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超頻就是通過計算機操作者的超頻方式將CPU、顯卡、內存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提高電腦的工作速度。 超頻的英文名稱是「Over Clock」,是一種通過調整硬體設置提高晶片的主頻來獲得超過額定頻率性能的技術手段。 以AMD 羿龍II X4 955黑盒CPU為例,它的額定工作頻率是3.2GHz(赫茲),其作為一款原生四核處理器,僅通過軟體方式便穩超4GHz風冷極限頻率,系統可以穩定運行,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超頻。
一個是硬體設置,一個是軟體設置。其中硬體設置比較常用,它又分為跳線設置和BIOS設置兩種。
1、跳線設置超頻
早期的主板多數採用了跳線或DIP開關設定的方式來進行超頻。在這些跳線和DIP開關的附近,主板上往往印有一些表格,記載的就是跳線和DIP開關組合定義的功能。在關機狀態下,你就可以按照表格中的頻率進行設定。重新開機後,如果電腦正常啟動並可穩定運行就說明我們的超頻成功了。
比如一款配合賽揚1.7GHz使用的Intel 845D晶片組主板,它就採用了跳線超頻的方式。在電感線圈的下面,我們可以看到跳線的說明表格,當跳線設定為1-2的方式時外頻為100MHz,而改成2-3的方式時,外頻就提升到了133MHz。而賽揚1.7GHz的默認外頻就是100MHz,我們只要將外頻提升為133MHz,原有的賽揚1.7GHz就會超頻到2.2GHz上工作,是不是很簡單呢:)。
另一塊配合AMD CPU使用的VIA KT266晶片組主板,採用了DIP開關設定的方式來設定CPU的倍頻。多數AMD的倍頻都沒有鎖定,所以可以通過修改倍頻來進行超頻。這是一個五組的DIP開關,通過各序號開關的不同通斷狀態可以組合形成十幾種模式。在DIP開關的右上方印有說明表,說明了DIP開關在不同的組合方式下所帶來不同頻率的改變。
例如我們對一塊AMD 1800+進行超頻,首先要知道,Athlon XP 1800+的主頻等於133MHz外頻×11.5倍頻。我們只要將倍頻提高到12.5,CPU主頻就成為133MHz×12.5≈1.6GHz,相當於Athlon XP 2000+了。如果我們將倍頻提高到13.5時,CPU主頻成為1.8GHz,也就將Athlon XP 1800+超頻成為了Athlon XP2200+,簡單的操作換來了性能很大的提升,很有趣吧。
2、BIOS設置超頻
現在主流主板基本上都放棄了跳線設定和DIP開關的設定方式更改CPU倍頻或外頻,而是使用更方便的BIOS設置。
首先啟動電腦,按DEL鍵進入主板的BIOS設定界面。從BIOS中選擇Soft Menu III Setup,這便是升技主板的SoftMenu超頻功能。
進入該功能後,我們可以看到系統自動識別CPU為1800+。我們要在此處回車,將默認識別的型號改為User Define(手動設定)模式。設定為手動模式之後,原有灰色不可選的CPU外頻和倍頻現在就變成了可選的狀態。
如果你需要使用提升外頻來超頻的話,就在External Clock:133MHz這裡回車。這裡有很多外頻可供調節,你可以把它調到150MHz或更高的頻率選項上。由於升高外頻會使系統總線頻率提高,影響其它設備工作的穩定性,因此一定要採用鎖定PCI頻率的辦法。
Multiplier Factor一項便是調節CPU倍頻的地方,回車後進入選項區,可以根據CPU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倍頻,例如12.5、13.5或更高的倍頻。
菜鳥:如果CPU超頻後系統無法正常啟動或工作不穩定,我聽說可以通過提高CPU的核心電壓來解決,有這個道理嗎?
