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特別鍾情於貓文化。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喜歡貓的民族。從寺廟到商店,從大街到家庭,貓的形象無處不在。不僅在日本享有備受尊崇的地位,而且還走出國門,成為風靡世界的「寵兒」,這就是來自日本的三隻貓:機器貓、招財貓、凱蒂貓。
機器貓:老幼皆知的動漫明星
第一隻貓:機器貓。80年代引進內地的日本動漫《哆啦A夢》,不知迷倒了多少青少年,即使長大了的80後一代,至今提起那可愛的的機器貓,也不免津津樂道。大概不會有觀眾深究「哆啦A夢」的含義和由來。
實際上,「哆啦A夢」 是直接根據原作的日文原名「ドラえもん」音譯而來。原文ドラ的來源有以下2種說法:一、ドラ是日語裡野貓(どら貓)的「野」 (どら)字。二、ドラ日語裡有銅鑼的意思,所以ドラ來自於「主人公」喜歡的食物銅鑼燒(ドラ焼き、銅鑼焼き)。えもん是日語裡的衛門(衛門),是類似於官銜的稱號,常用於人名,習見「00衛門」。
據此,可以有兩種譯法:其一,依據原文ドラえもん翻成漢字「銅鑼衛門」,此為通常做法,可能過於一本正經,難以跟可愛精靈的貓兒聯繫起來;其二,另起爐灶整個音譯,ドラ→哆啦,えもん→A+夢,於是催生出「哆啦A夢」的譯名。雖然譯法不規範(漢字夾英文字母)、え→A略顯「古怪」, もん→「夢」還是有距離的;但娛樂味十足,青少年受眾樂與接受,儘管此「夢」與夢毫無關係。另外,日本原創者藤子不二雄希望亞洲地區統一改以日文音譯,使每個不同地方的讀者只要一聽,就知道在講同一個人物。為尊重其意願,中國內地及臺港地區出版、電視動畫播放單位均統一譯名「哆啦A夢」。
「哆啦A夢」的人物造型是怎麼來的?這得追溯到三十年前的某天,漫畫家藤子不二雄家裡闖進的一隻野貓吸引了他的注意,玩興大發的他將漫畫截稿在即的事拋之腦後,幫貓抓起蝨子。等他回過神時間已經不多,著急之中無意踢到女兒的不倒翁玩具,忽然靈光乍現,結合了貓與不倒翁的造型,創造出「哆啦A夢」這個角色。最初的《哆啦A夢》,是由藤本弘與安孫子素雄用藤子不二雄這個筆名聯合發表的作品,1989年兩人終止合作,單獨繼續創作《哆啦A夢》的藤本改名為藤子·F·不二雄。
在日本,1970年《哆啦A夢》開始在小學館出版社的學年志上連載,一炮打響。能夠擁有一個圓圓大腦袋的「哆啦A夢」成為每個小朋友的夢想。藤子不二雄的名字也隨之響徹日本,走向世界。1979年動畫版《哆啦A夢》搬上屏幕後,一直是受歡迎的節目,至今仍以每星期一集的方式播放,今年日本方面將多年來的配音員進行大換血,以保持新鮮感。1991年根據該漫畫改編的動畫片開始在中國播放,風靡一時。如今機器貓的形象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動漫明星。日本人氣卡通形象機器貓「哆拉A夢」2008年還得到外務省任命,成為日本首任動漫文化大使,負責向全世界推廣日本動漫文化。「哆啦A夢」可能是日本外交使團中最受觀眾歡迎的一位大使。
招財貓:風靡華人世界的吉祥物
第二隻貓:招財貓。日本有不少店家,在商店門口放置著一隻彩陶貓,它永遠伸長著一隻手,顯出一本正經的神態歡迎客人到來,這就是招財貓。由於招財貓的神情可愛、討喜,近些年來,中國人也和日本人一樣喜歡招財貓了。 如果你稍加留意,無論城鄉、賓館飯店、大小店鋪都可以看到招財貓的造型,堪稱一道風景。
來自日本的招財貓,可以說是古已有之。傳說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江戶,但是卻是在一百五十年前才出現陶瓷器招財貓,而招財貓的由來、典故,歷史卻又眾說紛紜,發祥地也版本多多。由江戶末期到明治、大正,招財貓的興衰大概可以分別如下: 天保~安政年間(1830~59)全盛期,明治初年(1868~75)、8年(1875~6)復興漸次衰退,明治13年(1880)頃向漸漸沒落,大正12年(1923)以後為尾張屋春吉復興。
十八世紀後葉,現在這樣的陶製招財貓已出現在商店裡。幾年前,招財貓的需要主要來自餐飲業,抬著左手招客、右手抱著小判金幣、個頭比較大的業務專用招財貓是主要的產品。相反,抬著右手、象徵招來幸福、財運、比較小型的招財貓是家庭用的。80年代我到日本工作訪問,臨別時日本友人送給的禮品就是一隻舉右手的小招財貓。招財貓自東京流傳至日本各地,質料也因就地取材而不同。惹人憐愛、白底彩繪的類似陶製土偶最多見,瓷器次之。予人們招財進寶、帶來好運的招財貓,其中又因為招財貓的產地、動作、顏色等等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意義。
