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價值連城的寶貝,放在面前,你能認出多少?
先上一張圖,來看看什麼叫做價值連城的寶貝:
沒有看錯!就是1334萬!羨慕嫉妒恨吧~
小編說的寶貝就是——古籍。古籍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物質載體。
2014年10月,湖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在對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古籍普查中發現元泰定三年武溪書院刻《事文類聚》一部十五冊。就是拍賣會同款哦!
下面就讓小編隨便挑幾樣我們的古籍寶貝,自豪地給您介紹一下吧,看能不能亮瞎您炯炯有神的雙眼。
寶貝一:敦煌寫經
《大智度論》卷第六,南北朝時期寫本(湖南圖書館藏)
湖南圖書館藏有九件敦煌寫經,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等。
這九件寫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湖南圖書館用《萬有文庫》、《叢書集成》、《四部備要》等兩萬多冊古籍複本,同中國書店和上海古籍書店三次交換得來的,一共換回包括敦煌寫經在內的400多冊善本書,這批寫經一回湖南就得到了妥善而嚴格的保管。
四十多年來,先後有五批專家對此進行過鑑定。專家們均確認這九件寫經為敦煌遺書,正是從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來的國家級文物,抄寫年代分別為公元5世紀末(南北朝時期)和9至10世紀(唐朝)。
寶貝二:《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北宋開寶八年吳越國王錢俶刻本(湖南圖書館藏)
宋元刻本價值連城,素有「一頁一兩黃金」之稱,湖南圖書館藏有31部500餘冊。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開寶八年(975)吳越國王錢俶所刻《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原秘藏於杭州西湖南岸雷峰塔磚孔內,1924年因雷峰塔坍塌而重新面世。
寶貝三:《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宋刻元修本(湖南圖書館藏)
《說文解字》鈐有海虞毛氏、白堤錢氏、海寧查氏、獨山莫氏之印,歷經名家藏庋,朱塗累累,後歸長沙葉氏,與歸安陸心源皕宋樓所藏為同版。而皕宋樓之書後歸日本巖崎氏靜嘉堂,至今孤懸海外,引人唏噓。 .
寶貝四:《陶文毅公使蜀日記》
《陶文毅公使蜀日記》,陶澍稿本(湖南圖書館藏)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號雲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陶澍為官期間,大力興修水利、治理漕運,倡辦海運、整頓財政、革新鹽政、興辦教育,是湖湘理學經世派的實幹家。
他的務實肯幹、敢於改革的精神,可以說開近代湖湘經世派之先鋒,影響了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大批湖湘志士,如錢穆所說:「清代中葉以後,湖湘學派中形成了一個經世之學的重要派別……湖南經世人才都集合在陶澍周圍。」
寶貝五:《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清道光二十二年木活字本(湖南圖書館藏)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其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掀起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
《海國圖志》雖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版本眾多,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古微堂木活字五十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古微堂揚州刻六十卷本,鹹豐二年(1852)古微堂刻一百卷本等,皆魏源自費刊印。但其書並未得到官府的認可,魏源反而因此受到極端誣衊,被人斥為「漢奸」。
鹹豐初,是書傳入日本,在日本社會引起極大震動,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等人皆為此書所刺激,並開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日本也因此成為東亞強國。
正如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淨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
寶貝六:《養知書屋日記》
《養知書屋日記》,郭嵩燾稿本(湖南圖書館藏)
郭嵩燾(1818年-1891年),字伯琛,號筠仙、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郭嵩燾去世後,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其「生平于洋務最為究心,所論利害,皆洞入精微,事後無不徵驗」,請立傳賜諡。被駁,理由是「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準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從郭嵩燾後人手中購得郭氏日記手稿六十一冊。其中五十九冊為鹹豐五年(1855)至光緒十七年(1891)的日記,兩百多萬字,共3445頁;一冊為手抄材料,包括會試同年錄、所集對聯、開支帳目等八種;一冊為《使西紀程》原稿,42頁。
最早的幾冊日記寫於帳簿上,半葉十五行,分上下兩欄。一種版心上鐫有「生財有道」、「陽春和號」,一種鐫有「集泰號」,之後所用的稿紙上分別鐫有「品蓮堂制」、「松竹齋」、「八角亭文章號」、「怡昌」等字樣。還有一種版心無字。鹹豐十一年下半年至同治三年底、光緒四年三月以後的日記寫於郭氏自印的稿紙上,版心鐫有「養知書屋」。
日記購進後,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之進行了編次、裝裱,採用「金鑲玉」裝幀法,合訂成四十冊。據工作人員回憶,章士釗、翦伯贊、徐特立、王冶秋等人曾去翻閱瀏覽,並認為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應該出版發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湖南人民出版社對之進行了整理點校,編成鹹豐朝日記一卷、同治朝日記一卷、光緒朝日記二卷,依次出版。
寶貝七:《蒙古通鑑長編》
《蒙古通鑑長編》,王先謙稿本(湖南圖書館藏)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又稱為葵園先生,湖南長沙人。有史學家、經學家、訓詁學家、實業家等稱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書院、城南書院院長。
他校刻有《皇清經解續編》,編有《十一朝東華錄》、《續古文辭類纂》等,著有《漢書補註》、《水經注合箋》、《後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等。
《蒙古通鑑長編》為未刊遺稿,不知何故未刊,亦不知為何年所撰。該稿本為紅格,墨筆書寫,白口。
全書記述了蒙古部落興起至元憲宗九年止之史事,即元史上的「蒙古國」時期,內容以《元史》前三卷為綱,全部照錄《元史》正文,同時輯錄李文田《蒙古秘史注》、洪鈞《元史譯文證補》、何秋濤《聖武親徵錄校正》等書的內容及王先謙之自注。
第八卷則完全照錄《元史》第三卷,間有幾處作者考證的簡略之句。另有補編一卷,皆是蒙元人物的補傳,共計12人,並附有作者的考證。稿本除王先謙自注用小字佔一行外,其餘皆為大字佔兩行,頂格書寫。
《蒙古通鑑長編》不僅考訂了《元史》的疑誤,而且增補了《元史》的許多遺漏。已收入《中華再造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