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營銷爆款?
在0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在10天內感染300萬人以上的UV;或者在少量資金的推動下可以在10天內感染1000萬以上的UV。
分享嘉賓:朋友印象、乂學教育創始人@慄浩洋
本文為1月7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與騰訊大學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上海站嘉賓分享內容整理總結,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Ella 整理,部分內容有修改:
我原來是做小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在做AI的時候有比較多的看法。
在2014年整個行業都不看好AI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做AI的教育了。有人說AI可以代替快遞員、安檢這些工作,李開復說可以代替人類5-15秒的工作;但是我們使用AI來代替高級知識分子:老師的工作——這個難度非常大,所以對AI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我非常不認同AI還需要人去校正,其實AI比人聰明。
有句話叫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可以把上帝改成AI,AI比人類智能很多。
我們會認為手機不是一個易耗品,很多人可能是兩三年才會換一部手機——但是這些AI並不知道,但是AI每次給你推薦的手機都沒有產生購買,它會自我進化,後面就不會給你推手機了。
但是有1%的人例外——比如經常買手機做測試的,一個月就會買很多新手機,包括我也是。我會經常買手機給同事們發獎,每個月都會買幾臺給大家做獎品。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用戶畫像:與其由人來決定,還不如告訴AI規則,讓AI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一定是遠超於人的。
我自己從線下服務類的產品到線上的社交產品,到AI產品都做過,再過去的十幾年裡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經驗和感悟。其實很簡單,按照這6個步驟,每一個產品經理都可以讓自己對產品的領悟力,以及產品的精準度提升6個檔次。
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大家在微信裡面搜「小程序的拯救者」就能搜到我們產品——朋友印象的一些事情。
上半年小程序其實並不火:在二三月份的時候,據統計有92%的小程序開發者已經逃離了,不做小程序了;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則進入了最低谷;五月份的時候,我們的第一款小程序——朋友印象出來,匿名聊天5小時,創造了1700萬的PV,然後馬上就被封殺掉了。
在這之前,大家並不認為小程序能夠大量獲得流量;而我們用朋友印象的1700萬PV,改變了所有人的觀點。
當時我們的後臺數據看起來非常喜人(我想這也是每個產品經理都喜歡看到的數據,不是月度數據,而是分鐘級的數據)——這個曲線是每分鐘的數據增長情況。
當時行業裡比較知名的格靈深瞳、科大訊飛這些高管都在瘋狂的玩,基本上都是被我們病毒性的感染,甚至被36氪稱之為「新物種」,在3萬個小程序裡排在前100名——而且我們是唯一一家社交進到100名以內,和兩個小程序上榜(一個是第11名,一個是第46名)的公司。
我們埋頭做教育產品的時候,比競爭對手苦很多。教育行業的續班率和電商的復購率有點類似,但是不太一樣:一個學生學習半年後,還會再次購買你的課程——而我們的課程單價都是5000-20000左右,復購率的壓力非常大。
乂學教育是用AI來代替老師的機器人教學的模式,天使輪融資2.7億。
為什麼我們能創造這個記錄?首先是因為我們產品做得好。好到什麼程度?我們的機器人老師和20年經驗的高級教師(一個老師差不多要15-20年教齡才能評上這個職稱)帶領兩組學生PK,當時艾瑞和我們聯合發布了一個報告,機器人教師比高級教師高了9分,完勝。當時被人民日報、央視、CNBC、日本的NHK、虎嗅和36氪這些平臺報導過。
我們能做出來這麼多不錯的產品,贏得市場認可,贏得技術認可(我們最新的AI產品的論文,被國際計算機教育協會、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教授評為優秀論文);跟十幾年來我們對產品打造過程中的一些領悟相關。
那麼,這些領悟是什麼?
在跟大家分享之前,我自己也很散亂。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找了世界上最牛逼的產品經理——比如埃隆·馬斯克、賈伯斯、張小龍,去看他們是怎麼講產品的。但是看完之後我覺得更凌亂了——他們每個人講得非常散,你不知道產品經理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
我覺得不管是MBA還是產品經理,都應該有一個邏輯存在,這個基本邏輯是任何一個行業最本質的一些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我把他們梳理成了6個點:
一、吃透100個競爭對手每個人都會關注競爭對手。
我和我們的產品VP見面的時候,本來只是想聊一聊,看看適不適合。結果我們就聊了三分鐘,我就說你一定要來我們公司,不要考慮其他的選擇了。
為什麼?
他的手機上僅是社交軟體就有300多款,放了幾十個文件夾,做了一些分類;除了我們常說的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看臉社交這些,還有電商社交、經期社交等等。
而吃透,並不是說去看一看,研究一下就結束了。你只有真正把一個產品了解到非常透,知道競爭對手是如何做產品的,一個細節為什麼用A而不是用B或者是C甚至是D。
就像張小龍說的,他一年要斃掉10000多個產品經理的idea。為什麼要斃掉?這10000多個主意出自那裡?