阿萌:對啊。因為CPU超頻後,功耗也就隨之提高。如果供應電流還保持不變,有些CPU就會因功耗不足而導致無法正常穩定的工作。而提升了電壓之後,CPU就獲得了更多的動力,使超頻變得更容易成功和穩定。
在BIOS中可以設置和調節CPU的核心電壓(如圖7)。正常的情況下可以選擇Default(默認)狀態。如果CPU超頻後系統不穩定,就可以給CPU核心加電壓。但是加電壓的副作用很大,首先CPU發熱量會增大,其次電壓加得過高很容易燒毀CPU,所以加電壓時一定要慎重,一般以0.025V、0.05V或者0.1V步進向上加就可以了。
3、用軟體實現超頻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軟體來超頻。這種超頻更簡單,它的特點是設定的頻率在關機或重新啟動電腦後會復原,菜鳥如果不敢一次實現硬體設置超頻,可以先用軟體超頻試驗一下超頻效果。最常見的超頻軟體包括SoftFSB和各主板廠商自己開發的軟體。它們原理都大同小異,都是通過控制時鐘發生器的頻率來達到超頻的目的。
SoftFSB是一款比較通用的軟體,它可以支持幾十種時鐘發生器。只要按主板上採用的時鐘發生器型號進行選擇後,點擊GET FSB獲得時鐘發生器的控制權,之後就可以通過頻率拉杆來進行超頻的設定了,選定之後按下保存就可以讓CPU按新設定的頻率開始工作了。不過軟體超頻的缺點就是當你設定的頻率讓CPU無法承受的時候,在你點擊保存的那一剎那導致死機或系統崩潰。
1、選材
這裡的選材不僅僅指一款核心優異的CPU,它包括更多的配件(主板、內存、硬碟等一系列可能影響超頻的配件)的選擇。這要求主板具備豐富的BIOS的調節(可逐兆對處理器外頻進行線性調節,調節範圍較大,能夠對CPU、內存、晶片組電壓和內存頻率調整,最好可固定AGP/PCI頻率等等),要求內存具備更高頻率品質(如DDR500)或優秀的超頻晶片(如Winbond的BH-5內存晶片),此外最好有一塊可以穩定工作在更高PCI總線頻率下的硬碟。這一切對於超頻來說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以後的文章中將會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2、散熱
CPU現在的溫度已經高得讓人頭疼了,尤其在增加電壓超頻時,更為恐怖的夏天即將來到我們身邊,良好的散熱便成了超頻成功的保障。如何更好地為CPU超頻護航,在林林總總的散熱器中如何選擇「對」的產品,這裡所涉及的問題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講明白,請關注2005年6月6日出版的《中國電腦教育報》第22期「散熱專題」,在該專題中,我們將獲得一個全新的整體散熱概念,敬請關注!而在「超頻應用專題」系列文章的後續會簡單的介紹超頻所需要的散熱系統。(不涉及液冷或壓縮機等特殊散熱方法,因為這並不適合普通消費者)。
3、輔助手段
為了讓CPU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採用一些輔助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如對CPU及內存適量加壓,一般情況下,只要CPU電壓提升幅度控制在25%以內,還是非常安全的。另外,需要鎖定AGP/PCI的頻率(需主板支持),如果沒有該功能,外頻最好設定在標準外頻下。輔助手段尚有許多,這大多屬於超頻技巧之類的,以後的文章會陸續介紹。
4、測試穩定性
超頻完成後能進入作業系統,並進行簡單操作並不意味著超頻就成功了,必須要對電腦進行全面的測試(「烤」機),而這裡筆者推薦用SuperPi、3Dmark、Pemire95等進行最少兩個小時的殘酷測試。至於軟體的簡單使用以後會提到。
5、其他
應該注意的事項著實不少,一一歸總起來總是讓人感覺介紹的還不夠完整,如AMD Athlon 64處理器超頻還需要注意系統總線的問題。在下期連載的文章中,筆者將會一一說明,希望讀者多一些耐心。
1、CPU超頻和CPU本身的「體質」有關
很多朋友們說他們的CPU加壓超頻以後還是不穩定,這就是「體質」問題。對於同一個型號的CPU在不同周期生產的可超性不同,這些可以從處理器編號上體現出來。
2、倍頻低的CPU好超
