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許多野生動物「進城」了。除了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麻雀、老鼠和壁虎,我們在小區的草坪上可以看到烏鶇(dōng)在捕捉蚯蚓,路邊的綠化樹上常有白頭鵯(bēi)吵吵鬧鬧,喜鵲將窩搭在電線桿和廣告牌上,有時還能看到紅隼藉助風力懸停在空中,珠頸斑鳩說不定已經在你家窗臺下蛋了。而到夜深人靜,刺蝟、黃鼬甚至貉(hé)也會悄悄從白天的藏身之處溜出來,在無人的街頭巷尾尋找食物。
城市裡的烏鶇。圖片:Pixabay
野生動物「進城」是對如今人類活動城市化的一種適應。城市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棲息地,但也創造出了全新的、存在大量空白的生存環境,這些「空位」對苦於棲息地減少的野生動物來說無疑是新的機遇。有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適應了城市環境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城市中開疆拓土、添丁進口。
「肥猴快樂餐」不利健康
但城市畢竟與野外不同,野生動物要適應城市生活,必須在其生態上進行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基於兩個方面:其一,要適應與原本的棲息地不同的城市地理環境,比如城裡有人工建築和水泥地而野外沒有;其二,要適應城市中的人類活動,許多棲息在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的行為節律會發生明顯改變,目的大多是為了錯開人類活動頻繁的時間段。這些改變往往有一個主要目的:獲取食物。畢竟一頓不吃餓得慌,連續幾頓不吃,城市戶口也差不多該註銷了。
然而城市中的水泥、鋼鐵、塑料和橡膠都不能吃,城裡也幾乎沒有農田、果園和菜地,公園和綠化帶裡的觀賞植物也沒多少能吃的,上哪去找足夠的食物呢?莫慌,人類對食物的浪費程度超乎動物想像,有意無意丟棄的食物數量巨大,還有許多人會主動給野生動物投食。野生動物哪嘗過薯片漢堡之類高熱量、好消化的好玩意?這下可過足癮了。
忙於研究垃圾桶的海鷗。圖片:Pixabay
從採食自然食物到進食人工食品,從自己覓食到接受人類投喂,這是食性和覓食行為的雙重改變。許多人擔心野生動物億萬年演化出的生理結構和行為模式,無法適應這種劇烈的改變,會危害它們的健康。2017年,泰國野生動物管理部門發現,網上一段視頻突然走紅:一隻大腹便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坐在地上吃一包薯片,它肥大的肚皮耷拉下來,把雙腿都蓋住了。胖猴的形象與人們印象中的「瘦猴」大相逕庭,難怪會在網上引發關注,網友們稱它為「胖叔(Uncle Fat)」。
過度肥胖的食蟹猴「胖叔」。圖片:Coconuts TV / youtube
經過體檢,這隻生活在曼谷的網紅猴「胖叔」因為吃了太多遊客投餵的飲料和垃圾食品,體重達到了60磅(約27千克),而普通的食蟹猴體重大多在20磅(9千克)上下,獸醫認為過度肥胖會使它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機率大大增加,相關部門隨後將「胖叔」抓走進行強制減肥。我國峨眉山等景區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獼猴(Macaca mulatta)也有類似的情況。
正常的食蟹猴。圖片:kallerna / Wikimedia Commons
烏鴉也愛膽固醇
但是人工食品對野生動物就一定有害嗎?美國鳥類學家安德莉亞·湯森德(Andrea Townsend)為了探究人工食品對鳥類的身體健康是否有害,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請烏鴉吃芝士漢堡。根據相關研究,城市或旅遊景區的野生動物因攝入較多的人工食品,其體內的膽固醇濃度較高。於是安德莉亞的科研團隊將膽固醇濃度作為研究指標,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對美國加州戴維斯市周邊的140隻短嘴鴉(Corvus brachyrhynchos)的膽固醇濃度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棲息地越靠近城市,短嘴鴉體內的膽固醇濃度越高。
短嘴鴉很適應城市的生活。圖片:Joe Mabel / Wikimedia Commons
隨後他們又選擇了紐約州鄉下柯林頓地區的短嘴鴉作為實驗對象,這些鄉下烏鴉幾乎沒機會吃到人工食品。科學家們在10個烏鴉窩的樹底下每天放3個(從麥當勞買的)漢堡,每星期供應5~6天,連續供應了1到6個星期不等。短嘴鴉們開心地接受了人類的饋贈,有些烏鴉會把漢堡直接吃掉或儲存起來,另一些烏鴉則會把漢堡叼回窩裡餵小烏鴉。等到小烏鴉快要離巢時,科研團隊會給它們戴上環志,並對它們的膽固醇濃度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投餵過芝士漢堡的烏鴉,巢裡的小烏鴉膽固醇濃度確實比較高,但後續的觀察並未發現,膽固醇濃度對烏鴉的存活率有什麼直接影響。同時,科研團隊還發現吃過芝士漢堡的小烏鴉們身體狀況似乎更好一些,它們的體重比其他同類更重,這表示它們的營養狀況較好,營養狀況較好的幼鳥比營養不良的幼鳥更不容易患病,這可能成為它們的生存優勢。