吃透一個競爭對手,並不僅是了解。不是說在你的手機上玩一玩這個不叫吃透,而是你去找做產品的人聊,看他們是如何做類似的產品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而產品經理需要做的,就是掏出競爭對手的看家本領;如果你能做到,那你自己的產品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我們做朋友印象的時候,我和我們合伙人一起研究了170多款社交軟體;一起研究它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到底是怎麼樣,然後找別人聊:找知乎大V,找自媒體,找各種業內人士。
我們把所有的意見匯總以後,發現:當你真正能夠看透100個競爭對手的時候,你會變成這個行業的上帝。
1. 中國社交產品所處瓶頸:缺乏開放和透明化你把競爭對手都看完了,也看透了,你自己的格局已經不一樣了:你會有一個把整個世界都看穿的感覺。即使有一些東西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但是萬物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總結一下就是「透明化」:
淘寶是商品的透明化滴滴是司機和車的透明化攜程是機票酒店的透明化點評是餐廳的透明化朋友印象是人的信息的透明化……
在我們整個體系裡,沒有一個產品再做個人信息透明化的事,這是一個最大的空白——這也是36氪把我們叫做社交4.0時代的原因。
2. 透明化:社交升級的標誌在社交透明化的升級中,我們發現:微信這座大山在前,社交哪裡還有機會?
我們想得很清楚,也思考得很清楚:大家對社交得需求,並不滿足。
美國的三大社交:Facebook、Linkedin、Twitter都是開放性社交,我們列舉了Facebook裡30多條最核心的產品功能,跟微信對比,IM也好,朋友圈也好,熟人交流、點讚這些都有了,但是也還有17條微信沒有滿足(其實微信已經滿足得很好了)。
既然Facebook都有這些需求,那麼這些需求一定是用戶的本質需求;在這些微信沒有的本質需求裡,用來打造我們的產品,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很多朋友說:為什麼你們總是能反覆設計出爆款,而我們卻不能?因為當你把本質看透了以後,表象就無關緊要了,最後的根源都在於開放化和信息結構化。
做人工智慧教育也是一樣:
我們看了一百家做網絡教育的,把全球所有用人工智慧做教育的也看了一遍,通過各種方法收集信息,把競爭對手的所有信息深度吃透。這個時候,你打造的產品一定是優於競爭對手的。
二、 挖掘1000個用戶需求我們在挖掘用戶需求的時候,往往看得不夠深。
每一名產品經理,都應該把自己變成一名心理學家。當你深入研究心理學的時候,你會發現:每次和用戶對話的時候,用戶的每一種行為,你的解讀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看了所有軟體裡面的用戶發布流程,去思考這些問題:
用戶為什麼發布UGC?UGC如何進行發布?用戶發布UGC的前後,心態是如何變化的?……
用戶的心理變化我們是知道的,不論是由於暴怒也好孤獨也罷,還是鬱悶或者是炫耀,如何激發用戶的心理訴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每款小程序都可以產生百萬UGC的原因:你要深入用戶的內心,然後找到他的本質需求。
比如說,炫耀的需求,與荷爾蒙有關的需求,大家都知道;但是當時我們挖掘了一個叫做「抒情」的需求。任何一個產品,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個用戶需求裡,都沒有說過「抒情」這種需求。
這是一個怎樣的需求呢?
我們在研究大眾點評的時候,發現有些人均十幾塊二十幾塊的菜品也被人寫了大量的點評。我們就研究:用戶為什麼會給這些人均十幾、二十幾塊的菜品做點評?肯定不是炫耀(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也不是發洩(語氣很平和),那麼是為什麼呢?
