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聽著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長大的,故事講述了「池塘裡的小蝌蚪慢慢長大,在其他動物的幫助下尋找自己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故事大家都聽過,道理大家也明白。青蛙作為一種常見的益獸,為了能吃害蟲,還具有很多本領。
本領一:農田衛士,捉蟲小能手
青蛙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它們行動敏捷,大多在夜間活動,以蛾、蚊、蝗蟲、螻蛄、椿象、蠅類及稻飛蝨等農業害蟲為主要食物。青蛙口內有一個能活動的舌,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舌迅速反射出口外,粘住小蟲,捲入口中,幾乎百發百中。
民諺云:蛙滿塘,谷滿倉。一隻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蟲,少則五六十隻,多則一二百隻。如此推算,一隻青蛙一年幾乎要吃掉害蟲1500隻。每隻青蛙吃掉這麼多害蟲,成千上萬隻青蛙吃掉的害蟲就蔚為可觀了。當然,青蛙的子女蝌蚪也不是吃素的,也有很強的吃小蟲本領;據統計,一隻蝌蚪每天要吃掉100多隻孑孓(jué)。因此,青蛙是當之無愧的農田衛士,捉蟲小能手。
本領二:歌唱家
青蛙嘴邊有個鼓鼓囊囊的東西,能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蛙的發音器官為聲帶,位於喉門軟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兩邊還有能鼓起來振動的外聲囊,聲囊產生共鳴,使蛙的歌聲雄偉、洪亮雨後,當你漫步到池塘邊,你會聽到雄蛙的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匯成一片大合唱。有專家指出,蛙類的合唱並非各自亂唱,而是有一定規律,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互相緊密配合,是名副其實的合唱。據推測,合唱比獨唱優越得多,因為它包含的信息多;同時,合唱聲音洪亮,傳播的距離遠,能吸引較多的雌蛙前來,所以蛙類經常採用合唱形式。
本領三:運動健將
青蛙看上去呆萌可愛,爬行動作很遲鈍,乍一看,覺得它有點傻乎乎的。可是,當你稍一走近,它會就猛地一跳(這一跳,足足有它體長的20倍距離),跳到那飄著浮萍的池塘裡。
青蛙雖然並不像橈足動物那樣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跳躍者,但它們的跳躍能力同樣非常出色。在青蛙家族,一些體型較小的成員跳躍距離可達到身長的10倍。根據最近刊登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青蛙強大跳躍能力的秘密就隱藏在腿部肌肉內,其腿部肌肉的柔韌性遠遠超過哺乳動物。跳躍前,青蛙會讓自己處於蹲伏姿勢同時拉伸後肢肌肉,挑戰物理學定律。這種拉伸能夠讓青蛙產生難以置信的機械能和力量,最終憑藉驚人的一躍擺脫潛在威脅。
本領四:偽裝高手
青蛙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兩層組成。真皮層中具有黑、黃、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及許多具有反光性的晶體小板的虹色素細胞,而表皮層中只有較小的黑色素細胞,由於表皮層較薄,真層中的顏色可以透出。當青蛙到了深色環境中時,眼睛所感知的環境現象通過神經傳遞到腦下垂體中葉,使它分泌促黑色素,黑色素擴散,紅色素和黃色素收縮,這樣一來,紅、黃色就隱退了,黑色素卻十分注目,蛙就是暗色的了。
環境溫度和腎上腺素等,也會導致蛙改變「時裝」。溫度升高,顏色變淺;溫度降低,顏色變深。同時,體色淺,吸熱少;體色深,吸熱多,這對它們體溫的調節是有利的。若將腎上腺素注入蛙體,隨著血壓升高,體色也會變淺。
總結
