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有言: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話蘊含了對逝去妻子無盡的思念和深厚的感情,而枇杷樹也成了思念愛人的見證,化身成為愛情的象徵。
當然,除了枇杷樹以外,還有很多其它樹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包括神話象徵,文化意義以及感情寄託。不知道卿知否?
近來看見一些網友起名字,以「扶桑」為名,聽起來很文藝並且富有詩意,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名字可以最直接體現出一個人的精神樣貌,氣質內涵。
大家也可以看現在的電視劇起名,也開始走文藝路線了。其實這樣挺好的,不管劇情是多麼的俗套,最起碼名字聽起來很高雅,就有了想看的衝動。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香蜜沉沉燼如霜》,《南方有喬木》以及最近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等等等等。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編劇,因為都是按照劇本改編的,名字也是作者起的,沒有點文學素養,是寫不出一本好書的。
言歸正傳,這次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兩棵神樹的故事,知道這些名字的由來。
「扶桑」二字聽起來就很文藝,從何而來呢?這就不得不提起一種樹——扶桑樹。究其根源,扶桑二字還是來源於《山海經》中一種傳說中的扶桑神樹,如此一來,這就和我們的古代神話聯繫起來了。要知道,《山海經》可是先秦時期就存在的古書了。當然還有一種叫朱槿的花也叫做扶桑花,但是它可不是扶桑樹的花,只不過是別名罷了,因為扶桑樹可是一種傳說中的神樹,只有記載但從來沒人看過。
扶桑樹是一種兩兩扶持,互相依靠的大桑樹,故謂之扶桑。傳說這種神樹生長在東部的大海之中,那裡樹木茂盛,長得有數千丈高,枝繁葉茂,向外延伸兩千多丈,是十隻金烏的棲息之地。金烏就是太陽鳥,大羿正是在扶桑樹上,射殺了住在樹下面的九隻金烏,只留下一隻,就是咱們今天的太陽。
當然,這不過是祖先們編造的神話傳說,不能當真。但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像力,能夠創造出如此生動的神話傳說,代代相傳。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表達內心的感慨,就叫做《夢倚扶桑》好了
階前雪消隨雨落,榻上衾涼似水寒。
北望佳人三千裡,前定佳期一萬年。
肋展雙翼飛空際,四海三山頃刻還。
醒來無味還睡去,夢依扶桑自在眠。
除了扶桑樹,還有一種可以與之相比的神話中的大桃樹,同樣記載於《山海經》中。
據《山海經》記載,海中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盤屈綿延三千裡。樹上住著一隻金雞,每天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到金雞的時候它就會打鳴,於是全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真是「雄雞一聲天下白」啊。
在大桃樹的東北方向,有一個門叫鬼門,萬鬼從此出入,俗稱鬼門關。到了晚上鬼從裡面出來,雞叫一聲天亮了就回去。如果不回去就會被金雞啄食。桃樹上還住著兩個神人,就是我們熟悉的二位門神——神荼和鬱壘,他倆把守著這道門,統領萬鬼。發現晚上出來害人的鬼,就用葦繩捆起來餵老虎,所以鬼都害怕他倆。
因此,後世人們為了趨吉避兇,保佑平安,就在門上畫上神荼、鬱壘的像,這樣一來惡鬼就不敢來騷擾了,他倆也就成為了最初的門神了。
有的人家還會掛上桃符,這是一種用桃樹製成的木牌,因為神荼、鬱壘的武器都是用桃樹做的,桃樹也變成了神樹,是一種趨吉避兇的象徵。當然,慢慢地桃符就演化成我們現在的對聯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算是一棵樹,也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