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工作的日子,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專注於寫一本介紹幽默技巧的書。儘管閉門在家創作,他在社交媒體上一直很活躍,發布的動態許多都關乎一個主題:呼籲人們正視當前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
來源:黃西社交媒體截圖
「我叫黃西,黃瓜的黃,西瓜的西。」從赴美求學的生物學博士到脫口秀演員,黃西以獨特的幽默風格受到觀眾歡迎。
10年前,他成為首個在美國《萊特曼秀》表演單口相聲的亞洲人並一炮而紅。他還曾受邀到白宮的美國記者年會上領銜表演,妙語迭出的段子讓現場2400位政界和新聞界人士起立鼓掌。
圖片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舞臺上,黃西是把觀眾逗笑的脫口秀演員。在社交媒體上,黃西近段時間頻繁轉發、呼籲及評論的內容卻嚴肅、現實,讓人笑不出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國亞裔群體正遭受越來越多的敵意和偏見。
「美國最初沒把新冠肺炎當回事,認為這只是亞洲人的疾病,疫情暴發後應對不力。許多美國媒體只要提到新冠病毒,便在版面上放一張亞洲人的臉。」黃西認為,一些美國政客、媒體等頻繁用「中國病毒」等明顯具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稱謂,激化了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敵意,並造成了深刻的傷害。「種族分子看到亞洲人的膚色,吐唾沫、罵髒話甚至暴力襲擊這些就隨之都來了。」
5月12日,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一名「全副武裝」的女子正在過馬路。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攝
在黃西看來,這次疫情把美國亞裔群體遭受的歧視擺到了檯面上來,但僅在疫情框架下討論歧視遠遠不夠。長期以來,亞裔移民一直遭遇著各類顯性、隱性歧視,種族偏見充斥在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來源:黃西社交媒體截圖
從赴美求學到工作,黃西在美國生活了20年,對亞裔遭受的種族偏見感同身受。他回憶,赴美留學之初,有大學教授戲稱「中國科技落後是因為漢字難寫,大家把時間花在寫漢字上」,有老師告訴亞洲學生「slow take offence」(不要急著生氣)。
步入職場後,黃西工作勤懇認真,一段時間內是公司唯一拿到專利的員工。但即便如此,白人員工一畢業就被提拔到更高的職位。而每逢裁員,約70%比例都是亞裔。進入演藝界後,即便作品廣受好評,黃西仍因亞裔身份遭受過不友好對待。
即便是在美國出生的亞裔,也並未免於偏見困擾。黃西舉例,很多亞裔從小被稱呼侮辱性外號,上大學受「種族配額」制影響,亞裔必須比其他族裔分數高出許多才有機會進入同一所大學。
中新網記者 張龍雲 攝
表面上看,種族歧視被美國社會所禁止。但黃西認為,以往對於亞裔遭受種族歧視的個案討論多是揚湯止沸,美國主流社會始終未曾正視和反思這一問題。
據他的觀察,美國媒體有時會發布由亞裔撰寫的文章,講述自己在美國成長的心酸歷程,可這樣的文章「雖然文筆好、有感染力,但也止步於此」,並未有更深刻的反思。他在接受主流媒體訪問時曾多次主動提及亞裔遭受的種族偏見,但「這部分內容從未被發表」。
黃西認為,亞裔遭受歧視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社會對亞裔群體缺乏了解。「在學校裡,老師會講述白人歷史、講述馬丁·路德·金的故事,但鮮有人講述亞裔的歷史,少有人知道亞裔為美國社會做出的貢獻。」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舉例:「我兒子六七歲的時候學習美國歷史,有一天對我說,爸,我特別同情黑人,我很慶幸我是白人」。黃西提醒兒子:「No,你不是白人,你是黃種人」。
中新網記者 張龍雲 攝
這次對話讓黃西意識到,亞裔根本沒有被寫進美國的主流歷史,在集體意識裡幾乎不存在,以致於小孩子根本找不到和自己對應的歷史群體,甚至還以為自己就是白人。
「如果我們自己不發聲,便不會有人關心亞裔的遭遇。」正因於此,黃西時常把亞裔移民的經歷融入脫口秀表演中,也會在表演中適時講述亞裔歷史,「我希望把亞裔移民的故事講出來,讓觀眾在笑過之後有一些思考」。
美國《世界日報》/王若然 攝
對抗種族歧視亦需要不同族裔團結起來。黃西說:「只有當非亞裔人士因為歧視亞裔的言論感到憤怒的時候,這個問題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小僑想請大家花3秒幫忙做一件事:
點擊頂部藍字「中國僑網」
感謝您的支持!
記者、編輯:冉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