蛙類是指青蛙(黑斑蛙)、蟾蜍(俗稱癩蛤蟆)等沒有尾巴的兩棲動物,它們在分類上是屬於脊索動物、兩棲綱,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青蛙的身體由頭,軀幹和四肢 3 部分組成,青蛙頭上有兩隻圓而突出的眼睛,一張又寬又大的嘴、舌頭很長。身體的背上是綠色帶有深色條紋,腹部是白色。身體下面有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腳趾間有蹼。青蛙是兩棲動物,能在地上跳,也能在水裡遊,會發出「呱呱」的聲音,雄的叫聲響亮(青蛙的氣囊只有雄蛙有)。由於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溼的環境,怕乾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我國的蛙類有130種左右,它們幾乎都是消滅森林和農田害蟲的能手。
在農田裡常見的蛙類有黑斑蛙、澤蛙、金線蛙、花背蟾蜍等等。從古巴引入的牛蛙可算是蛙中的「巨人」,體長可達20釐米。它那哞哞的鳴聲很像牛叫,所以叫牛蛙。其實我國也有身體很大的蛙,例如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紋蛙,身長超過12釐米,鳴聲猶如狗叫。早春二月,當北方還是風雪交加,海南島上已經鮮花怒放。這時,白天在稻田附近可聽到「呱呱」的鳴聲。這是最小蛙類之一——姬蛙在求偶。身長才2.5釐米,在鳴叫時,咽喉的下部會鼓出一個大氣泡——鳴囊。有時,你還可以聽到從水草間傳來陣陣「吱吱」的聲音,那是一種不易發現的小蛙——浮蛙的鳴聲。浮蛙是灰色的,身長只有2釐米,常飄浮在水草之間,只露出個頭。一有動靜,就馬上潛水而逃。別看這些蛙身體小,它們是小型害蟲和白蟻的天敵。樹蛙在我國約有十幾種,它們輕盈瘦小,指端有吸盤,善攀登高大的樹幹或矮小的灌木叢,體色和周圍環境一致。
蛙類的生殖特點是雌雄異體、水中受精,屬於卵生。繁殖的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需要說明的是,蛙類的抱對並不是在進行交配,只是生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研究表明,如果人為地把雌雄青蛙分開(即沒有抱對的過程),那麼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裡,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細胞。可見抱對的生物學意義,主要是通過抱對,可以促使雌蛙排卵。
一般蛙類都在水中產卵、受精,卵孵化後變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後變成幼蛙登陸活動。不過樹蛙的產卵方法與眾不同,斑腿樹蛙產出的卵好像一團白色的肥皂沫,又像一團奶油,粘附在水草上。最有趣的是峨眉樹蛙,它把卵塊產在水邊的樹葉上,卵就在卵塊中發育,然後落到湖裡,繼續發育。又如鳴聲悅耳的彈琴蛙,在產卵前還會先築一個泥窩,然後把卵產在裡面。有些屬於樹蛙的蛙類並不上樹,而是生活在水裡。有些樹蛙如紅蹼樹蛙和黑蹼樹蛙,指、趾間有寬大的蹼,能由高處的樹枝向低處展蹼滑翔,所以又叫飛蛙。有吸盤的蛙類除了樹蛙外,還有雨蛙和湍蛙。其中以湍蛙比較特別,它們喜歡生活在湍急的水域中,能敏捷地穿過急流,爬登巖石。湍蛙的蝌蚪也很奇特,它的腹部有一個吸盤,能吸附在巖石上,以免被急流衝去。有「鬍子」的蟾蜍是我國特有的珍奇蛙類,最早發現在峨眉山,後來在南方幾省相繼發現。這種蛙吻部寬圓、扁平,雄性上頜緣有椎形角質黑刺12—16根,所以叫鬍子蟾。這些「鬍子」的功能目前還在人們的研究之中。蛙的種類很多,但不論哪一種,都主要以害蟲為食。
蛙類除了對農業生產有很大貢獻之外,還有其他的用處。蟾蜍的外貌雖然醜陋,而且有臭味,但是由於它的皮膚上有根多瘤突,能分泌出一種毒液。這種毒液可以製造蟾酥,是多種藥物的原料,據說有止血、消炎、排毒、消腫的功效。中藥六神丸、蟾酥丸等成藥,都含有蟾酥。澤蛙能夠治療疥瘡,有解溼毒的功效,虎紋蛙則能治療小兒疳積症。哈士蟆是產於東北的一種蛙類,從它的輸卵管提取的哈士蟆油,是一種滋補品,可以治氣虛體弱、精力虧損、記憶力減退、產後缺乳等症,肉可食。現在我國已經開始飼養哈士蟆。牛蛙體大肉肥,味道鮮美,可以飼養作為副食品,是餐桌上的美味。
眾所周知,青蛙在捕食害蟲、保護農田和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保護青蛙。雖然農業部門曾發出過保護青蛙的指示,但是由於有些地區的人們有嗜食蛙肉的習慣,對保護青蛙執行得還不夠徹底。因此我們還應倡導,在大力宣傳保護青蛙的同時,可以發展養蛙業,飼養一些體大肉多的蛙種,以便在保護蛙類和滿足生產生活上尋求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