葉招明主任表示,導致骨肉瘤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確,可能與基因有關,也有可能是青少年在長身體時,成骨細胞在增殖過程中發生一些不正常的變化導致了骨肉瘤。目前相關研究表明,骨肉瘤較常見的突變基因是Tp53基因和Rb基因。但這兩個基因在各種腫瘤中都很常見,不見得它對骨肉瘤有特別的意義。
在治療方面,葉主任介紹,在80年代以前以截肢為主,隨著新輔助化療(術前化療)以及手術方式發展,90%的病人有望達到保肢。但如果腫瘤包繞重要神經或血管,截肢可能是最好的選擇。當採取保肢治療時,手術中將病變部位徹底切除,再置換上替代骨骼的假體。假體是用鈦合金製作,有時候還會採用3D列印的定製假體,符合病人將要移除的骨骼大小。
在腫瘤切除後,原部位復發幾乎很少見,但骨肉瘤發生肺轉移的風險很高,且有20%左右的病例在剛確診骨肉瘤時即已出現肺轉移。一旦發生肺轉移,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通過化療或一些靶向藥物縮小病灶,從而達到可手術狀態。對於骨肉瘤為什麼引起肺轉移,其關鍵因素是什麼,葉招明主任團隊正在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
目前,國際上的骨肉瘤5年生存率數據為60~70%,而在浙大二院骨科,葉招明主任團隊在經過前輩楊迪生、嚴世貴主任團隊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其5年生存率可達70%。
2019年3月,李亦文經過三個月的化療,腫瘤已明顯縮小,達到可手術狀態。葉招明主任召集骨腫瘤及放射科專家進行研究探討,通過對其磁共振影像的仔細辨認,發現亦文右臂腫瘤並未包裹重要神經和血管,反而是將神經血管擠向一邊,中間還有一點距離。這一大發現極大地鼓勵了葉主任團隊,他決定初步定為保肢手術方案。但也向亦文父母表明,如果手術中發現腫瘤侵犯重要神經血管,可能還是會選擇截肢。
於是便出現了開頭那一段,亦文一家忐忑地等待手術。
上帝還是厚愛這個年輕的像花兒一樣的女孩,手術很成功,亦文的右上肢保住了,她重新擁有了完整的身體。
現在的亦文、張清、劉同,均已手術完畢,他們依然擁有健全的四肢。但最終能否戰勝病魔、笑到最後,這依然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旅程。
套用亦文母親日記裡的一段話:「手術和化療,化療就是上坡,爬上去的時候很累,但是到了最高點就代表可以手術了,手術完就可以很開心地滑下來。然後繼續化療,繼續爬坡,繼續戰鬥。希望下次爬到最高峰,可以是個勝利結束的旅程。」
(文中李亦文、張清、劉同均為化名)
青少年手痛腳痛,千萬要重視!
【浙江新聞+】
葉招明
葉招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骨科研究所所長,浙醫二院骨科主任。擔任浙江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委,浙江省抗癌協會骨與軟組織分會主委,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腫瘤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骨轉移瘤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腫瘤協會四肢工作委員會副組長,浙江省骨科醫師協會副會長兼總幹事,《中華骨科雜誌》編委,《JBJS (中文版)》編委,《實用腫瘤雜誌》常務編委,《中國骨腫瘤骨病雜誌》通訊編委。
研究方向: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臨床診療,具體包括骨與軟組織腫瘤的保肢治療,尤其關注骨盆腫瘤和脊柱與骶骨腫瘤的切除與生物學重建;骨與軟組織腫瘤的射頻消融、液氮冷凍、3D列印等技術。基礎研究,主要包括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綜合治療,尤其關注骨肉瘤的免疫治療、信號通路和分子機制、分子靶向和表觀遺傳學等方面;骨與軟組織腫瘤的影像組學;骨科內植物抗菌材料塗層等。
門診時間:周四上午濱江院區,周四下午解放路院區名醫館
(原標題《青少年手痛腳痛,除了長個兒,還要警惕骨癌!》。編輯 梁亮)
1555396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