最後我們發現,是「抒情」——人類的一種本質需求:動物和動物的對話,人類的對話中需要有一種情緒的表達。用一個詞來說就是「無病呻吟」——被朋友圈做到極致的需求:一個人對自己朋友放一個屁的關心程度,比非洲地震死了20萬人還要關心。今天霧霾了,明天天晴了,北京暴雨了,央視大樓看不見了——這些內容價值為零,對別人毫無意義。
當我們不斷深挖用戶需求的時候,你就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一些模板;你就能夠做到更深。
三、腦暴10000個不靠譜的主意你發現了一些需求,發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真要想做,其實很困難。
每個產品經理都在「帶著鐐銬跳舞」——你想做的並不能100%實現,不論是技術水平、成本壓力、優先級排期等等,各種因素束縛著你,怎麼解決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想個三五十個主意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你逼著自己想到10000個主義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想出來一些自己都覺得拍案叫絕的注意,甚至恨不得給自己獎勵10個iPhone——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把自己逼到極致。
賈伯斯最喜歡做這種事情——他把詩人、搖滾樂手、產品經理、技術、教授這些人扔到一塊,做各種頭腦風暴——你和不同的人,甚至比你還要高級的人去溝通的時候,你往往能夠想出各種各樣的主意。
為什麼要「腦暴10000個不靠譜的主意」?有些你覺得不靠譜、不可能的主意,先不要扼殺;持續地讓自己去尋找這些天馬行空、不靠譜、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不考慮理性、可行性、技術實現、需求這些——把這些東西全部忘光,讓自己的大腦信馬由韁,每天給自己幾個小時,然後一群人去尋找;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不斷發現那些奇思妙想的東西。
當時我們用AI去重構教育的時候,我們發現:過去的教育需要粉碎式的顛覆,我們做的產品一定不能跟過去的教育一樣。我們就在想:最完美的教育應該是什麼?——那個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實現,但事後發現真的可以。
我們講的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都是有教無類,教無定法,每個學生都是學習自己不會的知識。
100個知識點,只有5%的知識點不會,那麼掃描完以後我只需要學習不會的那5%的知識點就可以了;有的孩子是24%的知識不會,那就只需要學習不會的那24%的內容就可以了;而對於只有50分的孩子來說,他不需要把剩下的50%都學了,先學20%左右的知識點,先考到65分、70分就好了,下學習再往上走就行。
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反過來思考如何打造產品,我們就會腦爆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會根據每個用戶不一樣的時間,設計不一樣的學習方案:
現在的課程都是45分鐘一節課,有些孩子5分鐘就學完了,有的孩子可能要90分鐘才行;我們把所有的知識點做了納米級的拆分,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會精準定位到他是哪一個小的知識點不會。比如說英語的冠詞,並不是說你需要掌握所有的冠詞的用法,比如你只是定冠詞的13種用法種的第9種不會,那你只需要花20分鐘學會就好了。
當我們定位越準越細的時候,我們的教學效率就會越高。
這裡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當時認為很多不靠譜的主意,最後經過改造,都變成了不但是靠譜,而且是非常震撼的,讓別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主意——這個不可思議,其實是從不靠譜過來的。
我們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總是想著要搞各種靠譜的東西——這種固化的思維,把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個大腦的殘疾人。我們需要放開自己的大腦,變成一個白痴,甚至像尼採一樣每天想著自殺,你就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的症狀。
四、每月座談10個奇葩用戶這裡有幾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我們朋友印象的:
在一兩年前,當時有一個98年的女孩已經很痴迷我們的產品。她當時感慨說:「我已經一個月都沒玩朋友圈了」。我當時問她為什麼這麼痴迷,她說我們的產品就是一個「系統性裝B神器」(後面我們拿投資的時候還引用了這句話)。
為什麼說是「系統性裝B神器」呢?我們不像朋友圈一樣排序混亂,我們是標籤+印象標籤+印象。
比如說,她設置了一個標籤叫「裙子」,然後po了80多條裙子上去——很少有女孩有80條裙子,而且還是高二女孩(她家是富二代);結果她所有的同學都去上面看,說哇你怎麼會有這麼多裙子都是什麼樣?她的那種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如果她不是在朋友印象裡有結構化的頁面,在朋友圈裡早就被人拉黑了。
我們在乂學教育裡面也是這樣做的:
有個小孩語數外的平均分是30多分(總分150分),最高考42分。我們發現因為老師講的她全都聽不懂,上了幾年培訓班提高班都沒有用。當時都已經初三了,於是我們把產品改成了「遇Low則Low」。
什麼意思呢?我們只給他38到42分的指點,她全做對了。你想:她之前從沒有考過100分,我們的系統雖然是機器教學,但是她考了100分,非常的happy。
這時候,我們再給她40到43的指點,她發現有70%做對了,剩下的30%儘管不會,但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了,她並不是聽不懂的。
到了17年1月份的時候,她已經考了90多分,甚至被校長在4000人的大會上點名表揚(校長只表揚了三個人,另外兩個都是140分的學霸,只有她是一個90分的學渣,因為進步太快了)。
為什麼她進步快?我們把產品改造了——並不是去改造用戶,而是根據這些奇葩用戶去改造我們的產品。
當你見到一些非常奇葩的用戶的時候,他對產品的改造時不一樣的,你一定要很深入跟他聊天才能挖掘出來。而在挖掘出這些idea之前,其實我們時經過了大量的聊天積累的。
五、用「第三隻眼睛」看數據有時候,數據並不是表面上你看到的那個樣子,甚至跟你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
我們產品有個功能叫做「走心交友」,就是你需要先寫一個自我描述的內容,然後才能通過左右划動找別人聊天;而別人要找到你,也需要先寫文字,然後通過划動找到你(類似探探,而探探還需要拍照)。
我當時說不能這樣,必須要別人先劃先看;因為寫描述這個事情是有成本的,讓別人先寫,很多人就不願意看了,就會導致留存率很低。但是讓用戶先劃先看以後,數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寫的人變少了,大家都想看,不想寫;一群人圍觀沒人產生內容,那這個產品就沒法玩下去了。
一般產品來說,這時候都會回檔——還是讓大家先寫再看,大部分人的意見也是這樣。後來經過大家的爭論,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還是不讓寫,但是每劃10個內容的時候,會彈出提示說你快寫吧,你不寫別人也沒法劃你的內容。然後再看20個的時候,再跳出來一個提示說有幾個女孩已經想找你聊聊,但是她們看不到你的內容,很著急。
用了這種方法之後,數據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留存率使用率都起來了。
看數據的時候,千萬不能從眼前的產品來看,一定要從後面的思考深度來看數據。
另一個例子:
我之前在某公司做CEO的時候,一年大概要加盟500家學校。當時我們從銀行挖了一個行長過來,他說我們每年必須放棄100個客戶,就是最低20%的客戶——大家都覺得瘋了,100個客戶幾千萬就沒有了,幾乎都是淨利潤。他說並不是,這幾千萬相當於10個億的虧損。
為什麼是這樣?