日本的招財貓風靡臺灣已久,而正統的日本招財貓有公貓、母貓之分,公貓舉右手,象徵招財進寶、帶來好運;母貓舉左手,象徵廣結善緣、人潮滾滾而來。在日本一般店家擺放的多是母貓,因為日本人相信只要有人潮就會有錢潮。 中國的店鋪裡普遍擺的是據左手的招財貓,但未必了解那麼細微的含義。我就試探地打聽過一位賣服裝的店主,該店主笑而不答,罔顧左右。
有趣的是,另有一說:手舉的位置較低(靠近臉部),可以招來近處的幸福;手舉的位置高(超過頭部),可以呼喚遠處的幸福。商家的招財貓舉右手可以招白天的來客,舉左手則是招來夜間生意和特種行業的客人;但為迎合臺灣商家既愛招財、又愛人潮的經營模式,臺灣業者興起「改良式」招財貓,又招財又招客的舉起雙手好像在喊「萬歲」,外加肚子上再掛個金元寶的「怪貓」。招財貓,成了發財心切的經營者寄託的希望。
凱蒂貓:最具市場價值的貓
第三隻貓:凱蒂貓 (Hello Kitty)。有這樣一隻小貓,沒有嘴巴,臉蛋圓圓的,左耳上扎著一個蝴蝶結,還有一截小尾巴,她的名字叫凱蒂貓 (Hello Kitty),凱蒂貓的創始人信太郎賣過絲綢,做過橡膠涼鞋生意,他非常喜歡在產品上增添一些小設計來提高產品的銷量。每次都在產品上添點什麼設計。40年來,信太郎的三麗鷗公司開發了450個形象,但是真正成功的只有 Kitty貓一個。
Kitty 貓1974年當生後,三麗鷗也很少刻意花費做廣告,而是採用全方位行銷的概念,Hello Kitty 被印在每一種你可以想像的產品,小至貼紙、筆、筆記本、衣服、玩具、手錶、杯子、盤子、筷子、手機、烤麵包機、垃圾桶,大至電腦、跑步機、汽車,甚至是可以讓人們置身其中的冒險主題樂園!並偶爾利用限量商品來刺激收集行為與重複購買率。
這隻原本是在廉價塑料錢包上出現的無名小貓圖案,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在全球賺到盤滿缽滿的可愛偶像。而且,不要忘記,與機器貓「哆啦A夢」和加菲貓不同, kitty 貓只是商品,是沒有任何電影或漫畫支撐的。這隻世界上最具市場價值的貓同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隻狗--SNOOPY (史努比)、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隻熊---Winnie Pooh (維尼熊) 等卡通形象一樣,長盛不衰的原因在於有能力創造不僅吸引小朋友,也擄獲全球女性芳心的產品。
那麼這隻沒有嘴的小貓靠什麼來贏得女孩們的芳心呢?原來,支持者們就靠這副沒有表情的貓臉孔,隨意解讀她的想法。這也是三麗歐的構思,讓沒有嘴巴的 kitty貓賦予消費者想像的空間,容許人們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 Kitty 貓身上。換句話說:你今天想 kitty 貓是快樂的,她就是快樂的;若是你今天心情不好,kitty 貓就是憂鬱的。這種角色替代,容易讓人感覺她是親密的夥伴。
所以, Kitty 貓不單單可以虜獲小孩的心,大人甚至是老年人都會愛上她。Kitty 貓對消費者似乎有多面向的影響力,對兒童來說,她是一個可愛的玩具;對成熟女性而言,Kitty 貓號召懷舊情結,令人回想到童年的純真;對父親而言,順從小孩的購買願望可以顯示父親的愛。也就是說,相同的產品,吸引的卻是不同的年紀、品味、風格、願望,使得不同年齡層的人紛紛加入購買的行列。
這只可愛的小貓,沒有與之配套的故事、電影、圖書…… 可以說,迪士尼卡通產品模式的成功元素在 Kitty 貓身上幾乎一項都不具備,但是它卻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卡通形象之一。Kitty 貓滿足了人們對於童真的熱望,完全依靠自身的感召力,成為20到21世紀一個長盛不衰的文化符號。
2008年5月,日本政府任命國內最著名的貓——33歲的凱蒂貓(Hello Kitty)作為中國香港旅遊親善大使。凱蒂大使的主要職責是,儘可能吸引中國內地和香港居民,帶他們到日本觀光旅遊。此為日本在改善中日關係的道路上邁出的最富創意的一步。