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一個禪師外出歸來,看到小偷來他的茅草屋想偷東西,結果發現空無一物。小偷被撞見有點不知所措,禪師卻說:「你好不容易來了,不能讓你空手離開,要是不嫌棄,你把我身上的袈裟拿走吧。」然後禪師脫下袈裟給了小偷,小偷拿著袈裟轉身離開。
禪師光著膀子嘆氣,說:「只可惜,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光送給他。」
後來人解讀這個故事裡月光的禪意,大概意思就是說,善良的人性,良好的品行無法傳遞給所有人,太遺憾了。普渡眾生,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我想,這個小偷後來怎麼樣呢?他拿走袈裟會不會再良心發現,痛改前非,甚至回來將袈裟奉還然後拜禪師為師,從此遁入空門,一心向善呢?
因為,我相信禪師的一言一行肯定會給小偷心裡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或許無法知道會用多久時間,但一定會發芽長大,開花結果。
因為,我相信每一個被接納的小偷,都會有改過自新的一天。
因為,我也曾是個小偷,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慚愧,也會幡然悔悟,不再一錯再錯。
小時候,跟著姥姥姥爺長大,被愛包圍,印象當中,從沒有覺得是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
後來跟著爸媽長大,物質條件有所下降,因為是個小城市了,資源也少。加上有了妹妹,所有我的需要都是必須兩個人都可以用得到才買。
夏天的冰棍兒裡藏著孩子們的幸福,五分錢一根,比現在的空調還要解暑。
妹妹小,肯定不能吃冰棍兒,所以我也不能買,因為我也從來不會主動要東西吃,這樣可以保持住我是個乖巧聽話孩子的好口碑。
只是,同學們下午上學都跟說好了一樣,舉著冰棍兒走進教室,舔著吸著,帶著一臉的炫耀。看著我就不由自主地咽口水,還要故意不看他們,就當自己不沒看見。
第二天,又如此,第三天,第四天,看樣子,他們要這樣繼續到整個夏天結束。
我從來沒有零花錢,因為不需要,但我知道家裡的儲蓄罐,滿滿的都是鋼兒。媽媽說攢著,但偶爾缺個零錢買東西,也從裡面扣。
後來,我為了第二天能跟大家一樣填冰棍兒,我就偷偷在爸媽睡覺了以後,起來自己偷偷摳鋼兒。
整個過程緊張刺激到,現在想起來都心跳加快,既要保持儲蓄罐裡的兒不會因為移動而發出聲音,又要用力摳開那個底部的蓋子。只好蹲下來,放在懷裡,一隻手環抱住,一隻手摳蓋子。第一次作案,非常不順利,手指甲都扣斷了,也沒打開。心裡太害怕了,就放回原處,心跳的很久沒睡著。
第二次,趁著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成功打開,只拿出了一毛錢。還戰戰兢兢的害怕媽媽會發現錢變少了。那時候真幼稚啊。
且不去說我吃著冰棍兒進教室,自己多麼滿足,就說自己因為吃了冰棍兒下午上課回答問題都積極了,你相信嗎?
小孩子多容易滿足,但我心裡的擔心害怕太多了,並沒有這次成功了而想繼續作案。反而是媽媽看到我天天盯著儲蓄罐,還時不時的問她為什麼不數數裡面多少錢,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
媽媽主動每天給我五分錢,讓我自己買東西,我不用當小偷了,真好!
現在想起來,小孩子就是幼稚,自以為很聰明的伎倆,其實早就被大人識破了。只是我的媽媽沒有因此批評指責我,而是看到了我的錯誤行為背後的需要。我的需要被滿足了,我就不需要再去用錯誤的方式去實現了。
慢慢長大,我也因為自己的需要暫時無法得到滿足,曾經想過去偷媽媽的錢,但是並沒有真正去做,而是嘗試著徵求媽媽的同意,大部分都被滿足,有一部分因為不是必須或者不合理而沒有被同意。
曾經有人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這個說法是毫無邏輯的,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繫。幾乎大部分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有過不問自取的經歷。但大部分人成人後,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孩子小時候偷拿的行為,大部分是因為在對某種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知道如何獲得的時候採取的不得已的方式,並且,他還沒有對這個行為有道德上的認知,就算是知道這樣不對,但一時沒有更好的辦法而已。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偷,也是如此。
這個過程中,最難得的是父母不露聲色的教育,最怕的家長一衝動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
記得有本書中寫得特別好:「愛的重量,等級,長度,方向,空間不一樣,態度就會不一樣,相處的方式,結果也就不一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被愛的孩子。
請相信,有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孩子不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