研究垃圾堆的大嘴烏鴉。圖片:David Monniaux / Wikimedia Commons
這項實驗的結果表明,進食城市中豐富的人工食品,起碼在短期對烏鴉的身體健康並沒有造成傷害,至於高膽固醇的烏鴉上了年紀之後會不會得心臟病,目前還不得而知。高熱量、營養豐富的人工食品可能會使烏鴉的身體狀況更好,有助於抵消車禍、觸電、撞玻璃等城市生活的負面影響。
不肯吃齋的鬣狗
但是,野生動物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為生,有些時候並不只會對動物產生影響。由此引發的動物行為改變,可能影響到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需要我們想辦法去避免衝突。
在非洲衣索比亞的北部地區,野生的食草動物幾乎消失殆盡,該地區的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幾乎完全依賴人為食物來源,比如屠宰場丟棄的動物下水、病死的家畜和廚餘垃圾。因為鬣狗會吃掉許多垃圾,維護了城市的清潔,當地人對它們相當寬容,稱它們為「城市清潔工」。然而,斑鬣狗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它們也會捕食家畜,遭受巨大損失的飼主,可能會獵殺斑鬣狗「復仇」。如何減少鬣狗和農民之間的衝突呢?我們要追根究底,分析斑鬣狗捕食家畜的原因。
鬣狗是捕食者也是食腐者。圖片:Pixabay
當地的居民大都信仰東正教,每年春季的「封齋節(Lent)」期間信徒都要守齋,禁食肉類。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封齋前和封齋期間的斑鬣狗糞便發現,在封齋期間由于禁食肉類,丟棄的家畜殘骸大大減少,斑鬣狗們為了填飽肚子顯著增加了襲擊家畜的頻率。驢是它們的最愛,因為按照當地習俗,驢子晚上是不牽回院內過夜的,最容易得手。當地農民可以通過加強封齋期間對家畜尤其是驢子的管理,減少斑鬣狗造成的財產損失,避免衝突升級。
看你這翻垃圾的熊樣!
比鬣狗襲擊農家毛驢更常見的,是各種野生動物為了覓食而與人類進行親密接觸。這就可能造成一些問題,小到浣熊把廚房翻得一團亂,大到跟翻垃圾桶的黑熊撞個正著,熊在慌亂之下給你一巴掌,搞不好小命就交代了。對北美的居民而言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也是近年來「進城」的野生動物之一,許多美洲黑熊早已熟練掌握掀開垃圾桶的技術,有些甚至習慣爬進汽車或闖進露營地的帳篷尋找食物。
在黃石國家公園裡「研究」垃圾桶的熊。圖片: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Wikimedia Commons
一般情況下,野生動物管理部門會將屢教不改的黑熊麻醉捕捉後轉移到別處,對個別判定對人身安全有威脅的熊會將其射殺或安樂死。但在人類看來,黑熊幾乎都是一個熊樣。如何證明處置的熊就是「肇事熊」本熊呢?有人從黑熊愛吃的「垃圾食品」中找到了方法。
氫化植物油因為起酥效果好、化學性質穩定、保質期長,被廣泛用於食品加工,我們常吃的各種甜點、薯片、蛋糕等都會用到氫化植物油。植物油在氫化、精煉的過程中會產生反式脂肪酸,這些加工食品中也就包含較多的反式脂肪酸。黑熊等食肉動物缺乏合成反式脂肪酸的生理機制,所以食肉動物體內的反式脂肪酸,必定來自於它們攝入的食物。由此推斷,習慣進食人工食品的黑熊,體內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必然要比進食自然食物的黑熊要高。
「讓我康康,有什麼新聞。」圖片: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Wikimedia Commons
科研團隊收集了13頭死因不同(闖入人類住所2頭、襲擊家畜4頭、路殺5頭、受傷1頭、狩獵1頭)的美洲黑熊的皮下脂肪組織,對其中反式脂肪酸的種類和濃度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與人類發生衝突嚴重程度越高的熊,其體內來自人工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就越高,排序大致為:闖入人類住所>襲擊家畜>路殺>受傷>狩獵,狩獵得到的黑熊,是獵人在山裡打死的,體內完全沒有檢測到來自人工食品的反式脂肪酸。
由此科學家們建議,當抓到「嫌疑熊」時,不妨採集它的脂肪樣本做個檢測,幾個小時即可出結果,有助於「驗明正身」,不至於錯殺無辜。
不管我們是否歡迎野生動物成為我們在城市中的鄰居,動物們「城市化」的趨勢似乎已成定局,我們需要進一步關注它們、了解它們,主動想辦法減少因為動物「進城」引發的衝突,這樣,人類和野生動物才能共享城市生活。
城市裡的黑鳶。圖片:Pixabay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南川木菠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