一個好的客戶,他做了一個幾千人的學校,自己又開了三四家,相當於一個人做我們三四倍的業務,而且他還可能帶來十幾個看著他做得好的其他的意向用戶。
而一個不好的客戶,給我們的只是服務。而且還多帶來了五倍十倍的成本;被人本來要加入我們的,去參觀他的學校後都不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通過數據背後的東西,思考和數據相反的事情。
六、 把每一個人逼瘋你把自己逼瘋的同時,你需要把你身邊的所有人——不管是5個、20個還是100個,把他們都逼瘋。一定要有這種習慣性的能力。
我身邊的人經常會被我逼到抓狂的邊緣,被我逼到想辭職的邊緣;甚至是他家裡的親戚都說你不要在這裡做了,和一個瘋子在一起。但是一旦他熬過這種階段,三個月五個月一年以後,他的能力和過去提升了一個大大的臺階,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人。
我們做教育產品的時候,當時很多0-6歲的早教產品都是為了迎合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情。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要把初中的課程教給這群孩子。初中的根莖葉花果實,昆蟲的氣門,人體的各種機能等等。一開始我們的研發總監、產品經理都說不可能;後來我們想:我們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
我們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腦暴了無數個不靠譜的主意,最後終於做出來了。
舉個例子:如何教小孩認識血管?
你沒法告訴他血管是什麼,總不能給三歲的小孩講解剖吧。我們的解釋是:血管就和水龍頭一樣,裡面都流著水;如果水龍頭破了,水就流出來了——小孩子都出過血,他就知道血管破了血就流出來了。
我們找個芹菜,把葉子和根都剝掉,然後放到紅墨水裡;芹菜裡不斷有血絲一樣的東西上去。然後我們告訴孩子:每個動物、植物都是有血管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這些細細的管道在給整個身體提供養分。
當他明白這些之後,他就知道原來血管在身上是這樣長的,是給身體供給養分的。
當然,我們這個也是有所借鑑的——美國會讓五年級的小孩寫論文,題目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種題目在中國是給博士生,甚至是古生物系的博士生才能寫的。但是美國並不在乎你的結論,而是在乎你整個思考的過程——不管你怎麼說都行,只要能夠自圓其說。
我們當時做「朋友猜猜」這個小程序的時候,有一個小時達到了42萬的感染度(這在當時已經很火爆了)。但是我覺得不夠好,還需要改進——如果感染度離我們的心理預期相差五倍十倍,100個人裡感染5個還是50個,完全是不一樣的,這樣會浪費大量的人群。
當時我提了20個需求,而產品合伙人和技術總監都不同意(但是我在出差,團隊已經連續兩個月加班沒有休息了),最後我花了6個小時,終於把他說服了。
結果怎樣呢?我們每小時的感染度達到了420萬——這個時候,大家覺得一切都值了。
總結每一個產品經理的過程都是一樣的。這6個步驟,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每天自我對標的標準手冊。這樣你的每個產品都會做到一個別人想像不到的極致,我們成為產品的哲學家,每個人都能做出與眾不同的產品。
那麼,我們這一生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庸庸碌碌的回升,一定是創造奇蹟!
以上為嘉賓演講內容。
相關閱讀:如果覺得知識「貴」,那你試試無知的代價|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官方回顧(附PPT下載)
金融科技的產品使命(附大會PPT下載)
知識付費,下半場怎麼走(附大會PPT下載)
嘉賓PPT:關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ID:woshipm)公眾號,在後臺回復關鍵詞「大會」即可獲取下載地址。
本文為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北京站嘉賓分享整理總結,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