大家知道提高CPU外頻比提高CPU倍頻性能提升快,如果是不鎖倍頻的CPU,高手們會採用提高外頻降低倍頻的方法來達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得出低倍頻的CPU具備先天的優勢。比如超頻健將AMD Athlon XP1700+/1800+以及Intel Celeron 2.0GHz等。
3、製作工藝越先進越好超
製作工藝越先進的CPU,在超頻時越能達到更高的頻率。比如Intel新推出就贏得廣泛關注的Intel Celeron D處理器,採用90納米的製造工藝,Prescott核心。已經有網友將一快2.53GHz的Celeron D超到了4.4GHz。
4、溫度對超頻有決定性影響
大家知道超頻以後CPU的溫度會大幅度的提高,配備一個好的散熱系統是必須的。這裡不光指CPU風扇,還有機箱風扇等。另外,在CPU核心上塗抹薄薄一層矽脂也很重要,可以幫助CPU良好散熱。
5、主板是超頻的利器
一塊可以良好支持超頻的主板一般具有以下優點:
(1)支持高外頻。
(2)擁有良好供電系統。如採用三相供電的主板或有CPU單路單項供電的主板。
(3)有特殊保護的主板。如在CPU風扇停轉時可以立即切斷電源,部分主板把它稱為「燒不死技術」。
(4)BIOS中帶有特殊超頻設置的主板。
(5) 做工優良,最好有6層PCB板。
最常見的方法是風冷。它是在散熱片之上放一個風扇,然後扣在CPU上面。這些可能會很安靜,非常吵或是介於兩者之間,取決於使用的風扇情況。它們會是相當有效的散熱器,但還有更有效的散熱方案。其中之一就是水冷,但我將稍後再討論它。
風冷散熱器是由Zalman,Thermalright,Thermaltake,Swiftech,Alpha,Coolermaster,Vantec等等這些公司製造的。Zalman製造某些最好的靜音散熱設備,並以它們的「花形散熱器」設計而聞名。它們有最有效的靜音散熱設計之一7000Cu/AlCu(全鋁或鋁銅混合物),它還是性能較好的設計之一。Thermalright在使用適當的風扇時是(相當)無可爭議的最高性能散熱設備生產者。Swiftech和Alpha在Thermalright走上前臺之前是性能之王,現在仍是極好的散熱設備,並且能夠用於比Thermalright散熱設備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因為它們通常比Thermalright散熱設備更小並適合更多的主板。Thermaltake生產大量的低端到高端散熱器,市場營銷能力強,專賣店遍布全國,但價格偏高。
再來說水冷。水冷主要仍是邊緣方案,但一直在變得更主流化。NEC和HP製造了能以零售方式購買的水冷系統。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水冷仍然是面向發燒友領域的。在水冷迴路中一般有如下部件:水冷頭(通常在CPU上,也有適用於GPU、北橋、內存、硬碟、MOS上的水冷頭)、水泵、水箱、散熱排、水管、水冷液。
水冷頭通常是以銅或(較少見的)鋁建造。甚至更少見但正在變得多起來的是銀造的水冷頭。對水冷頭有幾個不同種類的內部設計,但在這裡我不準備深入討論那些。水泵負責推動水通過迴路。最常見的水泵是Eheim水泵(1046,1048,1250),Hydor(L20/L30)及Danner Mag3。Iwaki水泵也流行在高端群體之中。Swiftech MCP600水泵正變得更加受歡迎。那兩個都是高端12V水泵。
水箱是有用的,因為它增加了迴路中水的體積並使得填充和放氣(把氣泡排出回來)及維護更容易了。然而,它佔據了大多數機箱中相當可觀的空間(小的水箱就不礙事),並且它還相對容易會洩漏。散熱器可以是像Swiftech的散熱器或Black Ice散熱器這樣的成品,也可以用汽車加熱器核心改裝。加熱器核心通常好在出眾的性能以及較低的價格,但也更難以裝配,因為它們通常不會採用能被水冷快速而容易地使用的形狀。油箱散熱器對那些有奇怪尺寸需求的來說是個可供選擇的辦法,因為它們採用非常多變的形狀和尺寸(不過通常是矩形)。
然而,它們的表現不如加熱器核心好。管道系統在性能上也是一個要素。通常對高性能來說,1/2『直徑被認為是最好的。不過,3/8』甚至是1/4『直徑的裝備正變得更常見,而它們的性能也正在逼近1/2』直徑迴路的。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