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的發展已受到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大型能源企業、電力公司、系統集成商、檢測認證機構等業界力量的高度重視。
以「勇擔未來發展責任,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今日(5月21日)在深圳閉幕。
但作為新興技術,儲能在商業化道路上,仍面臨系列挑戰。現階段儲能技術在新能源發電併網與電網側應用的系統集成技術有待優化、項目投資匯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清晰、標準體系不健全等。
儲能領先企業不斷湧現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在國內市場方面,儲能在西北的新能源併網與多能互補市場、華北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京津冀、長三角等儲能市場正迎來全面發展的機遇。鍛鍊出了以北控清潔能源、科陸、比亞迪、CATL、力神、南都電源、億緯鋰能、猛獅新能源、智光儲能等一批為代表的儲能領先企業。
但作為新興技術,儲能在商業化道路上,仍面臨系列挑戰。現階段儲能技術在新能源發電併網與電網側應用的系統集成技術有待優化、項目投資匯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清晰、標準體系不健全;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和用戶側的應用雖具備初步盈利可能性,但市場空間狹小,市場機制沒有形成,儲能的應用價值難以得到合理補償。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工作方案》中指出,確立在2019年-2020年,配合現貨交易試點,開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鼓勵採用競爭方式確定電力輔助服務承擔機組,開展輔助服務市場建設。這意味著未來的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將逐漸實現市場化運作。
目前,東北、福建、甘肅、新疆、山西、南方區域等省和地區都出臺輔助服務市場相關文件,鼓勵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獨立輔助服務提供商等投資建設電儲能設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
而在用戶側應用領域靠峰谷電價差套利是目前項目唯一的贏利來源,峰谷電價差額的不確定性和贏利模式的單一性給項目投資方帶來較大壓力和風險。
「發電結構的發展和用電結構的變化,從空間上衍生出儲能的一些應用,比如說電力系統上做調頻,電力系統上做應急的備用以及新能源現在發展大了之後,由於它的發電具體的電能質量的問題,所以也有了儲能作為平抑新能源的作用。這些是儲能在空間上,電力應用、供需空間上所帶來的價值。」浙江南都能源網際網路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大為表示。
儲能產業仍需政策支持
與會代表表示,現階段儲能產業的發展仍需要政策大力支持,需要將儲能充分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制訂國家層面的儲能產業發展戰略及實施路線圖,完善政府支持和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需要加強電改與儲能發展市場機制的協同對接,結合電力市場建設研究形成儲能應用的價格機制,推動儲能在市場化運營的中不斷自我提升,保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科陸電子董事長饒陸華表示,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儲能應用領域更加明晰,儲能項目的規劃量大增,儲能市場的爆發點已經點燃,未來能源革命、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都將儲能產業創造極大市場商機。
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表示,儲能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製造模式、製造方式和智能製造的大規模製造時代。需要從電池的設計、公益的選擇、智能製造的裝備深入研究來解決我們行業發展的問題,來真正打造屬於儲能產業競爭的時代。
(責任編輯:D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