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讀過一本書叫《不如去闖》,講的是一位單親媽媽,把兒子培養成一名耶魯高材生的故事。
其實,在書中,媽媽僅是起引導兒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及人格等全面發展的作用,實際上,關於學習目標的建立,卻是兒子一個人獨立完成的。
小小年紀,就有幾年目標的達成願望,實在值得人恭維。僅毅力,堅持和堅定,就足以擊敗許多成年人。
後來我想了想,終於明白,媽媽從小對他的培養方式,逐漸潛移默化到他身上,所以,到後來,他長成一個特別有主見的中學生。並開啟了高中畢業前就下賭注,悶頭奔向耶魯大學的奮鬥之旅。
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媽媽配合他。
媽媽說,從來沒固定培養他去做什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下,讓他自由發展。
可是,這個自由發展,最後能得豐碩之果,完全是媽媽墊了一個好底子。
她用了一個成語叫:無為而治。
所以說,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家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畢竟,家庭是孩子經受的第一個小型社會。
到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觀念時,他已經懂得如何接受這個社會。
02
我看到另外一位媽媽,在講述自己的兒子時,卻是另一番狀態。
以下是她的陳述:
剛吃過飯,還沒來得及收拾完碗筷,兒子抹抹嘴說:「媽,市中心的房價又漲了,短時間內已形成狂飆狀態,如果再不下手,恐怕以後望塵莫及了,您和您兒媳婦都沒屋睡嘍。」
我斜了他一眼,嘴唇動了動,卻沒說出一句話。
不說話就等於拒絕,或者說跟兒子意見無法切合。
他明白這個意思。
他也開始沉默,手裡的水杯不停的轉,一會兒加快,非常快,像他焦灼的心。
我知道他在期待我說出那句:「知道啦,媽幫你買。」
這句話在我心底存都沒存過。
兒子終於把水杯猛的推到一邊,起身離去。
我急忙追到窗戶邊,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不由深深嘆了一口氣。
這孩子,從小被我慣的有些任性,有些倔強,還有些固執。
他依賴在我懷裡習慣了,再也不願意輕易離去。
獨立這個詞,從不在他身上落腳。
我承認,是我把他養成了這個樣子。
從小,無論大小事,他都習慣找我。
衣服該洗了,脫下來,有時候連招呼也不打,往沙發上一扔,當然,是扔到我看得見的地方。
每次出遠門,都提前告訴我,報告事件產生是其一,幫他收拾行李第二。
剛談女朋友時,張嘴閉嘴,女朋友喜歡吃這個,吃那個,都成了委派下來的任務。
當然,最早時,並不是這個樣子,兒子剛剛懂事時,我給他做好飯,洗好衣服,吃穿時,都會很有禮貌的說聲謝謝。
只是,後來的日子中,不知不覺,就變了。
變得他不開心時,我就成了他的保姆,什麼都要圍著他打轉。
整理玩具時,他還會禮貌用語。穿上校服時,他偶爾羨慕穿皮鞋的同學,露出買的渴望。
情竇初開時,他告訴有好感的女孩子,我媽媽認識的人多,好辦事,你要是被欺負,或者有需要我幫忙的,儘管說。
走進大學校園,他打電話時,總是沉默一會,這種沉默就是不滿意的表現。學校條件不能跟家裡比,吃的也許不比媽媽做的好,但這是習慣的問題,不是食堂差。
但是,他不滿意。
工作了,離家近,就時不時回家讓我做飯。
嘴上還說,要彌補在大學時期的遺憾。有四年沒吃上老媽做的飯,很不公平,不是嗎?
03
兒子每次提要求,都很會找藉口。
說來說去,都是為了他的安逸。
曾經,我習慣了對他的照顧,那是每個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一份愛。時間久了,他習慣了我對他的照顧,越大越懶惰的認為,我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應當。
可是,成年是十八歲,你都快超出十歲了,孩子。
儘管,你到老都是我的孩子。
但是,人活到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
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
應該有不同的改變。
成年了,就應該獨立;走上社會,就應該承擔責任和義務。
經歷這個過程的每個人中,你也是其中之一。
將要走進而立之年,我多想聽到一句:「媽,你什麼都不用管,有我呢。」
我不習慣訴苦,因為,我對孩子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沒有二心。但是,任何人的付出,都不能無休無止。
就如孩子斷奶。
不足一歲,生理上要斷奶;不足二十歲,精神上也要斷奶。
可是,不知不覺,我們寵溺你多出好幾年。
這是我們的失誤。
不管算不算晚,孩子,我都不願意再繼續下去了。
我早應該看著你獨立生活。
不管你做出怎樣的錯,都是我的不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我坐在那裡,想了很久。
我願意在他小時,護他周全,呵護他成長的每一天。
這也是每位家長應盡的職責。
我跟老公專門為他辦了一張卡,生怕他在外受累受苦。以便在以後的歲月之中,做必備之需。
他已經27歲了,我能理解他想有一個家的渴望,卻不會再縱容他的依賴。
兒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也談了女朋友,但是,這些已經不再構成他依舊依賴的理由,而是更應該獨立。
如果自己不能安身立業,下一代又怎麼培養呢?
當他伸手向我要習慣了,總有一天我會拿不出來,也拿不動了,到那個時候,我又該怎麼面對他呢?
想想自己的失誤,不覺後怕。
幸而清醒。
也許,兒子會怪我一時絕情,以後會明白,拒絕你的現在,就是為護你的未來。
我對兒子沒有過多要求,只希望他把自己的小家經營的風生水起,我就徹底放心了。
@紫晴(伏筆無痕)
母愛的偉大,就是這樣不辭辛勞,無怨無悔,甚至傾盡所有,在孩提時,輸入源源不斷的愛。
那時候,需要母愛的滋養。
但是,當他長大成人,還用幼兒時期的想法和方式去對待,就是在誘導孩子誤入歧途。
記得有一次幫同事接孩子,大概六七歲。
離開父母,很聽話。
在學校裡懂事乖巧。書包整理的整整齊齊。
但是,平時在家裡做作業,攤了一桌。不是爸爸收拾,就是媽媽收拾。自己從來不動手。
在放學路上我問她:「這書包誰幫你裝的?」
她非常自豪的說:「我自己呀。」
當時,我是真的驚訝。很不相信的看著她。
小丫頭一樂,又說了句:「怎麼,看不起我呀,就是我自己裝的。」
我急忙點頭說:「相信相信,小丫頭真棒,什麼都會做。」
她就嘻嘻一樂。
我轉而故作奇怪的問她:「你自己原來這麼會裝書包呀,那在家裡為什麼還是你爸媽幫你裝呢?」
她小嘴巴一蕨:「就讓他們裝呀,反正都是他們裝書包,我懶得裝。」
我說:「那你是故意這麼做,裝作不會裝書包呀?」
她笑著搖頭,一蹦一跳往前跑了過去。
你看,幾歲的孩子其實什麼都懂。
她竟然都懂得如何「拿」她父母。
但是,在她父母眼裡,她就是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子。除了吃飯不喂,穿衣也是她媽媽從床上抱出來穿。
我作為中間人,肯定比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另一面。但是我無法啟齒對她父母相告。
我只是一旁的看客。只是,孩子的問題,卻很驚異的闖進我的記憶。
所以,我常對我的朋友們說,孩子並不在於是否親生,而是要看如何培養。
如果她從小開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長大了,做任何事情都會有獨立自主的思想。
這樣的話,中老年父母,又哪裡會有這麼多的悲傷呢?
關注我,遇見通透的你!
您的故事,也可以私信分享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